調集各方資源,各方面做好一切準備后。
用了三年多點的時間,周鳴在無神聯盟,大力推行的《永恒堡壘計劃》,得到了徹底的貫徹與落實。
上萬座邊境堡壘。
平均寬度超過5000里的“隔離地帶”。
九億多的轉移人口,全部完了整合。
無神聯盟的火軍團,參軍服役的兵員人數,超過了2000萬人。
魔法師接近20萬。
銳的劍士部隊,數量超過百萬。
再加上充足的資供應,迅速快捷的補給系統。
以及各類先進發達的科技進行輔助。
用“永恒堡壘”來形容無神聯盟,可謂一點都不為過。
而明教廷那邊,為了將威脅巨大的無神聯盟徹底抹殺,他們在明之神的神諭指導下,足足準備了五年多。
調集了上千個明圣國的資源。
組建了一個擁有5000萬人的炮灰大軍。
以及一個80萬人的圣騎士團。
跟一個擁有30萬人的圣法師團。
合計是5100多萬人。
還組織了兩億多壯丁農夫,用于解決后勤補給。
人數規模是第一波攻擊的五倍以上。
并且為了解決糧食、武等等資的運輸問題,明教廷還訓練組織了一支擁有100萬頭獅鷲的獅鷲運輸隊,完各類資的快速運輸。
用100萬頭獅鷲……這種做法其實奢侈之極,雖然獅鷲的飛行速度較快,可以日飛三千里,但獅鷲的飼養本高昂,載重量有限(每頭獅鷲最多駝負100公斤資),教廷雖然用了100萬頭獅鷲,實際只能滿足一百來萬人的作戰需要。
實際上,面對“無神聯盟”這個棘手難纏的強大對手,明教廷的高層心里都清楚,出普通軍團是滅不了無神聯盟的,五個億、十個億的明軍團,都只是給對方送人頭而已。
只有圣騎士團與圣法師團,才能給無神聯盟,帶來一定的破壞與傷亡。
所以派來的圣騎士與圣法師,數量應該越多越好!
用高端力量,堆死無神聯盟的火軍團!
至于那5000萬人的炮灰大軍,只要能順利到達無神聯盟的邊境,就是作為那一座座堡壘前的炮灰使用的,不奢這些炮灰大軍殺死多敵人,只希炮灰們多消耗一些無神聯盟的彈藥,讓他們的武因發熱而出現故障,最后攻破三五個的堡壘。
若是期那5000萬炮灰大軍,做到超出他們能力之外的事,譬如攻無神聯盟腹地,滅掉幾個王國什麼的……這是明教廷高層,都不敢去奢的事。
只能把大部分希,放到圣騎士團與圣法師團上。
于是,經過充分的準備與員之后。
戰爭,又發了。
這一打就是一兩年,幾場慘烈的大戰結束,最后以明軍團一方完敗告終。
不錯,這一波的進攻,面對無神聯盟,明教廷又失敗了。
徹底的失敗。
5000萬炮灰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圣騎士團被消滅了70多萬。
圣法師團幸存者不足十分之一。
又是一場大敗。
甚至比第一波攻擊失敗的還要徹底一些,五年多的充分準備,卻換來了這樣的苦結果。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說無神聯盟制造的那片“隔離地帶”,超過5000里的路途上,沒有一粒糧食補給,只能打些獵,挖一些草充……這對人數超過5000萬的軍團而言,無疑是種難以想象的災難。
據推測,僅僅是那5000萬的炮灰大軍中,就有超過一半的人,是在糧草運送車隊遭到襲擊后,死在行軍中途的。
圣騎士團與圣法師團,由于有獅鷲運輸隊的跟隨服務,在初期倒是沒有遇到過補給問題,但戰爭后期,當獅鷲運輸隊,遭遇到全副武裝的“浮空戰艦”后,當即就在浮空戰艦傾瀉出的集火力中,無數的慘聲中,無數的獅鷲連同糧草補給,下起了一陣獅鷲尸與糧食之雨。
于是,圣騎士團與圣法師團,都開始面臨糧食不足的問題。
高貴的圣騎士與圣法師大人們,任憑他們修為再高,也都嘗到了肚子的滋味。
但為了完作戰任務,圣騎士們不得不宰殺了下的戰馬,以馬充,為了沒有馬的騎士,機大大下降。
最后又在群結隊的浮空戰艦的轟殺下,圣騎士團與圣法師團,紛紛崩潰,選擇分散兵力,再又像玩捉迷藏般,逐一被找到消滅,士氣崩潰之后,不得不選擇撤退回家。
大部分圣騎士與圣法師,甚至都沒有見到一座無神聯盟的邊境堡壘,見到了也沒有能力攻破,只有數幾個圣騎士與圣法師,滲進了無神聯盟,造了一定的傷亡與破壞……但完全在可承范圍之。
所以說,這一的戰爭,可謂毫無亮點可言,就是一場殘酷“戰”、“后勤戰”!
如果明教廷,能夠在無神聯盟的不斷攻擊下,解決后勤問題,戰勝可怕的,讓幾千萬數量的明軍團,順利抵達無神聯盟的邊境,他們就有一獲勝的希。
如果明教廷解決不了后勤問題,戰勝不了,這場“有信者”對“無信者”的戰爭,明教廷沒有一獲勝的可能。
“要把至高明之神的信仰,灑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無神聯盟面前,就變了一句假話空話。
而這種況一直僵持下去,對明教廷,卻是極為不利的。
因為無神聯盟的實力在壯大,科學技每年都在飛速提高,軍事技優勢越來越大,這樣長久地對峙消耗下去,等無神聯盟的實力,發生質變之后,甚至有可能從“被防守”轉向“主進攻”,主派出大軍,去進攻明教廷的地盤,蠶食明教廷的資源與戰爭潛力。
最后,對真神的虔誠信仰,徹底敗在了強大的質面前。
而在這場戰爭勝利之后,周鳴與無神聯盟高層,對未來的勝利,都開始充滿信心,對未來充滿希。
這種信心與希,也傳染給了魔法之城與28個人類帝國,他們紛紛學習“無神聯盟”的先進之,把各自都打造了一個個牢不可破的“永恒堡壘”。
等科學技發展到足以抹平人口的巨大差距時,明教廷的末日,差不多就要到了。
問題是明教廷會坐以待斃麼?
他們會眼睜睜看著不利局面逐漸發展下去,最后把他們毀滅?
當然不會。
他們也迅速調整了自己,進行著頑強的掙扎。
于是,一場持續了千年的戰爭,就此拉開了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