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臨高啟明 第29節 索尼亞(8)

《臨高啟明》 第29節 索尼亞(8)

澳洲人的勘探報告索尼亞讀過很多,這些報告里充斥著大量對而言非常陌生的語,有些語非常艱深,就算查詢了辭典也難以明白的含義,不得不請教相關的元老。比如這文章里的“板塊”。

為了幫助理解板塊的含義,林汗隆專門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把大陸漂移學說從頭講起。令索尼亞大開眼界,盡管林漢隆表示:大陸漂移、板塊理論在澳洲是一個比較公認的“學說”。但是索尼亞是學過邏輯的,知道從邏輯來看,這個學說是站得住腳的。

但是明白這些語的含義之后,索尼亞照例疑竇叢生:從林漢隆的講述和從科技部借閱到的各種圖書來看,澳洲人對整個地球有著充分全面的認識。不論是地形地貌還是“三界”都有著富詳盡的資料,包括人們還沒有怎麼探索過的南和非洲的廣大區域。

僅從這些資料看,遠程勘探隊的考察幾乎沒什麼“發現”的價值,幾乎全是在“證實”。就參與過的海南和臺灣的考察來說,采集到的種標本,不論,很出現工書上沒有記載過得品種--多數品種還都附有簡單的線描圖。

這多令考察的樂趣了許多。索尼亞心想。不過,能親眼看一看這些蠻荒的世界,還是一件激人心的事真希自己能早些回到考察隊去。懷著這樣激的心繼續讀了下去:

“從臺東營地西北前行,過卑南山麓,便進了臺東縱谷南口的第一個峽谷:初鹿峽谷。經過初鹿峽谷,進臺東縱谷的腹地。此地兩側群峰林立,高聳云天。西側中央山脈臨縱谷,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24座,其中侖天山、玉里山、木瓜山等。東側的海岸山脈南高北低,雖不如中央山脈峻峭,但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峰也有6座之多。縱谷兩側的高山峻嶺不僅使縱谷平原有了天然屏障,避免或減了季風和臺風的侵襲,也使縱谷平原較臺灣省西部平原地勢起伏大,并有一些峽谷相隔,整個平原被分隔幾片,臺東縱谷是其總稱。

Advertisement

臺東縱谷水源富,分為三大水系。卑南溪和秀姑巒溪背向而流,卑南溪南流至臺東市附近海,秀姑巒溪北流至瑞穗附近,橫切海峽山脈于大港口注太平洋。花蓮溪與秀姑溪同向而流,在下游匯合木瓜溪,于花蓮市南面海。這三條溪流和其主要支流多發源于中央山脈的東麓。急流突奔,攜帶大量泥沙而下,形大大小小30多個沖積扇,其中位于縱谷南口的臺東平原,是卑南溪的沖積扇,位于縱谷北口的花蓮平原是花蓮溪的沖積扇,面積都在100平方公里以上。位于縱谷的新武呂溪沖積扇和秀姑巒溪沖積扇的面積約占一半以上。這些沖積扇都是合適的居民點和農作種值區。

“臺東縱谷平原是臺灣東部最有利于農業生產的地區,水熱條件最為適宜種植水稻,一年可栽種收獲兩次,在坡地、臺地等高地上適宜種植玉米、小麥、紅薯、花生、大豆和香茅草等作。其中在臺東縱谷兩側的山地,尤其是東側的海岸山脈一帶,由于排水良好。土壤力較高,很適合香茅草的生長。可以作為未來經濟作開發的一個選擇。”

香茅這種香料索尼亞是知道的,元老院通過VOC和英國人,從東南亞大量進口這種香料作,然后提煉油,一部分出口,一部分自用。用得一些護品里就有。

接著文中又列舉了當地可以種植的水果和其他經濟作,包括菠蘿、香蕉、柑橘、檳榔等等。

索尼亞一邊閱讀,一邊回憶著從圖譜上看到的繪圖和相關特描寫。

“較之臺灣島的西部和南部平原,臺東平原的面積小、土壤層薄且貧瘠,地形起伏也較大,但這里的氣候條件卻較非常有利于農作的生長。冬季,從大陸來的冷氣團中央山脈的阻擋,對縱谷影響不大,此時又恰有一太平洋暖流經東海附近北上,因此縱谷地區的平均氣溫比西部平原地區要高。以1月份為例,臺中的氣溫為16攝氏度左右,臺南為17攝氏度,而花蓮的氣溫是17.1攝氏度,臺東為18.9攝氏度。全年平均氣溫在18攝氏度以上的月份,花蓮有9個月,臺東長達10十月,都比西部同緯度的平原地區長。雨量也很充沛,年平均降雨量花蓮為1260毫米,臺東為1840毫米。除7-10月份雨量較為集中外,其他月份降雨量較為平均。這種潤的氣候條件,非常有利于農作的生長。”

Advertisement

看到這樣的描寫,索尼亞暗暗奇怪:元老院在花蓮、臺東地區有氣象觀測站嗎?好像是沒有誒。那他們是從哪里得到這些數據的呢?

繼續讀下去,下面是土著的

“目前在臺東縱谷中生活的土著居民為阿族人。其中南部的阿人自稱Amis,而北部則自稱為Pangcah。

“一般認為,在這里居住的阿族人是目前在臺灣島各的原住民土著中人數最多的一支,其源頭可能可以上溯到3000年之前。臺東縱谷阿族人在臺灣島的發祥地,因此有學說認為其有可能是從太平洋上航海到達臺灣島的。

“在東經121.30度,北緯23.26度的舞鶴臺地,尚殘存有兩大石柱。據阿族人傳說:系其祖先留下的,名為掃叭(sapat)。據現場考察,該石柱屬于新石時代,高8米,寬2.3米,厚1米,其頂部上端有建筑房屋的雕鑿痕跡,傳是舊阿族首領住,該址區分布約一橢圓形,范圍南北長約六百米,東西寬約四百米, 區大石柱、石、石遍布。

“關于其來源,當地阿人有許多傳說,被其認可的是他們始祖的傳說,容如下:

“在太古時期,nakaw與sera這對兄妹為了躲避洪水,乘著豬槽漂流到山頂。他們兩人結為夫妻,在此居住、耕種。但這個地方蛇很多,不適合定居,于是他們下山移居到加納納,但此缺乏耕地,無法謀生,最后遷移到現在的奇社定居下來。而留在加納納山上舞鶴社東方山上的石柱,就是他們當時住屋柱子的跡。”

這又是一個洪水傳說!又是洪水之后兄妹姐弟之間婚姻!索尼亞心想,類似的故事在考察過的很多地方的民族都有。難不這是上古人類真正的記憶嗎?

Advertisement

筆記本里附著簡單的地圖和相關博畫索引--不過索尼亞剛才并沒有看到,大約還沒有被繪制出來。畢竟專業的畫師還是太了。很想看一看石柱和址的博畫,心里還藏著一個不太現實的假想:如果把這些拿到里斯本的公會去發表,自己能獲得多高的榮譽啊!

當然了,不是這個,任何一次遠程勘探隊的報告,都足以讓為全歐洲博界的名人!遠東考察的開創者!

“阿人是母系社會,家族事務是以為主并由負責,家族產業之為母系傳導。但是在對外的事務中依然以男為主導。在部落中,有關部落的大小事務則是由部落男子所組的年齡階級負責統籌規劃與執行。

“每一個部落都有屬于自己的酋長和頭目,但是其社會階級并不嚴格,部落的頭目并非世襲而是選舉產生的。部落里也沒有形類似‘貴族’的階層。經推選出來的頭目在部落中有相當的權威,除代表部落與其他部落來往外,部落中的任何糾紛他都有裁決權,族人也必須尊重頭目的決定。”

……

索尼亞如的讀著筆記,UU看書 www.uukanshu.com盡管這是一份考察報告,并不是文學作品,而且讀起來還得經常查閱字典,對來說卻比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要來得吸引人,想要一口氣把它讀完。

直到墻上的掛鐘敲打了三下,索尼亞才不舍的放下了筆記本。時間過得可真快,已經這麼晚了,自己的工作還沒有開始呢!晚上回家晚了,孩子又要哭鬧了。雖說兒已經斷了,但卻是最依母親的時候,

今天要爭取準時下班!暗暗下決心。隨后把筆記本收到上鎖的保柜里。這些資料是不能帶回家去的,如果失更是重大事故,就算是元老的仆也一樣。

Advertisement

索尼亞打起神,從架子上拿起自己的專用工包,出辦公室門往樓下走去--標本庫就設在博館的樓里。

沒有走外面的大樓梯,而是直接打開走廊里的一道門,通過一道部人員樓梯下到了一樓,隨后穿過一條走廊,來到了樓。

樓是博館的大工作間,標本儲存和制作都設在這棟不起眼的兩層小樓里。地下室和一樓是博館的庫房,二樓則是標本的制作室。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