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臨高啟明 第28節 索尼亞(7)

《臨高啟明》 第28節 索尼亞(7)

索尼亞饒有興味的在畫片一張一張的放在畫架上仔細瀏覽者,不時發出驚訝或者高興的聲音。

花蓮雖然地臺灣本島,但是三面都是群山,只有面朝東海的地方可以通過船只進,不要說歐洲人,就是臺灣本島的土著中,也很有人涉足過此地。

這里是全臺灣熱量和雨水最充沛的地方,資源十分富。可想而知考察必然是滿載而歸。

這批博畫多是在花蓮采集到標本的,也有地形地貌和植被風景。

索尼亞一邊看著圖畫,一邊看著對應相關說明冊。植上并沒有太多的新東西,大部分是在其他幾次考察中就已經采集到的標本;標本的采集上卻有了不新的收獲。

隨手一翻,被繪圖片有幾十幅:梅花鹿、臺灣獼猴、山羌、長鬃山羊、臺灣黑熊、水鹿;鳥類的灰面鷲、松雀鷹、黑面琵鷺、帝雉、藍腹鷴、臺灣藍鵲、五鳥以及曙蝶、櫻花鉤吻鮭、綠蠵、臺北樹蛙、山椒魚等。

其中長鬃山羊、臺灣黑熊和一些鳥類都是考察隊第一次采集到標本。過去索尼亞只是從大圖書館編撰的《臺灣志》上看到過這些的簡易形態圖。

“太好了,臺灣黑熊果然是存在的。”索尼亞欣賞著瓦倫娜筆下的臺灣黑熊,一面喃喃自語,問,“熊皮保存的好嗎?”

“鞣制過了。”

“什麼,鞣制過了?”索尼亞大吃一驚。制作剝制標本本質上是用填充皮支撐起來,恢復其原有的形態。而剝下的皮是不能鞣制的,多是在生皮狀態下用砒霜膏之的毒防腐藥進行涂抹保存。

“崔老師說沒關系,他是用特別的辦法。不會影響后續的制作。”

Advertisement

既然是元老說沒問題,索尼亞也就放心了--澳洲人給的驚喜太多了,不多這一樁。

索尼亞一邊看一邊發問,還提了很多考察上的問題。瓦倫娜不得不提醒并沒有去過花蓮,這些都是據“玻璃畫”繪制的。

所謂“玻璃畫”,其實就是數碼相片。打印照片對元老院來說技難度太大,設備和耗材無補充,所以在本時空用數碼影像設備拍攝的資料都是以數字的形式以各種磁介質儲存儲存的,展示的時候也多用平板電腦、高清電視機之類播放設備。由于這些設備多是晶屏幕,自然就被接到的歸化民稱之為“玻璃畫片”了。

和相對普及的電影不同,能接到“玻璃畫片”的歸化民非常,僅限于數的專業技人員。在自然歷史博館工作的索尼亞和瓦倫娜自然是看過得。

“玻璃畫片”的影像和彩還原度非常高,而且還能記錄態的影像。記錄十分方便,所以索尼亞一開始并不理解為什麼元老對“博畫”有這麼大的興趣。直到林漢隆有次親口承認說元老院還沒有辦法把“玻璃畫片”里的容變另一種介質。

“但是那些畫報……”索尼亞想起了林漢隆悄悄拿回家讓看得面紅耳赤的“畫報”。

“對,對,其實我們有這個技,但是沒有材料。”林漢隆大致解釋了下印照片所需要的原材料。

“……現在來說,我們只有能力印制簡單的黑白照片,不但沒有,分辨率也很有限。”

索尼亞沒有再追問為什麼在“澳洲”的時候他們有這個能力,而到了中國就沒有了。已經有了教訓,不會再刨問底了

Advertisement

“那到什麼時候才能重建這門技呢?”

“這需要很多人的努力,牽扯到很多門學科。大約需要好幾年才行。”林漢隆說,“其實就算有了這樣的技,科學畫依舊是非常有用的。有時候繪畫比照片更能現出細節來。”

“要是能親自去一趟就更好了。”索尼亞慨道,“太憾了。你看,這風景多!”

看得是一張地貌風景的彩畫--雖說是科學畫,其實看上去和風景畫并無二致。

“很,可是那里有很多野蠻人。考察隊還被襲擊了呢。”意大利說,“聽說他們會專門割人頭!”

臺灣原住民出草割頭這事索尼亞當然知道,當初去臺南考察的時候就參觀過滿了人頭的土著村寨,并且還通過當地的漢族小販弄到過一顆出草的人頭--已經風干多年。這顆人頭目前就在自然歷史博館的一個木箱里。

“有武裝衛隊保護,有什麼好害怕的呢?”索尼亞翻閱著一張張的地貌風景。這些地貌畫反映花蓮-臺東的縱谷平原上的景,考察的時候正值秋季。寒流的侵襲下山谷兩側的青山翠谷葉煥丹紅,映著朝曦,如火似錦,分外耀眼。

很快就分辨出在500米高的山地植被地貌圖上,分布著大量落葉闊葉林帶。其中青楓和楓香是最主要紅葉樹木,除此之外還有臺灣櫸、臺灣欞、黃連木和臭辣材等樹木。這些樹木的葉子到了秋冬歲末天寒時,呈現出紅、暗紅、橙紅等不同深淺的紅

“真漂亮!你畫得也好!”索尼亞由衷的說,“我就畫不出來。”

“這沒什麼,”瓦倫迪娜故作不在乎的模樣,心里卻很高興,“景確實很,可惜是個荒蠻的地方!要是沒有野蠻人和瘧疾就好了。”

Advertisement

“ 野蠻人和瘧疾都不是元老院的對手。”索尼亞說著,又被下一組畫吸引住了。這一組是山麓上的景。景中還包括了一座土著村落。看了下說明:臺灣島中央山脈卑南主山東麓。紅葉溪的沖積扇。沖積扇的扇面由于流水和地勢運的關系已經被切割,形高低不平的河階地,類似山谷地貌。周圍的山山嶺嶺長滿了青楓和翠竹,綠水如帶繞碧山,景怡人。

看完全部畫片,索尼亞把厚重的畫冊放到了資料架上--接下來要為畫冊編寫相關博學說明。不過這件工作不著急,得往后排一排。

“采集到的都送來了嗎?”

“全都送都到了--臭!”做了個鼻子的作,“腐的臭味。我懷疑你還能不能拿來做標本了。”

“都爛了?”

“那些皮子還好,整個的我沒怎麼看,臭!”

“現在東西都在哪里?”

“在地下室,用冰塊保存著。”

“明天再說吧。”索尼亞看著自己的日程表,“明天我帶學徒去看下況。”

“隨你。反正我是不想去了……等你做完了標本我再去畫。”瓦倫迪娜對博學的興趣不大,繪畫和工作只是因為主人的命令--并不在乎在家里當個“專職仆”。畢竟在臨高,可以的東西太多太妙了。比在意大利住得茅屋強不知道多倍。

“好吧,我需要你的時候來你。”索尼亞無可奈何道,其實很希意大利能陪伴在邊,一來可以說說話,二來有些繪圖工作還是當場做更好。

“那我先走了,還有很多畫沒畫呢。”瓦倫迪娜了個懶腰,“要是能在這樣麗的地方有個小房子就好了--當然,這等等澳洲人征服了當地。”

Advertisement

說完想起了什麼,又從挎包里拿出一本皮革筆記本。

“這是崔首長給你的,是花蓮考察筆記。他說你一定會興趣的。”

“太好了!”索尼亞興起來,馬上接了過來,“請您轉告他:非常謝他的盛!”

送走了瓦倫迪娜,索尼亞從屜里拿出一本大圖書館編撰的《英漢辭典》,UU看書 www.uukanshu.com迫不及待的打開了筆記本。已經有了一定的漢語閱讀能力,可以讀懂比較簡單的文章。但是在閱讀長篇大論的文章的時候還是需要借助辭典才能理解完整的含義。

“……臺東縱谷平原位于臺灣島東部,在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之間。北起花蓮,南至臺東,所以又名花東縱谷平原。南北長180公里,東西寬2~7公里,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海拔50-250米。其中,縱谷北、南兩端各有面積為80平方公里左右的花蓮平原和臺東三角洲平原,東海岸有一重要港口--花蓮港,位于花蓮平原東側,東經121.17度,北緯23.08度,是整個臺東縱谷的重要通通道,亦是唯一的與外界往的通通道。

“臺東縱谷是一個斷層谷,兩側多高山地勢陡峭,平原地形狹長,呈帶狀。因兩側山脈下泄泥沙的影響,又稱為“泛濫平原”。其地質因系臺灣中央山脈以及西側地區所屬的亞歐大陸板塊和海岸山脈及其東側地區所屬的太平洋板塊在1000萬年前相撞形的,后經縱谷兩側的河流不斷沖刷和淤積,形了今日的縱谷平原。平原面積盡管不到1000平方公里,但在這個高山群集的東部地區已屬罕見了。它像一條玉帶飄落在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之間,為臺灣東部最富饒的地區。“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