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軍事歷史 十國千嬌 第六百六十章 無不散之宴席

《十國千嬌》 第六百六十章 無不散之宴席

郭紹此番西巡不出國境,隻沿著大周版圖西北各地巡視,終點是靈州(銀川平原)。此前魏仁浦等人就已派出吏去靈州安排迎駕,以及與西北諸部聯絡。

此時魏仁浦拜彆郭紹,提前離開大隊,親自前去靈州主持諸事。

皇帝儀仗大軍人馬隨後緩慢繼續北上,靜難軍節帥折德扆帶上一隊人隨行,一路伴在郭紹邊,相之下私愈發悉了。

不兩日,秦州雄武節度使王景父子趕到了軍中,請奏麵聖。

郭紹立刻在中軍大帳接見。

王景已經七十二歲了,郭紹見他時,隻見他步履蹣跚,力明顯不如五年前見麵的時候。臉上也長了許多灰黑的老年斑,兩腮陷進去,目也有點渾濁。

“王老節帥免禮。”郭紹率先就免了他大禮,又道,“來人,賜坐,給王老節帥墊個些的墊子。”

“老臣拜謝皇恩。”王景抱拳道,又轉頭道,“廷訓,快叩見陛下,陛下待咱們王家厚恩吶。”

一個穿戎服甲冑的年輕漢子忙跪在地上磕頭,高呼萬壽無疆。郭紹好言他平,又讚了一句:“虎父無犬子。”

五年多前秦之戰,郭紹除了與王景並肩作戰,還見過他的長子,當時王景的長子頭髮都花白了。

而今日王景趕來麵聖,帶的卻不是長子,而是子廷訓。郭紹心裡冒出一個心思,老人果然還是喜歡小兒子。

王景家同樣是西北軍閥,秦州那地方幾乎算是大周版圖的最西端,所以王景還有個差遣“西麵都部署”。不過王景算是比較靠得住的軍閥,因為和郭紹曾經一起打過仗建立起了誼;郭紹滅蜀國時,王景在北路也是出力最大,所部十分賣命。

加上王景年紀又大了,所以郭紹語氣很好很客氣:“王老節帥高壽,不必親自大老遠過來的。”

Advertisement

王景歎道:“東京太遠了,家好不容易到西北來,這次老臣人抬也要過來見見家的……歲數不饒人,這一次,或許便是老臣最後一回見家了。”

郭紹聽到這裡,心裡忽然竟是一酸。

他的聲音也有點走樣:“王節帥保重纔好……”

周圍的文武聽到皇帝的聲音,神也為之黯然。

王景出一個笑容,道:“生老病死,誰也免不了的。天下無不散之宴席,老臣有機會提早來向家道聲彆……”

他的笑容很複雜,有些許悲切又有些許無奈。他又說道:“隻是有點憾,老臣戎馬一生,東奔西竄,也冇乾出什麼名堂來。如今家要建樹大業,老臣卻跟不上了。”

郭紹聽到這裡,心裡愈發難過。突然的悲傷,毫無防備,他不敢出聲了……郭紹覺得自己枉為武夫,有時候他的心腸真是|不起來。

王景說罷轉頭看著自己的小兒子。

郭紹把他的眼神看在眼裡,明白了王景的意思,其實王景此行最大的目的,是想把後人拜托給皇帝、讓郭紹以後照看一下。

當著眾人的麵,郭紹是皇帝,他覺得自己手握的其實是公共權力,不能太顧私的。他也不明說,隻道:“王老節帥對國家的功勞,朕一直都會記在心裡。”

他說完這句,便把目轉向王廷訓,問王廷訓練的什麼武藝,讀過什麼兵書,問的很詳細。那王廷訓對答如流,口齒清楚,郭紹頻頻點頭。

王景冇有明說,郭紹也冇提起。但是一切都在家常閒話之中。

王景的老臉也出了欣

言語了一番,郭紹又笑道:“此行朕要去靈州,讓王廷訓隨朕一路罷。”

王景高興道:“能為家牽馬執鞭,是廷訓修來的福分,也能跟著家長長見識哩。”王廷訓又跪伏在地,磕頭激。

Advertisement

郭紹忙他起來。

……王廷訓隨駕北上,不多久,又有一些人請旨隨駕。

翔軍、彰義軍、通遠軍、彰武軍、保大軍五鎮節度使帶著侍衛來到了行營覲見,請旨作為皇帝西巡的護衛。

這些人都是西北節鎮,是大周部署在國境線附近縱深的武力準備,相比地已經被削了大半權力、調殆儘的節度使,這些節鎮是有點真正實力的人,在各自的地盤上權力也比較獨立。

郭紹準他們隨行,沿途朝夕相,逐漸悉。郭紹在此時算是比較好相的人,因為很多古人在意的禮節細節他不在乎,也比較好說話;加上他也在軍中混過十餘年,談起戎馬中的事兒,與武將們很談得來。

君臣相甚歡,旅途上也冇那麼乏味了。

此時的製度和規矩不是很細,武將們與郭紹建立私,便能增加信任……就好像經常走來往的親戚,和不常走的親戚相比,分會完全不同。

……

西巡還冇時,魏仁浦和盧多遜早先已經安排了很多使者,在朔方找到當地嚮導,嘗試聯絡諸部落。包括甘州回鶻、阿柴諸部、吐蕃思麻各部落、西麵黨項各部落;還有歸義軍曹家,以及西域諸部。

當然,這一片地區勢力最大的黨項李家不會落下。

院的使者去夏州不太容易,除了夏州中部牧場和北麵的草場,進的沿路地形很多壑,極容易迷路。

好在定難軍(夏州)各地的府製度竟然比較完善,使者一行人很快得到了接待,並且由專人護送去夏州定難軍中樞……周朝從未對夏州地區任命過吏,這些府和吏,都是他們自己任命的;難怪朝中有人談起夏州,稱“雖未稱國,而自其王久矣”。

Advertisement

使者擔心記錄了見聞遇到什麼意外,讓定難軍產生猜忌,所以把沿途看到的東西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盧多遜弄到了西麵地圖回去,便得到了重用,使者們都明白的,所以乾差事時十分上心。

定難軍各地,比起亭臺樓閣風地都市、是完全比不上的,乍一看糙貧困,房子很低矮,全是土房子,有的像土一樣,有的則以的皮覆蓋屋頂,看上去一塊塊像是破服打的補丁一樣;隻有量的瓦頂房屋,聽隨行的黨項人說那種住瓦房的人都有份,惹不起。

但是,隻要留心注意,夏州地區的黨項人比較殷實,奢侈品、可是牲口、糧食、鐵、鹽等生活用度一樣不缺,比一些地有災害的地方要殷實多了。

有的黨項人髡髮,有的和地人一樣束髮,服更短小窄,看上去雖然明顯與中原人的習俗不同,但也冇相差到迥異的地步,領等款式和農都能找到中原的痕跡……據書上記載,黨項是三苗之後,與漢人來往的時候很長,習俗還是了漢家不影響。

使者還有個,這些人明顯不如中原百姓恭順,禮儀也幾乎冇有,比較生野好鬥。

不過帶引使者的漢子名赤淩者,卻是個開朗和善的人。他會說漢話,也十分健談,一路上滔滔不絕。使者有時覺得聒噪,但也從他口中瞭解了不黨項人習俗忌諱什麼的,大有裨益。

當然,大部分時候是說廢話,使者也隻能做出興致的樣子,在這裡人生地不免得節外生枝。

赤淩正在口若懸河,一會兒說到什麼山的傳說,使者不興趣,一會兒又說什麼人……使者心道:老子到夏州來,可不是為了蠻夷人。

Advertisement

“……的頭髮烏黑,裳好似晚霞,像緞子。嘿,使者要是和夏州的人談起,肯定就能說到一塊兒了。”赤淩麵,激地說。

最後一句引起了使者的興趣,心裡琢磨有時能與黨項人找到話題也不是不錯的。當下便問,“實在抱歉,剛纔我冇聽清楚,你說得是誰?”

赤淩一下子有點不高興,但他確實是個爽朗的人,很快就釋然道:“或許是我的口音不好懂?”

使者陪笑了一下。

赤淩便道:“大王(定難節度使,西平王李彝殷)的千金吶,你冇聽說過?”

使者心道:老子第一次到夏州來,從哪裡知道?

使者上卻道:“孤陋寡聞了,讓赤淩兄弟見笑。”

赤淩有些失道:“天仙一樣的人,中原的人從冇聽說過?”

使者:“……”

赤淩道:“那你在夏州牧場上多等等,要是看過一眼,就明白我說的。唉,我笨,說不上來哩。”

使者心道:,你笨還那麼能說,要是不笨會怎樣?

使者道:“在下有公務在,到了夏州,還勞煩赤淩兄弟稟報一下定難軍軍府,讓西平王接見在下。此事若,定有厚謝。”

赤淩笑道:“中原人就是死板。”

這時使者聽到了山坡上一陣歌聲,抬頭看時,見山坡上一群羊跑下來,卻不見那唱歌的兒郎。使者聽不懂歌詞,卻從旋律聲音中聽出仿若一首歌,有意綿綿的覺。

使者有些,倒想起詩經裡窈窕淑的歌謠。又想到前途未卜的使命,一思鄉之湧上心頭。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