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臨高啟明 第326節 張毓的窘境

《臨高啟明》 第326節 張毓的窘境

這位張記核桃的東家,楚河是早有耳聞,任佑梓和他提起過之后他又多了解了些張毓此人和他的公司背景狀況。

雖說來不及看財報之類的深層背景調查,但是這個人和他的企業的大概形象已經在他心里做了一個速寫。

“應運而生的可造之才”。

這是楚河給張毓的第一個評價。張毓這個人,其人并無出奇之,說到底就是趕上了“風口”,不客氣地說就是“乘風起飛的豬”。

但是,僅僅是“應運而生”,這還太簡單了。元老院提攜過的人千上萬,這些人都借此改變了命運,但是絕大多數人也止步于此了。相比之下,這張小哥每一步都踩中了元老院的節奏――且不說這背后有無洪元老的指點,這份氣魄見識就不是常人所有的。

聞名不如見面,且去他店里看一看再說。就算見不到人,至也能從店鋪上看出一二來。

張毓此刻正在大世界的總店里。

自從聽從了曾卷的建議,和老爹分家,各自組建了公司。他老爹的公司留在原地,沿用老招牌,還是“張記老號餅鋪”,搞作坊式的前店后坊式生產,主要供應老客戶和一部分“慕名而來”的“新貴”。而他自己注冊立了“張記食品有限公司”,在城外購置了地皮開設了工廠,工廠化生產各種包裝食品。主要客戶不問可知就是元老院。他也就因勢利導,把公司的總部設在了大世界的門店。

他的一切可以說都來自元老院的恩賜,業務也幾乎全是元老院給予的。“跟元老院”是他經營公司的指導思想,為此,他得待在距離元老最近的地方――在廣州,這個地方就是大世界。

既然是總部,他一口氣包下了整個鋪面的上下三層。一樓是店面,二樓是辦公室和倉庫、三樓便是宿舍了――實際上,他平時也泰半伙計們住在大世界的宿舍,而不是回家。

Advertisement

父母的家也已經換了新地方,買的是一戶縉紳的舊宅,這戶人家因為牽扯進了拐賣殺人案,全家流放高雄,財產也被沒收。這宅子便被由企劃院特別搜索隊駐廣州小組主持“拍賣”了。

新買下的宅邸不大,但是修建致,很合張老爺子夫婦的意。按照他爹的心思,如今兒子即已立業,又購置了宅邸,很該就此“家”――上門提親的人已經快踩斷了門檻,其中不乏過去他們做夢也不敢想的“高枝”家的兒。

但是張毓卻不急著找老婆,一來他眼下并沒有這個心思,二來他和豆腐店家的兒早有愫,雖說兩人沒有“私定終”,但是張毓總覺得自己不能就這麼另娶他人。加之生意一日忙似一日,這事也就撂下了。

在外人看來,張毓現在的況是順風順水,百事如意。不說他家的核桃店紅了廣州城,達顯貴人人都以品嘗到他家的點心為榮。是在城外新建的工廠,生產出來的貨本不愁銷量,生產多,澳洲人的貨船就運走多。只有船等貨,沒有貨等船的。城里城外的百姓們都說,張家現在是“日進斗金”。

張毓卻一點高興不起來。他遇到了所有快速長期企業都遇到的麻煩事。

第一是缺人。沒錯,張記食品陷了嚴重的“用工荒”。

當然了,只需要賣力氣的雜工,他并不缺,缺得是“工人”和“管理人員”

張記食品公司里用了許多新的機。按照機械口元老的看法,這些設備還不如九十年代的小食品廠的設備好使,充其量就是“黑作坊”的水平。

但是就算“黑作坊”級別的半機械半手工勞作,也需要從頭開始培養工人。賣給他設備的臨高機械廠自然是派人來給他培訓的,但是培訓的歸化民師傅一走,他就開始頭疼了:全新出爐的作工沒多實際經驗,對作流程亦是似懂非懂。各式各樣的事故出了不,設備好好壞壞,開開停停。很能達到滿負荷工作的。工人傷也花了他不湯藥費。還有幾個軋掉了手指,弄斷了胳膊的,原本是想給幾個錢打發回家的,偏偏洪元老說“影響不好”,要他養在場子里干些力所能及的雜活。

Advertisement

這還在其次,張毓家過去開得不過是加鋪子,連伙計帶學徒不過二三個人,后來規模大了也才十來個伙計。他們全家上陣就顧得過來了。現在他的工廠僅工人就有二百多人。好幾個車間,兩三個倉庫,進出的原料品每天都是千上萬。管事的人奇缺。

按照傳統企業的做法,自然是首先任用家人親戚,但是張毓靠家里人顯然顧不過來,一則他父母需要守著老號,二來張家人丁不旺,也沒什麼像樣的人才。他唯一的親叔叔是茶樓里的伙計,兩口子也在給老爹打工,膝下一個兒張婷倒是聰慧過人,可惜也只有這麼一個,現在是張記食品的會計,同時還兼顧著老鋪的賬目,再也分了。再說了,只是個未出閣的,也沒法出頭面。

張毓的母親不是本地人,所以舅舅家是指不上了,雖說寫了信要他們“速來廣州”,但是這路途漫漫,兼之兵荒馬,也不是立馬指的上的。

這下把張毓忙得團團轉,恨不得分出幾個子來。廠子里一邊生產,一邊“跑冒”。張毓明知損耗嚴重,也不得不著頭皮支撐,維持生產。幸虧此時高舉有心拉攏他, 幫他聘請了幾個手的管事過來,將工廠整頓一番,這才把經營大致理順。

第二,便是資金荒。

張記食品公司接到了聯勤的大單自然是件好事。但是資金力也隨之而來。以張家原本的財力,原本是本接不了這樣規模的訂單的。全靠洪璜楠幫他在德隆銀行打招呼,拿“張家老鋪”作為的抵押,貸了一大筆款子出來,這才有了買地買設備的啟資金。

如果按照正規的放貸流程,這筆貸款的抵押顯然是不合格的。就算有洪璜楠擔保,不論是嚴茗還是孟賢,都非常遲疑。最后還是報告給了文德嗣,由他拍板作為“扶持民營標竿企業”的名義給予的特殊貸款。

Advertisement

這樣幾乎毫無抵押的貸款前后一共發放了好幾次。累積的數字已經到了讓張毓到害怕的地步。

“如果還不上貸款這麼辦?”這個念頭最近一直在他的腦海中盤旋。從聯勤過來的訂單愈來愈大,他不得不不斷的擴大規模,增加設備,添雇工人。購置原料欠下的賬款也愈來愈多。

每次看張婷給他的賬本,張毓都有一種覺:這麼忙活了半天,除了一大堆的應收應付和那家不斷膨脹的工廠,他什麼錢都沒賺到。

聯勤給他的訂單雖然是十分優厚的現款現貨條件,但是也得貨之后才能拿到貨款。食品公司預先墊付的生產本也很驚人。眼下他和供應商們之間的供貨還是按照老規矩“三節會賬”。這多緩解了張記食品公司的資金力。但是隨著訂單不斷增加,供應商那邊也開始苦不迭:撐不住了――大多數供應商都沒有遇到過張記這樣量的客戶。

最近一個月里已經來了不供應商,或是托人關說,或是親自登門當面求告,希他能適當的付一些賬款。有的人苦苦哀求,差點就要給他跪下磕頭了;有的人是過去店里的老主顧,托了父母的路子來求告;有的走了曾卷那邊的門路……總之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弄得張毓十分為難。

為了人義理的關系,張毓不便嚴詞峻拒,只能各方都應付一些,來個緩兵之計。

這一套緩兵之計下來,張婷卻給了他一個十分不妙的消息,按照現有的貨計劃、應收應付、現金流量……核算下來,1636年的舊歷除夕將非常難過。

按照張婷的計算,從現在起到除夕,不能再有任何大的支出,而且原本計劃在除夕發給職工的年終分紅也得推遲到過了正月才發,這樣張記食品公司才能剛好支付全部應付賬款和銀行利息,不至于鬧出無法付款的大新聞來。

Advertisement

張毓雖說是小買賣人家出,但是“信用”二字的可貴是完全明白的。老豆當年年關的時候因為手頭沒有現金,寧可典當了娘的首飾和他的長命鎖去付貨款這些往事他都記得清清楚楚。老豆說過:做生意只要有信用,哪怕虧錢你都能混得下去。一旦沒了信用,那就做什麼都不好使了。

但求不要再出什麼額外的花銷了。張毓心里暗暗禱告。他現在實在經不起再什麼刺激了。不過,煩心的事還是一樁接一樁,昨日他剛剛接到高舉的口信,說元老院新立的南洋公司準備募和賣債券了,詢問他是否有意向參與――如果有,大概準備投多錢下去,他高舉預備起來也好有個數。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