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庭致仕後不久,朱由檢決意禪位,但是在此之前,他決定辦一件大事。
崇禎三十五年初夏某一日,一道特彆聖旨從乾清宮發出,一隊隊錦衛從京城各個城門馳出,奔赴大明各地。
這道聖旨針對的就是各地藩王。
聖旨措辭十分嚴厲,容是要求各地郡王以上宗室,必須在崇禎三十五年年底前,舉家遷往南涯行省以及北新大陸,違者以謀逆論,其在大明本土所有財產全部變現,款額由太倉支付。
也就是說,這些藩王郡王們名下的田地、商鋪、工坊、宅邸從此之後不再歸個人所有,而是為朝廷公有財產。
其中各地王府將會進行改建後作為當地高等學堂使用,其他不產對外出租,所得費用用於補學堂、醫院所耗,其權益歸屬當地府。
這次遷移令中明確要求,江北之地藩王宗親一律移往南涯行省,地江南者全部遷往北新大陸。
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四海商行對北大陸的開發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一些地區的基礎設施也已初俱規模,他們選取一條大河上遊(西西比河)附近作為落腳點,後續的開發以此為基點向四周擴散著,拖家帶口的藩王宗室們將會為開發的新力。
考慮到藩王宗室對這道聖旨的極強抗拒,錦衛奉命派出大批人員分赴各地,他們將會“協助”這些宗室進行遷移,四海商行名下的車馬行、船運公司會給與鼎力協作和支援。
藩王這顆毒瘤不能留給後代子孫去頭疼,既然自己要退位,那就最後做一次壞人吧。
從今往後,大明封藩將全部移往海外,本土不再賜封土地。
同年秋,緬甸王弟莽白殺其兄莽達後篡位,朱由檢聞訊大怒,隨即遣軍出雲南擊之,斬緬甸大兵兩千餘,俘獲莽白並殺之,另立莽達子為緬甸王。
由於其年無知,故遣雲南大儒數名進駐緬甸王宮,教授其正宗儒家文明,因怕其遭莽白勢力反噬,特遣軍三千名留駐緬甸,護其王室及緬甸國家之安危,並收繳緬甸全境武備,遣散軍隊。
莽白是原先曆史中咒水之難的製造者,正是他下令將永曆帝的護衛全部殺死,並最終將這位南明最後一位皇帝給了吳三桂。
本來朱由檢早就將其忘,但合該這廝命當該絕,居然還如原來曆史中一樣篡位謀逆,正巧無意中提醒了朱由檢並表明瞭自己的存在,給了大明一個控製緬甸的機會,大明艦隊也由此多了幾印度洋出海口。
在做完這幾件事之後,朱由檢與崇禎三十五年十一月下達在位期間最後一道明發天下的詔書,言稱自己年老多病,日常置國事大有力不從心之;太子有仁君之姿,正值壯年,當即位登基替父勞,故自即日起朕退位休養,天下軍民皆應一領命為盼。
因為早就提前放出風聲,不管是朝堂還是民間,早就耳聞皇帝有退位讓賢之意,所以詔書在京城中並未引起太大的波,冇有人去聯想到其他。
在釋出詔書後的當天,朱由檢與周後、田貴妃、袁妃等人分乘數輛四馬車,在一百名錦緹騎的護衛下悄然離京,開啟了遊遍大明的旅程。
已經年過六旬的王承恩也一同隨行,這次旅程的一應事務由他一手安排。
朱由檢一行的首站定在濟南府,在領略大明湖的風采後向南直奔泰安,在拜祭這座五嶽之尊後前行至東昌府,由此乘船沿大運河去往揚州,然後在煙雨江南度過春天。
等到遊玩歸來返京,朱由檢以及後宮嬪妃們將會駐整修一新的西苑,從此如無特殊況,終生不再踏乾清宮。
得知父母離京遠遊的訊息後,朱慈烺親自驅馬飛奔去尋,朱由檢一行卻早就杳然無蹤,朱慈烺跪地南向大哭後返回東宮。
首輔盧象升邀約閣重臣以及在京文武百以及一眾勳戚,齊聚東宮,請太子繼位,朱慈烺辭讓三次,無奈之下隻得於乾清宮加冕登基接百朝拜,是為大明第十八代帝王。
新皇登基後釋出第一道詔書,遙尊朱由檢為太上皇,加尊號為“文武德聖皇帝”,並言明,太上皇之意即為朕之意,天下但有不從者以欺君論,此前規矩一如既往。
次年,朱慈烺改年號為“承乾”元年。
當年年底,朱由檢結束為期一年的遊玩返京,當晚,承乾帝夫婦攜三個孩子,與永王、定王以及朱媺娖夫婦赴西苑探父母,一家人言談甚歡,期間朱慈烺再次提出將皇位還給父親,但被朱由檢含笑拒絕。
承乾八年,首輔盧象升致仕,承乾帝聖旨特賜其太子太傅、華蓋殿大學士、特晉紫金祿大夫、配太廟。
同年原閣老陳奇瑜病逝,太上皇遣特使悼念,追授諡號“文”,並準其配太廟。
承乾十二年,田貴妃病逝。
承乾十四年,歸家養老的秦良玉去世,太上皇大慟,特遣閣臣溫侃親往石柱土司弔唁,並追贈諡號“武毅”,準其配太廟,另贈其家人銀幣一萬枚。
承乾十七年,原首輔孫傳庭逝世,年近七旬的太上皇親往府上拜祭並灑淚當場,追贈諡號“文正”,準其配太廟,另贈銀幣一萬枚。
承乾十八年,袁貴妃離世。
承乾十九年,王承恩病逝,太上皇親自扶棺送其安葬,王承恩的墓地就在朱由檢陵墓一邊,這是曆史上首次有人以太監的份葬於皇帝陵寢旁。
承乾二十三年,原首輔盧象升逝世,已經七十四歲的太上皇不顧年老虛,堅持親往府上弔唁,已經很的他親自瞻仰這位忠臣儀容,不哽咽難言。
事後追贈盧象升諡號“文正”,準其配太廟,親寫祭文一篇奠之。
陳奇瑜、秦良玉、孫傳庭、盧象升等人先後去世,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正是以他們為首的這些忠臣義士的不顧,方纔有天下百姓的安居樂業。
承乾二十八年,周皇後逝世。
至此,能與朱由檢說話的人一個皆無。
承乾三十一年初夏,太上皇病危,在服藥後不久恢複如常,但幾日後病突然惡化,承乾帝及永王、定王、朱媺娖夫婦及一眾兒孫重孫日夜守候在榻前,祈求天上神靈庇佑太上皇平安過關。
第三日,太上皇陷昏迷狀態,水米不進,驟然消瘦,一眾兒孫無不暗自垂淚,承乾帝宣佈罷朝,直到太上皇複原再說。
此時的朱由檢對外界任何靜已是一無所知,但他的腦海中卻猶如影片回放一樣,許許多多的畫麵一幀幀清晰地掠過。
他看到無數男老在烈火中絕地掙紮。
他看到盧象升高大地消瘦軀披甲戴盔,圓睜雙目揮刀怒劈。
他看到孫傳庭神冷峻、疾言厲地痛斥帳下一眾軍將。
他看到秦良玉以六旬的年紀,率領石柱白桿兵跋涉於山水之間。
而他自己,則是端坐在座上,殿群臣忽而化作禽,正對著花白頭髮、沮喪神地他張牙舞爪。
天突然暗了下來,黑暗頓時籠罩大地。
迷迷糊糊中,眼前無儘的黑暗忽然被一束從天而降的白照的明亮無比,接著,朱由檢看到天空中出現了一張既悉又陌生的子麵孔。
是那麼的麗,那麼的溫婉,臉上的微笑是如此親切,猶如觀世音菩薩一般,全散發著聖潔的輝,看向自己的眼神中是滿滿的慈之意,朱由檢在瞬間便確定,這個子一定就是他前世素未謀麵的媽媽,是來帶自己回家的!
媽媽!
朱由檢想呼喊著撲到的懷中,流著淚大聲向傾訴:媽媽,我想你了!
你當初到底為了什麼拋棄了我啊!
我等了你一輩子、找了你一輩子、也想了你一輩子啊!
可是,不知什麼原因,他整個人卻如同被仙人施了法一般,口中無法發聲,子一一毫彈不得,隻能在錐心裂肺般的痛苦中,在肆意流淌的淚水中,目送著那張世上最的麵孔在天空中慢慢消散。
媽媽,月之下,靜靜地,我想你了……
靜靜,淌在裡的牽掛……
在朱慈烺以及一眾兒孫的悲聲中,本來已經發不出聲的朱由檢,嚨裡突然哼唱著奇怪的歌謠,眼角有淚痕,臉上帶著無限期盼和憾,走進了另外一個世界。
(全書完)
羅倩自從穿越到書裡成了惡毒女配以後,絕不要作死,每日戰戰兢兢地等著功成身退,去做包租婆。 一開始她坐等女主出現 然後坐等男女主感情升溫 接著坐等男女主分手 最後坐等男女主和好如初,快樂幸福,結婚生子,happyend 結果,羅倩抱著和男主生的寶寶,羅倩還在一臉懵逼,到底是哪個步驟錯了? 其他作品:《反派媽媽奮鬥史[穿書]》
葉傾城穿越了,總覺得有什麼不對勁。 後來葉傾城明白,原來背後總有一個人在坑她。 秦韶重生了,前世種種歷歷在目。 這一世他若是還讓一個女人坑了他,他也就不用混了。 「這位爺,究竟要怎麼樣你才肯放過我?」 妖嬈的女子嬌媚的笑問道。 「你若死,我便休」 「別啊,你都愛我愛到想弄死我的地步了,不如咱們就湊合過過吧」 「.........你怎麼這麼不要臉」 這是一個架空的穿越文,不要考證語言,歷史神馬的,看個熱鬧就好了。 喜歡的親就收藏一下,不喜歡的點個X。
季眠被系統綁定,要在各個小世界裏扮演深情男配。 【世界一:季眠要扮演愛慕女主角的深情年下男n號。】 為了靠近女主,季眠決定提前和未來小舅子女主的弟弟搞好關係。 季眠和未來小舅子稱兄道弟,跟在對方的屁股後面,一口一個哥喊著。 無人知道他其實志向遠大想做大哥的姐夫。 所有人都以為季眠對大哥忠心耿耿,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辭。 大哥也很器重他,不僅收留了無家可歸的季眠,每月管吃管住管上樹,甚至時常給予溫暖的員工關懷。唯一的缺點就是偶爾會揉揉他的頭。 後來某一天,大哥得知了季眠的遠大志向。 大哥唇角噙笑,眼底神情寒涼:聽說你想當我姐夫? 季眠:不敢。 * 【世界三:季眠是個暗戀主角受的花花公子。】 他堅持不懈地追求主角受,在一切適當和不適當的時候表明心意。 到後來,一百次追求任務達成,季眠美美放假。 為祭奠自己死去的愛情,他裝模作樣地買了兩瓶小酒,借酒澆愁,崆峒的直男室友好心地陪在他左右。 酒過三巡,意識昏沉之際,季眠感受到自己的手被人攥住,耳邊傳來直男室友微顫的嗓音 我到底哪里不如他? * 【世界四:季眠是愛慕自己繼弟的偏執哥哥。】 他兢兢業業扮演一個對弟弟愛之入骨的變態哥哥形象,受人唾棄,被繼弟冷眼以待,最後被其設計勾引親手送進局子,流一把鐵窗淚。 季眠好不容易熬到劇情節點,心驚膽戰地跟繼弟共度一晚,靜候員警叔叔上門逮捕。 第二天早上,季眠看著埋在他頸窩輕蹭的少年,迷茫思索:我的鐵窗淚呢? * 【世界五:季眠是不可一世的二世祖小少爺】 炮灰小少爺心中有一個愛慕許久的白月光,可惜白月光出國養病,為解相思之苦,小少爺威脅良家少男做白月光的人形手辦,俗稱替身。 等白月光主角受回國,行為惡劣的小少爺被厭惡他的主角們啪啪打臉,幾年後瀕臨破產。 曾經落魄的替身鹹魚翻身,成為名聲響亮的商業巨頭。 兩人狹路相逢,季眠氣急敗壞:看我過得不好,你很得意是吧? 曾經對他厭惡至極的替身,沉默地將一塊被季眠賣掉的表交給他。 誰稀罕你的施捨! 替身眉眼低垂,不是施捨。 乞求施捨的人,一直都是我。 (1V1,攻受只有彼此。小世界大部分he,主世界he) (第二個世界的配角劇情有爭議,結局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