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臨高啟明 第293節 農業公司(3)

《臨高啟明》 第293節 農業公司(3)

“現在他家有多地?”

“估計有五六千畝了吧,除了當時分給他的地,后來市政府放墾,他又幾次申請新的地照,至也有三千畝以上。他家一直是本地形勢戶里的第二大戶,土地不了。”袁斐說。

在三亞這個地方開墾種植六千畝地,的確很不了。許延亮暗暗點頭,這胡五妹是個經營人才。

其實許延亮如果比較關心外面的況的話,就應該知道胡五妹一直是元老院豎立的“新農民”的典型人。不但相關事跡上過《臨高時報》,還在臨高參加過表彰會,出席過海南省咨議局代表會議。是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不多片刻,胡五妹已經換好了服,從宅出來。

他穿著一件半舊的短袖的襯,麻布長腳穿著藤編涼鞋,即莊重又樸素,他的上口袋里著一支鋼筆,手腕上戴著塊手表――這手表可不得了,是他參加元老院農業戰線表彰大會作為獲得“新時代農業領頭人”這一稱號的獎品。

整個裝束加上他的發型,使得他很象一個元老院的“干部”,這也是他特意為自己打造的形象――和許多咨議局的委員多保留,甚至是刻意保留過去的服飾不同,胡五妹卻是把過去的一切盡量的洗刷掉。

他今天原本在新開辟的椰子種植園里監工。家里派了個孩子他回來,說有一位元老駕到。一開始他是有些疑的。因為整個三亞的元老只有一位湯市長。而前幾天湯市長剛來過他的莊子。平白無故的他不會隨便到他莊子上的。

這麼說是新來了一位元老。胡五妹在回莊子的路上心里便盤算開了。他是從登陸三亞便在這里落地生的老人了,對三亞從當初的喧囂到現在的落寞是全程會過的。自打王元老離任,湯元老接任之后,三亞的發展就愈來愈慢了,甚至可以說是停滯不前。伴隨而來的,便是三亞的元老愈來愈,原來的元老陸續離任,而幾乎沒有新來的元老就任。

Advertisement

上周一他去三亞咨議局開會的時候湯元老并沒有提及有新元老要來履任,如果是短期出差的話,最有可能的便是農業口的元老來了――否則他想不出為什麼要見他。

然而來送信的小孩子實在太小,連元老姓什麼都說不出來,只知道是個“男人”,“騎車來得”。這范圍可太大了,幾乎可以覆蓋七以上的元老了。

果然,這位元老他不認識――顯然不是農業口的,而他又自述是“剛剛調來”――可是湯元老沒說過有新元老要來…[男人]…這個突然駕臨的元老到底是什麼人,又準備干什麼?胡五妹的心里多有些忐忑。

不過有一點他可以確認,這位許元老在元老院里不是什麼重要人

他換過服,趕重新來到院子里和許延亮見禮。

“哎哎,你不必這麼客氣。我就是走過隨便看看。”許延亮見他這麼畢恭畢敬?誠惶誠恐?有些不適應,“你這里搞得不錯啊?袁斐說你還是農業口的標兵?示范農場呢!”

“都是元老院的恩德,我不過是略盡綿薄之力。”胡五妹謙虛了幾句。

別看胡五妹看到元老還是畢恭畢敬?不勝惶恐的模樣,實際上元老他見得多了?也做過文德嗣、王賓、鄔德、吳南海等人的座上賓?湯夢龍的邸更是隨時可以拜訪。對于元老院里的三六九等心里明鏡似的。可是他有一點把握到位,那就是面對元老,從來不流出半點自負,永遠是“激涕零”式的表

“……要說還是元老院的政策好。說起我胡五妹?在老家也是種地的把式。若不是明國太?海盜劫掠,我也不會干海盜這行當。”胡五妹對他的歷史并不忌諱,“朝廷只要能做到社會太平,百姓自然就安樂了,再窮也不至于窮得走投無路?總有一線生機。”

Advertisement

這一番話算是不痕跡的拍了元老院的馬屁。馬屁人人聽,胡五妹的馬屁又比“再造父母”之類的頌詞要含蓄地多?許延亮頓時“龍大悅”。

“你說得對。一個政府就應該能做到這點!”許延亮說,“你到這農莊――我看公司?”

“正是?寶是我從前家鄉的村子的名字。用來命名也算是‘不忘本’。雖說到了三亞就是扎了,日后還要開枝散葉?但是這自個的‘本’在哪里可不能忘。至于注冊公司?那是天地會的大萬首長建議的?說我現在家業大了,不如注冊個公司,搞多種經營方便,申請貸款什麼的也方便――不用專門走小農戶貸款,可以按照農業企業的資質貸款。”

“大萬?”

“就是農業口的萬里輝萬元老。”袁斐解釋說。

“噢,是他。”萬家兄弟里萬里輝居長,自然就是“大萬”了。從這番描述看,這位胡莊主的產業著實不

“這麼說你開辦的廠不啊。”許延亮說,“能不能詳細說說。”

胡五妹心頭一,這是什麼路數?但是再一想自己那點家底元老院再清楚不過,有什麼好瞞著藏著的。當下做出一副坦然的模樣笑道:“說廠未免太自大了,不過是些小作坊罷了。”

原來他這莊子里除了磨坊之外,還有麻繩廠、棕墊廠、果干餞廠等好幾個小廠子。

“……還有就是港口那邊新開的水產品加工廠了。說是廠,實際就是幾個車間。得十幾個人,多也不過三五十個人。而且還是季節開工。這樣工人一年四季都有活干。”

這些都是農產品加工類的企業,許延亮微微有些失。不過再一想元老院也沒有向三亞擴散過什麼像樣的輕工業。他這樣的私企能有這水平就算不錯了。

Advertisement

“誰負責技指導呢?”

“都是通過天地會聘請的。”胡五妹說,“安裝機、調試、生產……一條龍的服務。沒什麼問題。就是機出了故障麻煩。修理工要到田獨去請,一停就得好幾天。”

“那要用不工人吧,農場的工人雇了多?”

“倒也不算太多,不算南洋奴隸的話,男工人有二百來個,加上孩子和老人有三百多人了。”

“怎麼?你這里還用奴隸?”

“當然用,”胡五妹有些奇怪的看了眼許延亮,“這里上規模的農莊都用。”

許延亮對元老院的奴隸問題所知甚,他只知道開發田獨和臺灣的時候大量使用了奴隸,沒想到這奴隸勞還擴散到了民間。

“奴隸有多人?”

“五十來個吧。原本還多些。去年把奴都配了工人。就算是籍了。”

“這麼多奴隸你用來干什麼活呢?”

“什麼地方都能用,種地、開荒、在廠里干。實話說,干活不怎麼行,質也差。去年冬天挖排水渠,一下就累死了七八個!虧大了!”

許延亮看著他無所謂的面孔,一陣心冷:這就是我們培養出來的“新國民”!不過他也明白,人在利益面前本靠不住,何況眼前這個人還一度是個殺人不眨眼的海盜。

“這麼說死亡率還高。”

“比農場的工人高,可也沒高到哪里去。”胡五妹道,“他們都是我出錢買來的,死了我就虧了。實話說,要不是夠便宜,我還真不大愿意用……”

“噢,為什麼?”

質不行――這我剛才說了;還有他們也是有手有腳的人,又是被抓來的,心里總是不服的。待他太好,他干活懶,待他嚴苛了,又會逃跑,跑也就算了,結伙在外面打劫殺人東西……”

Advertisement

“難怪你這里戒備森嚴。”

“不敢不防。去年夏天這里就暴過。”胡五妹似乎猶有余悸,“一二百多個礦場上的奴隸殺了看守跑出來,一路搶劫本地偏遠地方的小農場,殺人放火,擴大隊伍。沒多久就變三四百號人了。等榆林堡的駐軍把他們剿滅,已經禍害好幾十戶了,死了一百多口人……”

許延亮臉上出了震驚的表。他不記得有這件事,努力回想了半天才約記得在《每周要聞》上似乎見過幾條相關消息。但是并無的細節。

他問袁斐:“這樣的事多麼?”

袁斐點頭道:“零星得事件不,不過沒有一回有這麼大的規模的。也多虧了本地的民兵,本地的幾個大農莊當了避難所。不然怕是損失更大。這次暴之后各農莊都加強了戒備。”

“原來是這樣。”許延亮喃喃自語。聽到這些事大大震撼了他的心,他其實原本就不太贊同搞奴隸制,當初是考慮開發田獨和高雄歸化民的損失太大,才覺得“可以容忍”,但是現在看來,這一制度不但相當殘忍,而且各種負面影響也在擴大。

看來有必要盡快推廢奴。他心想。否則這麼搞下去后患無窮。

此刻他沒有就這個問題和胡五妹深究下去。又問道:“那你這里的勞力夠用嗎?”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