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古代言情 權宦心頭朱砂痣 第155頁

《權宦心頭朱砂痣》 第155頁

直到兩軍相撞!

鋒!

馬匹的影子從眼前一晃而過,已經不能靠眼睛,只能靠從兵刃傳到掌心的。是刺空了?還是穿了?

有騎兵從馬上跌落,也有衛軍頭顱飛起。濺了一臉,不知道是敵軍的還是袍澤的。

只這一臉熱騰騰的,那些失真了的聲音和扭曲暈眩的畫面忽地都真切起來了。耳邊是殺聲震天,眼前是殘肢飛。

再不是之前的試探。這的戰場上,這以萬人為單位的搏殺,沒人能再留手。對旁人的留無異于自殺。

總之兵刃到了眼前,人到了眼前,雖穿著一樣的戰,但紅巾與黃帶不同,那便殺!殺!殺!

此時若有人能從高空俯瞰,便會看到北疆騎兵拉開隊伍,像一柄長長的鐮刀,飛快地從山西衛軍的表層刮過、離、盤旋、掉頭,再刮過。

北疆軍每過一趟,便將積龐大的山西衛軍“刮”掉一層。

一層又一層地,當這柄刀再次撲殺過來的時候,終于不再滿足于只刮過表層。這一次,鋒利的刀了。

自上空向下俯瞰的話,便看到那“刀”,從皮與之間狠狠刮過,便有一塊“”被從龐大軀上切割了開來。

沖擊的騎兵像雙刃的滾刀,當這一的沖擊過去后,那一塊被切割下來的“”已經消失。

這一場接戰持續了不到一個時辰。

聽起來時間不長,但在戰爭中,接近一個時辰拼盡全力的廝殺,已經足夠使一個壯漢力。

Advertisement

對騎兵來說,更要考慮馬力。因戰馬疾馳沖戰,消耗的馬力、人力尤甚于步兵。尤其這種以對多,騎兵雖然中途會換馬,但若不保留足夠的馬力,便可能無法做到及時地離戰場。

金鑼及時地響起,北疆騎兵毫不猶豫地開始離戰場,利落地結束了這一戰。

這一戰,趙王以敵多,以一萬人扛了代王五萬人。滾滾而來,瀟灑而去,留下滿地殘尸,打得代王心生懼意。北疆騎兵之悍勇,實令人喪膽。

而心生懼意的不止代王一個人,還有在安定門上觀戰的,以襄王為首的諸王。

安定門下這一戰,令代王失去了睥睨兄弟的驕傲,令襄王失去竹在般的笑容。

因這二人一直以為,兄弟們都是差不多的。無非手中人多人,錢多錢的區別而已。只安定門外這一戰,令襄王和代王終于認識到,趙王與他們是不同的。

這種“不同”令人心中恐慌。

當然也有人不恐慌,反而神馳心往。那便是趙烺和霍決。

北疆軍離戰場消失在遠方的視野里,城樓上觀戰的諸王和閣老們都下了樓,趙烺和霍決都還站在箭垛邊,盯著下面一片狼藉,哀鴻遍野的戰場。

他們兩個誰都不說話,異常地沉默。

許久,趙烺忽然發出了一聲長長的、長長的喟嘆。

“趙王叔……”他呢喃,“他只長我兩歲啊……”

霍決懂那一聲喟嘆里包含的復雜

趙王啊,活了男人心中的“人樣子”,怎能不令人向往。

Advertisement

76. 第 76 章 登岸

第76章

從這時開始, 代王和趙王再不是小打小鬧。

代王倚仗人多,趙王騎兵銳。他兄弟二人之爭,給京畿帶來了實打實的兵禍。

這兵禍不來自于北疆軍。因北疆軍紀律森嚴, 倒不曾擾民。山西衛軍在編的,也尚有約束。真正造了兵禍的,是山西衛軍那些潰散之后避戰不肯歸隊的散兵游勇。

正如趙王所說, 衛軍其實本就是農夫。沿海的衛軍尚可一戰,像山西衛這種陸衛軍, 久無戰事,平日里基本上就是屯田, 也就比普通農夫多了些訓練而已。

在北疆軍眼里,沒打過幾場實戰的軍人, 都不算真正的軍人。

那日趙王襲,一戰擊潰代王六萬大軍, 許多人被嚇得肝膽俱裂,寧可做逃兵也不愿意歸隊。

只做了逃兵又吃什麼喝什麼?總不會天上掉下來。自來逃兵坐地為匪, 都再常見不過。都做了逃兵了,有家回不得,律令規定, 戰時逃亡,杖刑一百。一百杖, 足以打死人了。既都這樣了,再做些壞事,就也沒什麼了。

人的惡, 便是這樣解鎖的。

京畿百姓便水深火熱起來。北平都司諸衛也被張忠宣調拱衛京師,如今都在京城,本地反倒空虛, 這些散兵游勇鉆了空子,禍害了許多百姓人家。

京畿百姓不堪其苦,連河間府和真定府的百姓都紛紛奔逃京城,哭求庇護。

閣老們十分惱怒。

因京衛中,京城三大營乃是京城之本,是閣老們最后的手段,輕易不想。便想調派天子親軍去掃逃兵,然而天子親軍都在牛貴手里,沒有一個天子給牛貴下命令,誰都調不

Advertisement

想讓襄王幫忙,襄王拒絕了:“恐趙王弟和代王弟誤會孤,變三家戰。”

囿于通運載的能力有限,襄王北上只帶了四萬人,比起代王還稍于劣勢,但并沒有把趙王的一萬人放在心上。

在襄王和代王這兩個養尊優的貴人的心里,真的的確把打仗這件事的輸贏簡單地歸結于人數多寡和糧草是否充足上。在真打起來之前,他們是萬萬想不到,趙王一萬人生生能扛住代王的六萬大軍。

哦豁,小伙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https://.52shuku.net/yanqing/pm/h43Q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