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河對面還有堅/著沒倒的樹,折柳摘桃把繩頭綁上從鎮上帶來的犁刀,再把犁刀朝對面一拋,犁刀帶著繩索纏在了樹干上繞了兩圈,穩穩地卡在了樹干上。
隨后摘桃抓著這邊繩頭,將整條繩索拉直,折柳率先開路,踩著繩子就飛快地往對岸走,走得又快又穩,順利到對岸。
馮婞和沈奉亦是踩繩而過。
等帝后過了河,摘桃才把繩頭給衛軍,隨后過去。
他們四人可以滴水不沾,可衛軍和義民們就沒這麼輕松了。
他們沒這功夫在繩索上面行走,就只能抓著繩索淌著過河。
衛軍們過河時,還得把船拉到對岸去,一會兒救出村民,村民們應該沒有多余的力氣自己淌河了,只能裝在船里,由衛軍和義民們護送過河。
馮婞三人組和沈奉帶著先過河的一些衛軍先行進村,其余的陸陸續續過河再跟上。
越往里走他們就發現其實這山前村到裕臨江水崩的影響應該比較小,進村后看見倒塌的房屋基本都不是被水沖垮的,而是被背后山下來給垮的。
畢竟村前有一條比較深的河谷,即便江里的洪水沖到這里來,也會被河谷給分流走。
而河邊那些義民們,眼看著帝后走遠進村了,便對過河的衛軍們說道:“爺們,讓我們先過吧,我們也想快些進村去出一份力哩。”
這些義民都是一起來救助村民的,他們也是普通的百姓,一會兒要是衛軍們全過河了,他們反倒沒能力過來,要是不小心再被湍急的河水給沖走,那才得不償失。
因而衛軍們本著以百姓為先的原則,拉好繩索,讓義民們先行過河。
等義民一個個順利通過以后,他們沒在岸邊停留,立刻追著帝后的方向去。
衛軍們只當他們是著急去救人,后來衛軍再過河時,怎料才過兩個人,其中有一個才過一半,人還淌在河水里,對岸負責拉繩索的衛軍就看見繃的繩子有斷裂的痕跡。
繩索是由一一的細繩擰的繩,可那細繩莫名斷了好幾,便承不住拉力,僅剩的幾細繩也隨之一繃斷。
衛軍見狀大驚失:“快點,繩子要斷了!”
河里的衛軍聞言,力朝對岸撲騰。
最后一細繩拉斷時,還有一人沒能到對岸,直接就被河水給沖走了。
好在他們準備的繩索充足,這條斷了又換另一條,除了拉人過河以外,還要拉船過河,這來來去去的在河邊耽擱了不時間。
義民們加快腳步,追著帝后他們進了村,循著人聲找去了村子中央的一個壩子。
馮婞他們到時,看見這村里的村民都集中在一個壩子上,他們上穿得破破爛爛,滿滿臉都是泥污,十分焦急。
村民們看見他們來,不由欣喜若狂:“太好了,我們終于得救了!”
馮婞看了一眼在場的人,沒想到有二三十人。
馮婞問:“整個村子就你們了嗎?”
村民著急道:“我們村里有上百人,可跑出來的就我們幾個。還有許多人都被困在房子土堆里了!只是我們人手能力不夠,救出來的就在場這些了。你們快幫我們去救救其他人吧!”
跟隨帝后的衛軍并不多,也就只有一二十人,大部分都被阻在河邊了。
好在后面追來的義民人數有不,齊心協力應該足以迅速搜救整個村子。
義民就提議道:“要不一個爺帶我們兩個老百姓,咱們分一個個的小隊,開始挨家挨戶地找人吧!”
這提議一出,在場無不贊同。
只是帝后沒發話,衛軍不能擅自行。
馮婞想了想,卻對義民們道:“你們老百姓分三人一組,挨家挨戶去尋人。要是尋到有活人的氣息,立刻我們。”
義民有些猶豫:“這……要是有爺在,我們心里踏實呀!”
馮婞道:“這村子不大,只要你們有況就大聲喊,我們能夠聽得見。”
義民和村民們只得接這一安排。
“那好吧!事不宜遲,我們趕行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