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古代言情 往宮裏打秋風的日子 第139章 出征在即 有這樣的國戚是大郢的幸事……

《往宮裏打秋風的日子》 第139章 出征在即 有這樣的國戚是大郢的幸事……

第139章 出征在即 有這樣的國戚是大郢的幸事……

139章

崔二猛不是白的, 這下都實實在在到了。

好在皇後發脾氣時,皇帝沒了脾氣,要是兩個一起, 那該是暴風驟雨一樣。

還是申閣老仗著年紀大資格老, 勸了兩句,“娘娘息怒,小公主,別再驚到了。”

帝後兩人卻一點不當回事,皇後看著也沒能砸的了,才讓皇帝扶著回來坐下。

屋裏就皇帝的大座還在,皇後坐著,皇帝就只能站著了。

帝後兩人誰都沒覺著有什麽, 這兩口子出格的事一籮筐都裝不下了, 也不差這點兒,申閣老幾個都是視而不見一樣。

尤其是這樣的當口,雖兩人都收了火, 可誰也不敢再給出火星子來。

那邊皇帝已恢複平日散漫的語氣, 低頭詢問道:“還沒醒?”

“嗯。”崔蘭愔有些愁,“才翻了個兒, 又繼續睡了。”

皇帝也沒法子, 著鼻梁道,“隨我了, 想開些吧。”

所以,才那樣大的靜,小公主只翻了個就睡了?

想也是,有這樣一對猛人爹娘,一般的靜估計也嚇不到小公主。

皇後冷哼了聲, 眼神不善地轉向周衡,周衡打了個戰,頭都要埋到襟裏去了。

皇後這才轉向皇帝,“就走麽?”

皇帝頜首:“五日後。”

說完,皇帝看向徐憲,“調京畿十六衛,軍羽林左衛,驍騎左右衛,鷹揚左衛共二十萬軍,咱們五日後北上。”

徐憲這陣子一直等著,這下立即振起來,中氣十足地應道:“臣領命。”隨後又問,“回頭臣自己往兵部取調兵令和兵符麽?”

皇帝喊了洪佶,“再擬旨,讓兵部出調兵令和兵符,半個時辰必得到徐都督手中。”

Advertisement

洪佶大聲應了,拿了才草擬好的撤孟箴的旨意往裏間去了。

徐憲又道:“臣核對過,各地屯田所出已不夠支應平日用度,二十萬人馬的糧草武備要及時跟上才好。”

“糧草已先一步運到北地,路上會有運糧的船隊跟上,徐侯放心就是。”這次是皇後回他,“各項武備商課提舉司已準備充足,徐侯可隨時找宋提舉和姜知事提領,若還有需要也只管提,隨後就能給籌備齊全,絕不會誤了軍機。”

徐憲驚詫後,朝崔蘭愔深揖到底,“臣出征多回,只這一回沒有拖延,沒有推諉,于大軍出發前糧草已先行運抵,武備也是齊全的,臣代出征的將士謝過娘娘。”

他擡頭時,近邊的申閣老等都能瞧見他眼角泛了紅意,有經歷過二十年前戰事的,都不免愴然。

“徐侯和萬千將士為大郢而戰,該我謝過才是。”崔蘭愔如男子一樣作揖回禮,“陛下和我能為你們做得有限,只有盡力保證你們何時何境都無後顧之憂。”

“陛下和娘娘如此,我等就是拼盡最後一滴也無憾了。”徐憲對著皇帝和崔蘭愔又是一拜,“臣侄徐固和臣子徐毅也願一同出征,還陛下和娘娘準許。”

皇帝罕有地正了臉,問道:“不留一個麽?”

“之前是想留一個,只臣侄和臣子都是互不相讓,臣以為籌備糧草武備還需些時日,就沒定下來。”徐憲坦誠道,隨即笑著搖頭,“徐家的男兒生來就是要橫刀立馬征戰沙場的,孟同知都去,他兩個就更不會相讓了,待我回去說了,兩個不定怎麽高興呢。”

皇帝也不勸,點頭道,“如此都先領鎮之職,軍還是京畿十六衛你看著就是。”竟是將出征時將領的任用都給了徐憲。

Advertisement

徐憲心裏的激無法形容,徹底為帝後的襟和做法折服。

申閣老這些連話的機會都未有,大事就已抵定。

震驚中反應過來,皇帝今日他們這些來西閣,該是就要說往北地出兵的事,因著被周衡拿來的八百裏加急打斷了,才了這樣的局面。

糧草和武備皇後帶著商課提舉司都備齊了,沒有用國庫一分的銀子,這讓他們連上桌談的資格都無。

兩年前的南遷太過狼狽,無異于倉皇逃竄,朝臣裏很多都有畏戰心理。

這些年對韃喇都是防之勢,就連大郢戰力的兩大門面,甘陝的王效,山西的孟箴都有些疲戰,生了同韃喇談和休戰的想法。

之前李首輔多有考慮,若不是皇帝登基打斷了,這會兒怕不是已派使臣往韃喇去談了。

只韃喇靠天吃飯,豈會放著大郢這麽大的地不劫掠,所謂的和談就是割地拿銀子換幾年的安穩,待那些填不滿韃喇的胃口時,就是韃喇大軍境時。

可知道是一回事,卻又心存僥幸,韃喇是馬上的族群,想來是打不過江的,有大江之險,再不濟就放棄北地,劃江而治。

不想帝後暗自就籌備好了,一應商討都無就定下了發兵北地。

這會兒有了韃喇大汗烏木罕為小兒求親之舉,帝後更加師出有名了。

徐憲要帶著子侄全力以赴,皇帝點了崔謖所在的羽林左衛出征,皇後一句反對沒有。

帝後這樣勢在必得,徐家又是這樣悍不畏死,誰沒有筋骨脊梁,那點畏戰的心理就丟到了一邊。

申閣老當即表態道:“我等雖在後方,也會盡自己一份力。”

古尚書等紛紛響應,大殿裏群激昂起來。

皇帝就道:“如此諸位就盡心輔佐皇後,于韃喇戰事大勝時,功勞簿上也有諸位的一筆。”

Advertisement

這陣子不都是跟著皇後理朝事麽,皇帝難得多話,怎麽還是多此一說?

點頭稱是到一半兒,又都停下來,申閣老驚問:“陛下您要……駕親征?”

皇帝輕描淡寫道:“有徐侯領兵,朕只是想巡視北地。”

古尚書等同申閣老一起勸諫道:“陛下是江山社稷所在,不可立于危地呀!”

皇帝眼神環顧一周,不屑道:“韃喇還沒那個本事傷到朕。”

他還是當初同崔蘭愔的那句話,“朕雖不能橫掃千軍萬馬,于千軍萬馬中取人首級卻是手到擒來。”

申閣老等順著他的眼神看去,一地的坍塌,再聽到皇帝如此悍然說法,都沒了話說。

下午,皇帝就發了告民書,往各城門及出的要道都張了。

告民書是洪佶擬的,沒有華麗辭藻,用的最樸實易懂的語句,只要學完千字文的都看得懂。

上頭歷數韃喇累累罪行,北地不平,大郢難安,鎮北侯徐憲即日會帶兵北上,驅除外患,天子守國門,皇帝會隨軍北上巡視北地……

這張告萬民書,猶如湖水裏炸起的驚雷,在應城及京畿州府翻起濤天巨浪。

應城及京畿各府裏不兩年前隨宣寧帝南遷的,當初被韃喇兵臨燕城的記憶猶在,那樣喪家之犬的滋味常于午夜夢回時出現,是刻在骨子裏的恥辱。

如今皇帝要往北地督戰,那些南遷來的北地人都是涕淚加,直呼聖主明君。

南地再富庶繁華,卻都是舍不下故土。

而前陣子于陳老太後壽辰上玩的那場游戲也顯了效果。

知道崔謖也要隨羽林左衛出征,好多武勳人家的子弟紛紛往大都督府請命,想要隨軍出征。

皇帝本就要重振武勳,家中獨子不收外,只要弓馬上有些底子的,都收了列羽林左衛,由崔謖統領了訓練。

Advertisement

徐憲見了,留了徐固跟在邊,將徐毅也分派到崔謖帳下。

從商課提舉司領取了武備後,徐憲才知皇後說得太保守了,這哪是齊備,是足才對。

原來商課提舉司收上來的商稅,和皇後之前出手宮造之換來的銀子,都用在了這裏。

很快應城裏都知曉了,到都在稱頌帝後,被稱為英主的高宗都沒有這樣高的民

待姜奭來第二批武備,接後,姜奭雙手呈給徐憲一把長刀,“徐侯試試這把刀。”

這和給騎兵新配的長刀是一樣的,刀黑黢黢的瞧著平平無奇的。

徐憲還想這樣的刀配給騎兵,是不是哪裏疏了。

他提起刀朝著案角揮下,他都沒怎發力,隨著咔地一聲,案角整齊地被斬落。

是從未見過的鋒銳無匹,徐憲才知自己看走眼了,跟著提刀出來,揮出一片刀花,所過之碗口大的樹枝都是齊刷刷落地。

徐憲豪氣頓生,有此良兵利,還不殺韃喇一個片甲不留!

他當即將自己的腰刀換了,問向姜奭,“這是工部弄出來的?工部裏竟藏著這樣的能人?”

這會兒無需再瞞,姜奭回道:“是我姑父琢磨出來的,徐侯拿的這把就是我姑父親手制的,他說寶刀贈英雄,希此刀助徐侯立不世戰功。”

徐憲肅然起敬,他沒想到看著文氣好脾氣,隨時準備下廚揮鏟的崔晟竟有這樣深藏不的本事。

“崔兄大才,我定不會辜負他的心意。”

姜奭又道,“我姑父這會兒還在琢磨制程更遠的良弓,因著正到了關鍵時候,一下也走不開,若不是這樣,他是想親手將此刀給徐侯的。”

徐憲心澎湃,若是有程更遠的良弓,那得給韃喇直接送到外祖家了。

皇帝于朝會上特意點名嘉勉了崔晟,朝臣們和崔家人才知崔晟悶頭做了這樣的大事。

若是此戰大勝,崔晟絕對是大功一件。

崔家一門,有崔晟默默研制軍械,又有崔謖隨軍出征,還有洪佶于西閣埋頭做事,于名利無爭,誰還能說崔家是靠皇後換來門第顯達的。

徐憲要第一個站出來駁斥回去,他一字一句說得鏗鏘,“有崔家這樣實幹為國的國戚,是大郢的幸事。”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