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軍事歷史 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 第2045章 食祿者,食利者

《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 第2045章 食祿者,食利者

“朕這麼問吧,在國家危難時,商人們不愿意捐銀子捐資幫助國家渡過難關,而文臣武將們卻是有很多捐助家產、帶領子弟抗擊。

哪怕是國亡了也會自殺亡呢?你們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員臉又是一變,額頭冷汗都下來了。

哪怕是他們都是正二品的大員,掌控著大明的走向,但此刻聽著皇帝的問話依舊心驚無比。

心驚之后則是思考著皇帝的問題。

“陛下,臣以為這是制度上的問題,科舉制度造就了學而優則仕的終依附關系,員的功名、俸祿乃至家族榮譽全部系于朝廷,

我們可以說員是食祿者。俗話說: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第一個出聲的依舊是袁可立:“而商人則是通過商業手段獲得利潤,與朝廷沒有深度的捆綁,是食利者。

食利者往往就有唯利是圖,趨利避兇,民間有流傳‘世購田不如藏金,藏金不如通夷’。”

“陛下,臣以為有道德上的力!”

禮部尚書劉宗周出班了:“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文集團的自我規訓,

朱熹說‘死事小,失節事大’,這種理念通過《朱子家禮》滲僚階層,

其次則是史書的編纂權掌控在士大夫手中,《宋史·忠義傳》記載478名殉國員,而商人僅收錄一例。

常年累月的對商人看不起,以至于就算是商人忠義,也不一定會被記錄。

其三則是商人的道德豁免,儒家‘義利之辨’使商人先天背負道德原罪,反而獲得行為自由,這一點是員們無法做到的。

歷朝歷代國滅后,新朝建立后當地商人出資建立忠烈祠以洗白自己,然后繼續做生意,毫無道德上的譴責。”

Advertisement

“劉尚書所言極是!”

兵部尚書侯恂出班接過話題:“正是因為有了這種道德的約束,讓員們在難以抉擇的地步,

新朝若是請他們出來做,他們做還是不做?

答應做,那讓他們如何面對百姓?如何面對史書?

不做,那就是不給新朝面子,尤其是新朝局勢未穩的況下,員就是不穩定因素,很可能就會出現登高一呼,山鳴谷應,這是當權者最怕的。

明著不好干掉,但暗地里有的是手段,與其連累家眷,不如自殺亡。

一來保全了名聲,史書留名;

二來保全了家眷,哪怕是新朝統治者也不大會對這種人的家眷手的,甚至還會表彰,以彰顯其仁慈和節氣,用以收攏人心!”

“對,除了這些因素外,新朝建立后要休養生息,恢復經濟,這些都要依靠商人們,只要在新朝進攻時商人沒有竭力幫助舊朝,新朝也不大會對其手。

甚至說待新朝的勢力在城站住了腳步,送點銀子糧食等等,可能還會得到賞賜等等,這種在歷史上并不見。

當然了,也不排除,敵人進城就燒殺劫掠等等,但商人因為其流蛋不放在一個籃子中理念,就會對這種很敏,可能敵人還未到他們就逃走了。

;兵荒馬,找個地方重新落腳就是了,憑借著藏好的銀子很容易東山再起的。”

……

“那你們有過為什麼百姓在國家即將滅亡時,大多都是選擇逃亡而非抵抗呢?”

崇禎見眾人分析的差不多了,再次拋出一個問題:“按理說,一個國家的人口數以千萬計,敵人進攻的軍隊也就是十幾二十萬,遠的咱們就不扯了,就以我大明一朝為例,

Advertisement

庚戌之變,俺答汗率軍率軍犯大同,而后從古北口進攻北京,所來不過四萬騎兵而已,

竟然還被圍困八日,殺掠男二十萬,掠奪牲畜二百萬頭,焚毀公私廬舍八萬田禾數十萬頃,搶奪金錢更是無數。

可從大同到北京城、通州這一帶有多百姓?四十余縣,十余衛所,至兩三百萬之多,即便是騎兵再厲害,這兩三百萬百姓還弄不死他們?”

“是害怕還是沒有那個能力,還是不想、不愿意?估計都有。”

“害怕是真害怕,畢竟怕死是人的天,尤其是兇殘的蒙古騎兵,但不代表沒有辦法,他們騎兵,進城劫掠,就沒有一點辦法嗎?”

“因為他們不愿意,反正劫掠的都是大戶人家,這些大戶人家都是平日里欺、剝削他們的,現在敵人將這群人給干掉了,對他們算是好事兒吧,

而自己又沒有幾分地,家產更是沒有,只要躲在地窖,一兩日后敵人就離去了,

差點的,房屋被焚毀,家被砸爛而已,重新建就是了,反正也不值什麼,

運氣好的,房屋依舊在,他們生活照舊,而欺他們的人死了,日子或許比以前更好過一些了,這些諸位認同吧!”

群臣沉默了。

皇帝的這些分析他們不知道嗎?

自然是知道的,但沒有毫的辦法,因為這從兒上造的。

這個就是制度的殘酷、奴役、剝削等等,的百姓們只能借助敵人的手干掉上面的那群人。

您讓一群長期被奴役、剝削的百姓替上面的人賣命,可能嗎?

“但是,如果說百姓們都是住的三合院,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勞有所得,吃飽穿暖有余錢,商事繁榮發展,對商人沒有歧視,所有人都一視同仁,

Advertisement

如果有外敵侵時,國庫有困難時,他們會不會傾盡家財給國家,幫助國家渡過難關?

甚至說,百姓們和商人會不會紛紛參軍,上陣殺敵,與敵人搏?

半大小伙子、婦們會主承擔后勤、運輸等等工作。

信不信那些在濟慈院的老人會假裝投降,為伙夫,煮一鍋帶有劇毒的湯粥,拉著敵人一起死亡。”

……

崇禎的一句句話讓群臣頭皮發麻,渾起滿了皮疙瘩。

實在是皇帝的話太過于震撼了。

而且他們也無法想象皇帝所說的那種場景。

“袁卿,你覺得會不會?”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