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小碼頭去的路上,海三嬸一邊跟廖記者聊天,一邊頻頻往后看。
“三嬸,你是要等人嗎?”
當再一次回頭的時候,廖記者終于忍不住問了一句。
“不是,我就看看敖箐來沒有。”海三嬸臉有點苦苦的,“那個島礁我都沒去過,這不是出了點事兒,大家都想著繞開呢,就還要往里沖。”
“這不是們該做的事嗎?”廖記者微笑,“說那里面有好幾種比較珍稀的魚類,他們海洋局有了解和保護漁業資源的義務跟責任,正好我們記者也有宣傳和監督的責任。”
海三嬸勉強笑了笑,轉過頭咬著牙不知道想什麼。
另一頭,敖箐終于找到科長和老高。
他倆面對一年輕人站在墻角邊,那個年輕人雙手抱著腦袋蹲在那兒,像一只敗犬。
敖箐還沒來得及開口,就聽到代課老師在名字,回頭一看,也拉著一個年輕人跑了過來。
“敖箐,這就是我弟弟,你說讓他帶你們去水凼那兒,可你們有船嗎?”
敖箐看向科長,下一抬:“科長,看你的了,去想辦法弄一艘船唄,除了我們幾個,還有兩位記者也要去。”
科長雙手叉腰,氣還沒勻,差點被敖箐這話給嚇得一口氣不上來。
“你這是要干什麼?”
“不是你說的麼,要降低影響,把焦點往魚類資源上帶。我就照著你的意思說了幾句,那記者就要跟我們一起過去。”
科長無奈的看了看,轉頭對著蹲著的小青年踢了一腳。
“還不趕去把你阿爸的船開出來?”
“姐夫,我,我爸不讓我開。”
“你那麼笨啊,不知道說我要用?”
“那,那你去說嘛,不然阿爸要揍死我。”
“沒卵用的東西。”科長氣得拍了小舅子后腦勺一掌,“老高幫我把他看住了,我們先去島礁那邊看看況。”
“科長,我怎麼看他啊,要不,一起去唄。反正一個也是帶,兩個也是趕。”
老高認識后面來的那個青年,打架的另一方之一。
科長沒辦法,只能這樣了。
一群人又去他丈人家里,拍著口保證不是去給他小舅子出氣的,這才借了船出來。
船停泊在小碼頭那邊,一群人過去的時候,廖記者和那個司機正好在拍照片。
“現在漁村的船不啊。”
“這算啥,以前船更多。不過這些船都是舢板船,跑不遠。真正能遠航捕撈的船這邊停不下,得去白沙碼頭。”
科長跟廖記者做了個自我介紹后,趕著他小舅子上了船。
他小舅子雖然是個不流的混子,但多也跟著家里長輩學了一些,這種小船開起來還是沒問題的。
船小,人沒法去太多,廖記者上船后,的司機和代課老師就沒上去了。
船上六個人剛好坐下,中間存魚的艙室是空的,蓋板鎖的話,上面還能放點東西。
敖箐找海三嬸幫忙,弄了一個水箱卡在蓋板上。
“這是準備用來裝魚的?”
“嗯。”敖箐一邊把箱子固定好,一邊回答,“之前那個老師就是橋島上的代課老師,我跟說好的,要弄點見的魚類標本給的學生看。”
孩子們年紀小,見的魚蟹貝殼種類都。而且這幾年很多以前常見的魚也越來越了,等他們長大能打魚的時候,說不定那些魚都不能了。
做戲得做全套。敖箐本來也有這個想法,就趁機坐實得了。
剛才他們收拾船的時候,廖記者也套了些話出來,還看了代課老師手里的那個薄本子,甚至還照了幾張相片。
“那個魚類目錄是你做的?”廖記者冷不丁問了一句,敖箐微微一怔,沒否認。
“那是我以前做的。當時還在勘測站那邊上班,經常要跟著出海,順便搜集了些資料。”
沒多說,廖記者也沒多問。有些事不需要挖太深,回頭打聽打聽就行了。更興趣的是敖箐說的這些東西是從哪里知道的。
“聊天吧。”敖箐臉上恰當的出一茫然,“反正我閑著沒事的時候就喜歡去跟人聊天。那些老阿爺老阿嬤們總會說當年他們打過什麼魚,然后我就畫出來讓他們辨認。”
敖箐赧的笑了笑,“我畫得還不錯,我媽以前在世的時候就喜歡教我寫字畫畫。正好我就把這些記錄下來,也是讓學生們對我們生活的地方有所了解。”
廖記者點點頭,手搭在眉那兒朝遠張。
“這過去還有多久?”
“沒多久了,喏,那邊那個黑點看到了嗎,就在那里。”
雖然說看到黑點就很近了,但還是又跑了二十多分鐘才到。
這個島礁面積不大,一邊斜坡較長,另一邊略微陡峭。
出水面的部分最高點可能有個十七八米,低的地方還能看到被沒過頂的紅樹林。
“水凼在另一頭,我們也要從那邊上岸。你們小心點,下面環境復雜,萬一掉下去了很難上來。”
廖記者出腦袋看了下,心里有點怵,但記者的本能還沒忘,直接舉著相機對著水面就是一陣“咔嚓”。
繞了一會兒,一片小沙灘出現在面前,把船停過去后,兩個年輕人很主的跳下水,一個人穩住船,另一個人扶著廖記者往下跳。
敖箐都不用人扶,輕松自如的下了船,然后就往水凼沖。
水凼的深度高低不一,最深的地方能沒過人,最淺的地方只到小肚那里。
代課老師的弟弟拉著敖箐走到一個淺水凼,撈起一條已經死了不知道多久的赤仔給看。
敖箐翻來覆去檢查了一番后,確定這條魚是漲的時候被困進來的,后來在里面不知道是被其他魚給咬的,還是自己撞的,上的魚鰭和鱗片都落了很多,尾也殘缺了。
敖箐把魚放下,然后掏出本子,刷刷幾下,就把這條魚的形狀大小包括傷口痕跡都描畫了下來。
廖記者沒出聲,跟在后面看了一會兒,眼睛一亮。
這姑娘這手素描功夫看得出功底不淺,也證明沒說瞎話,那個小本子上的東西,應該真是寫的。
黎夏大哥、大嫂、二哥都是紙廠工人。二嫂是供銷社售貨員。她自己高中畢業也進紙廠當了技術員,工作輕松離家近。她爸是廠里的退休會計,兒女都就近安排。六七十年代人生贏家的劇本,九十年代成了全家一起下崗的悲劇。大哥大嫂踩三輪,二哥二嫂去岳家開的雜貨鋪…
18歲的陳沫一覺醒來,來到了八年后,卻發現有人在謀殺26歲的自己。為了調查真相,陳沫開始在18歲和26歲間不斷的穿越。 隨著事情的發展,陳沫自己八年前身上的秘密也不斷被自己揭開。 原來一切,早在8年前就已經埋下了禍根。 當兩個青春少女慘遭命運的毒手,她們沒有選擇忍氣吞聲,而是互相扶持,對抗命運的不公。 只是陳沫從來沒有想過,原來有一個人,這些年來一直默默守護著她。 陳沫:有些事我從未后悔,只是難過失去了你。 沈清明:為了你,我甘愿化成風,永遠留在你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