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現代言情 種下一片星星海 第54章 丟臉不可怕,怕的是丟命

《種下一片星星海》 第54章 丟臉不可怕,怕的是丟命

周悅自然不知陳姍妮的心事,事實上也沒有那個閑心去想別人的事,自己的事都還沒理順呢。

這條殯葬街的同行百分百是不會幫的,既然如此,那就只能自己上了。

“不用剔除了,十五個,就這麼著吧。”周悅皺著眉,"既然是辯論,便得固定時間,我一對十五沒問題,但如果是一起來,那跟菜市場吵架就沒有區別。"

“如果是每個都發言半個小時一個小時,我知識量再富,力也跟不上。”

程知卓沉片刻,點頭:“那就每人每次發言不得超過三分鐘,但是總時長不設限,你覺得如何?”

“他們人多,也來自各行各業,知識量與人生閱歷各不相同,越是閱歷多的,便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只要有一個不配合,他們就沒辦法統一意見。除非他們能像正式的辯論賽那樣,在開始之前,便分好各自的職能。”

周悅說到這里微微一笑,“就算他們能做到意見統一,我這個真正的從業者也不會退。”

而且,如果辯論賽辦起來,真正到了社會的關注,那個人的輸贏便沒什麼所謂了,至于潑糞的事,再過一段時間,有了新的社會熱點,它就很快就會被覆蓋了。

周時新在旁邊聽著他們你一句我一句,完全把他當明的,不有些氣餒。

他好像有些跟不上他們這些年輕人的步伐了。

周悅的方案出來后,程芝芝那頭就立即在網上公布了名單與規則,這名單與規則一出,又引起了一番熱議。

周悅也是沒想到這事還能再上新的熱度,而且因為的積極回應,讓大家對以及的職業有所改觀。

程芝芝趁機呼吁大家去看周悅的視頻,去了解壽,或是去了解其他的相關產業,當然此舉也被人質疑是給周悅的賬號引流,說周悅過不了多久就要賣貨了。

Advertisement

對于這些質疑,周悅通通不回應,沒空,這幾日除了吃飯睡覺,基本都在為辯論賽做準備,辯論的結果是一回事,自己有沒有認真對待又是另一回事了。

離辯論賽還有三天,趙教授意外地來到周家,給周悅拿了不文獻報告。

“這些東西,可能對你有用。”趙教授說完這句就要走。

“趙教授!”周悅追出去,“謝謝你!”

“別謝我,我不起你這聲謝。”趙教授嘆氣,“我老嘍,豁不出去嘍。周悅小朋友,加油啊。”

周悅目送趙教授上車,輕輕嘆了口氣。

辯論賽前夕,周悅被程知卓挖了出來,兩人去江邊吹了好一會的風,之后又去吃了宵夜,直到周悅變得輕松,程知卓才將送回來。

周時新等在家里,問對明天的辯論賽有沒有信心。

周悅點頭,又搖頭:“有信心,但是不保證能贏,爸,如果我輸了,你就要陪我再丟臉一次了。”

手機里躺著那位羅老板的資料,這些資料顯示羅老板并不是善類,因此周時新滿心的擔憂。

他嘆氣:“丟臉不算什麼,我怕的是丟命。”

“爸,不會的。”

“行,那你早些休息,明天跟他們決戰吧。”

決戰日來了。

周悅睡了個好覺,起了個大早,神飽滿。

時間定在上午十點,周悅吃過早餐便和周時新一起去鋪里了。

殯葬一條街如往日一樣冷清安靜,只不過街口那里多了一些年輕人,周悅和周時新經過的時候,他們都握著手機拍。

也不知道他們是自,還是好奇的網友。

十點整,周悅化好妝,穿上壽,這時程知卓、江曉夏和程芝芝都來了。

還有一個意外之人。

陳姍妮。

已經顯懷了,渾散發著母輝,說:“周悅,加油。”

Advertisement

周悅環視一圈。

這里有的親人,有的朋友,不是在孤軍戰。

周悅作了個深呼吸,點頭:“好!”

直播間一開,很快就進了好幾千人,等到十六人全部上線之后,辯論賽便正式開始了。

對方派出的第一位選手,是某大學的學者,他上來就打算給周悅來個下馬威,問是什麼學歷,什麼專業,可曾取得什麼耀眼的績。

周悅如實作答,之后反問一句:“聽說龍老師做了二十年的講師,那請問您下過幾次基層?做過幾次社會調研,除了調研,您可曾真正深地涉足過殯葬業?”

對方甩出好幾份文學報告,都在權威期刊上發表,當中有兩份還得了獎。

周悅看了兩眼,點頭:“可以看得出龍老師是一位很用心做學問的學者。我這里也有份報告,說是報告,其實說是我從業兩年以來,月紅壽店的營業況。”

“月紅壽店兩年來共服務過兩百余位顧客,平均下來一年一百位左右,每周兩到三位……這是逝者的群像數據,六十至八十歲以上逝者只占12%,而三十至四十之間這個年齡段的逝者,占了45%。”

“六十到八十歲之間的逝者,多為自然死亡,但三十至四十這個年齡段,除去絕癥這個原因,大多數都是意外死亡。”

“意外,意味著對于逝者自和家人都毫無準備,意味著逝者沒能和家人以及這個世界好好的告別。”

“而由于社會對殯葬行業的諸多忌諱,使得部分想要提前給自己做‘死亡規劃’的人,不敢去咨詢相關事宜,一是怕家里人知曉,二是也怕自己做了這些規劃,會不吉利。”

“加上各種這樣那樣的客觀原因,這一場本來可以從容不迫的告別,對逝者自留下極多憾,也給生人,留下了極大的創傷。”

Advertisement

對方接著派出了另一名專家,頭銜很多,還是某大學的客座教授。

“周小姐所列舉的例子其實是個例,因為告別從來便是突然而至的。你讓人提前準備‘死亡’,我懷疑你有慫恿別人輕生的嫌疑。”

“我曾接待過一對父子,兒子剛剛三十,事業有,父親正待福的時候突然得了絕癥,因為死亡的話題不好談及,兒子便竭盡所能去給父親治療,因為害怕自己死了,兒子會沒有了家,即便父親早已畫好了自己的壽樣式,仍咬牙承一次又一次的急救,不敢死。”

“某天,他們父子終于開誠布公地談了一次,兒子便陪著父親來到了我的壽店,不久,父親便穿著自己喜歡的服裝,面面地告別,而兒子也全了孝道,彼此都沒有憾。”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