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北朝的另一貴族大姓步六孤氏, 對紇豆陵一族的恃功生驕早就不滿,立即出列戟指紇豆陵和:
“你敢在前亮刃!”
紇豆陵和低頭看向自己的手,他一時急, 自己都未注意拔出了刀。
他滿臉焦躁地將刀按回, “步六孤曼如, 你休得火上澆油——太後娘娘, 末將冤枉啊, 您以為南人會好心歸還我軍兵士嗎, 這其中是否摻雜著南朝的細作?怎麽證明他們就是我的兵?這二萬人的份核查就需時日,是否要接收放進國門,尚要思量!”
赫連朵河的獨眼裏迸出芒,咄咄人:“細作細作,又是細作。這些生俘是不是你的兵,大將軍心知肚明,他等好不容易逃過敵國的屠戮,卻要被本國君主拒收于國門之外嗎?傳揚出去,我大尉的聲何在, 軍隊的人心何存?”
紇豆陵和心頭窩火,強辯道:“如此明顯的反間計, 就是要讓我朝君臣相疑, 太後與殿下聖心明鑒, 斷不能上當啊!”
關中大行臺轉向墀上, “太後, 太子殿下,臣還是那句話,請徹查紇豆陵和瞞報一事,再查軍械圖紙洩, 此兩事查清,青州戰敗的來龍去脈只怕便清楚了。”
國師旁觀殿上幾大貴族間的風雲暗湧,覺禍已萌,忙道:“且慢——”
“國師!”赫連朵河轉獨眼,“難道想包庇罪臣嗎?”
紇豆陵和喝道:“我父乃三朝功勳,你赫連如何能定我的罪!”
“那你為何不敢讓刑部深查?”
“好了。”尉遲太後威重地開口,大殿上倏然寂靜。
拓跋亭歷轉頭,看見祖母嚴霜般的臉。
那只籠著佛珠的手輕輕擡起,帶起金線滿繡的大袖,尉遲太後眸沉定:“那就查。大尉絕不容許不明不白的敗仗,也絕不姑息吃裏外的蠹蟲。”
紇豆陵和只覺臉上挨了火辣辣的一掌,惱怒地擡頭。
他驕狂已慣,豈肯忍辱,鏘地一聲出佩刀,環指冷眼旁觀的文武群臣。
“你們、你們商議好了要卸磨殺驢……我紇豆陵部對拓跋大君忠心耿耿!”
·
北朝因這二萬兵俘一鍋粥時,南朝廷議上也爭論不休。
金陵不知道正在發生的事,多日避著風頭不上朝的王道真,只覺終于逮到了扳倒謝瀾安的機會。
這日他冠上朝,向皇帝稽首:“謝瀾安一意孤行,放回二萬胡人助北朝軍威,與通敵叛國何異?臣懇請陛下,將謝瀾安下獄,嚴審與北朝之間有何來往!”
謝瀾安眉眼淡泊地立在一旁,惦記著今日郡試出榜,沒興致跟人舌戰。
皇帝在冕旒下將的旁若無人看得清楚,只得道:“此事朕已首肯。”
“陛下啊,謝含靈掌管史臺,卻已將手到了兵部,江山大事由一言決之,陛下便不覺得此景悉嗎?”
王道真伏不起,專挑小皇帝的痛腳下刀,“國柄不可授人,借人國柄,則失其權*,當初庾氏——”
“一言決事的王氏才從朝堂退幾日,王司馬你昏頭了?”謝瀾安眸尾輕掃,不客氣地打斷王道真,“我放俘自有放俘的道理。”
“什麽道理?”
王道真從地上爬起,凝視謝瀾安,“可千萬別說是為了仁義道德,才想出這等滅自家士氣、長敵人威風的昏招!陛下,此居心叵測,若不將斬首示衆,國人不服!”
郗符冷笑一聲:“從下獄審到斬首示衆,王司馬也太心急了。此事經陛下首肯,青州崔先生亦無異議,王司馬還是稍安勿躁。”
謝瀾安對這些爭吵置若罔聞,輕敲笏板,出神自語:“難得還要等幾日?”
話音方落,一名林軍自馳道快馬宮,在殿外伏闕稟事。
中常侍宣人殿,林軍趨步而進,叩拜聖駕,道:“啓稟陛下,方從諜報得到僞朝消息,上旬胡將紇豆陵和率族部,于廣莫門發兵變,被僞朝軍——合力斬殺。”
皇帝神登時振。
郗符最先看向謝瀾安,王道真如聞天方夜譚:“……消息來源可靠嗎?紇豆陵和怎會兵變?”
“僞朝廟堂似起風波,”林軍回言,“紇豆陵和戰敗後到質疑,故舉族起事,始末尚未探知。不過叛一事如今市井皆聞,不會有錯。”
沒有死在沙場上的紇豆陵和,卻被尉人自己斬殺于家門口,這對南朝來說無異于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不過很快,衆位喜溢眉梢的大臣便想到此事必然與謝瀾安有關,不調轉目,看向那從始至終鎮定自若的郎。
謝瀾安看向王道真,神漫淡道:“我來告訴司馬為什麽。紇豆陵和為人攬功推過,戰敗回朝,必瞞軍報,此時將俘虜放回,便是他的一道催命符,是其一;北朝學我漢人風俗,這黨同伐異,鈎心鬥角的本領南北皆然,必有政敵趁機落井下石,是其二;然紇豆陵氏是河西貴族,姻親連結,勢力不容小覷,必糾兵反抗,是其三。”
按著事必然發展之理推算下來,不誰?
不怕北朝有聰明人,發現這是場離間局。
明知是反間又如何?那被瞞報的活生生的兩萬人做不得假,雲梯車被克制也是事實,以尉遲太後明強勢的格,明知軍中不幹淨,能忍住不查嗎?
只要開始查,引發的一系列,就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了。
從不做多餘之事,放人,自是為了殺人。
謝瀾安不再看瞠目結舌的王道真,向皇帝一揖:“臣急著去禮部看榜,若無他事,容臣先退。”
皇帝縱容地頷首。謝瀾安為他兵不刃除去敵國一員猛將,這無傷大雅的早退,他當然不會計較。
謝瀾安颯沓生風的袍角經過王道真,後者終于如夢初醒,不甘地咬牙:“以兩萬人換取一人命,便值得嗎?”
“……回陛下,卑職方才還沒回稟完。”
那名林軍面頰出興,語速飛快地說:“就在兵後,僞朝的六鎮府兵亦生嘩變。據諜探回報,仿佛是軍戶不滿鮮卑的貴族將領瞞報傷亡,剝削恤,一經紇豆陵和之事,就全部發了出來。其中有一部分向北投靠然,還有一部分據鎮自立,反了僞朝!”
北邊六鎮鬧起義了!
皇帝驀地從龍椅上站起,撞的冕旒發出脆玉之聲。
他甚至忘記了君王儀態,急切地問了句和適才王道真一樣的話:“消息確準嗎?”
要知道,北地六鎮的軍戶是北朝大部分兵力來源,在北朝皇室執意漢化之後,那些被王公貴族看不起的泥子,與高門之間的矛盾便越積越深。若北朝果真失去了這部分支持,戰力定然大損。
不止如此,忙于平息的北朝,有然在背虎視眈眈,又有南玄在腹針鋒相對,那麽至兩三年,無力再揮鞭南征了!
郗符左拳擊上右掌,目湛亮地回頭。
左右兩列群臣,也不約而同又不可思議地轉頭,看向那暉晃眼的殿門口——謝瀾安拂離去的方向。
群臣眼裏都夾雜著難以置信的緒,那近乎是一種不願承認的敬畏:謝含靈縱使再料事如神,又怎麽可能未蔔先知,在搖扇笑談間,便對千裏之外的朝局預料得這麽狠、這麽準?
王道真呼吸發冷地倒退一步,仿佛看得見謝瀾安那對清冷眸子裏的譏——
以兩萬人換一人命不值,那麽以兩萬人換個六鎮起義、換個敵國呢,值不值?
·
在臣子們心緒激的時候,謝瀾安只是平靜地走到禮部南院,看向東牆上那張黃榜。
同樣的榜單,還有一張放大的絹榜掛在宮外天街的廣場上,方便舉子查看。
謝瀾安從上到下掃過幾眼,便將全榜的姓名與排次囊記憶,神一無變化。
榜首是楚堂,意料之中。
第二名,赫然寫著楚清鳶的名字。
第三名,鄺逢辰。
至于胤奚、百裏歸月、常樂以及謝瀾安看中的幾個好苗子,不謀而合藏了鋒,名字都在榜單中游晃。教人看不出深淺,卻足夠進會試。
謝瀾安目落在胤奚的名字上,角輕翹。
清淡若不可見,卻是今日的第一個笑。
還以為他會全力以赴,力爭上游。小瞧小郎君的城府了。
而那三百餘名學子,中舉者八十七人。唯二躋前十的,是景若與高稼。
“這個結果我很知足了。”回到府裏,謝晏冬手裏也有一份抄錄的榜單,對謝瀾安說,“畢竟是為國取士,能留下三,咱們開的學館便不算白費功夫。若會試中這八十七人還能留下三,足矣。”
第一屆闈試只是個先聲,畢竟天南海北還有很多才士尚在觀,沒有報名。
楚堂作為新晉的揚州解頭,依舊溫吞不驚。只在見到謝瀾安時,這蘊秀青年向深深一拜。
“紇豆陵和之死,郎之功,六鎮,郎之功!郎兵不刃挫北朝,子構敬佩之極。”
他自從青州起,褚軍延誤,心裏就一直為老師與犧牲的青州將士憋著一口氣。
而今聽到北朝的消息,楚堂心頭這口郁氣總算得出,比得知自己高中解元更加激。
百裏歸月扶著婢子的手背,從院中緩步走到謝瀾安面前,也道:“君算無策,百裏自愧不如。我在府中幾已無用武之地了。”
論查缺補,謝瀾安自然缺不了。謝瀾安神古怪,冷不丁轉頭,看向站在旁邊,目還黏在上安靜微笑的胤奚。
“是不是這人把你們帶壞了?”指著他。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胤奚對奉承拍馬的功力,在整個謝府都首屈一指。
胤奚無辜地擡起三手指。
“阿妹不用謙虛,”連一向克己複禮的謝策聽聞北朝向,都忍不住擊掌,忘地握住謝瀾安的雙肩,“六鎮起義啊,這一著,連我這個兄長也佩服你!南北國運本就是此消彼長,只要北邊騰不出手再興戰事,給我朝三年實行新法、拔舉人才的時間,克複中原……”
謝大郎聲音微咽,“克複中原,又有何難!祖宗庇佑,使我謝家得含靈這一天縱之才。你快與我說說,你究竟是怎麽做到的?”
“……怕了你們了。”謝瀾安子被大兄搖得前後輕晃,圍在邊的一圈門客,還都用由衷景仰的眼神著。
難得無奈,霎睫嘆笑:“托祖宗庇佑,行了吧。”
前世的六鎮起義,發生在謝瀾安死後三四十年的時候。
至于是三十年還是四十年,混混沌沌的也數不清楚了。
鮮卑貴族與兵戶之間的矛盾,是積年累月的結果,激化他們需要契機。謝瀾安只不過擲出一個火種,將這個矛盾提前點燃了。
不過今日之前,算準了紇豆陵和必反,算到北朝一旦徹查清洗,必起紛爭,但對煽北朝老窩的軍戶起義,因鞭長莫及,其中涉及的變數不,其實只有一半把握。
六鎮起事如此迅捷,倒像是……有人在其中推波助瀾。
昔日在荊州和二叔論兵時,二叔曾提到過,南北百年爭戰不休,就有南將投降于北尉,或胡將被南朝收服的故事發生。北尉不敢重用南人,習慣將降將丟到六鎮充軍。
所以這次六鎮起義,會不會有南朝的暗樁在其中起了作用?
胤奚將郎從大郎君的掌下解救出來,垂下寬袖,勾了下的小指。
謝瀾安收回發散的思緒,瞥了那鬼鬼祟祟抿起的一眼。
和家人打過招呼,回了上房,胤奚陪一道進屋。
束夢備好茶水後,自覺地退到廊外。
雖說立秋已過,天氣還是很熱,謝瀾安隨手解開束腰的躞蹀帶,胤奚從背後擁上來。
喁喁的細語吹得謝瀾安耳朵發:“北朝如郎所料,怎不見郎高興呢,還為北府軍的事煩心?”
江南第一才女,士族第一家毗陵陸氏女風禾,還未及笄求娶之人已是絡繹不絕。 最終陸氏女嫁與本朝唯一異姓王之子,戰功赫赫也惡名在外殺人如麻的沈南珣。 不少大家士族痛罵陸家失了士族風骨,丟了大家體面,居然與勛貴做親,又說二人婚姻必不會美滿。 上一世,陸風禾憋著一口氣,沒一天快活日子過,把自己熬成了名滿京城的全福夫人。 這一世,生完女兒的陸風禾第一想做的就是和離,不管世人怎麼說,自己快過才重要。 只是,明明要和離的兩個人,怎麼聽說又喜得麟兒千金了。
洛慈不喜神佛,因為神佛不渡她洛家滿門忠烈,可偏偏那個人的腕間常戴著一串佛珠,他殺人如麻,卻虔誠跪拜。 洛慈做生意喜歡明碼標價,一開始和晏溫各取所需,最後一次交易,洛慈問晏溫“侯爺想從我這裏得到什麼?” 慣來冷靜自持的男人丟盔棄甲,掌著她的後腦勺,虔誠的輕吻她的眉心“你說楚洵是你人生前十五年唯一心動過的人,可以……” “但是洛慈……你聽好了……我要你這一生餘下的歲月,下輩子,下下輩子許我一人。” 那天她主動勾引太子,男人夜闖閨房用力掌控她的下頜,語氣嘶啞盡顯嘲諷“本侯真想剜了你這雙杏眼……怎麼看誰都柔情似水!” 再後來,晏溫向來無欲無求,平靜涼薄的眼睛裏染上了哀求和絕望,聲嘶力竭 “洛慈!你看著我!” “冬已盡,春將至,你說你沒有以後了,可是你還有我” “般般,你說神佛不渡觀音,那我來渡,好不好” “洛慈……你不要死! 洛慈以為她再也沒有勇氣拿起破山劍了,可是後來她血染劍鋒,橫刀立馬於晏溫身前,冷漠淩厲的聲音響徹三軍“我已嚐過痛失至親之苦,不願再痛失摯愛,諸位聽好了!我乃麒麟之主洛慈,今日過破山劍者…神佛妖魔,皆為亡魂!”
顏姝瓊花玉貌、千伶百俐。在家深得偏寵,養出挑剔奢靡的嬌縱性子。 就連算命的老先生,也說她命格富貴。 喜歡鋪張享受的嬌嬌女到了適婚年紀,立志高嫁。 偏皇城中最高的門第,身份最貴重的未娶公子,是國公府世子奚元鈞。 聽聞他性情冷傲,眼高於頂。 顏姝偏要迎難而上。 爲了拿下奚元鈞,賞花宴上,擅長鳧水的顏姝,當着奚元鈞的面“失足”落入花池中。 奚元鈞眸光冷淡,毫無波瀾。 每年在他面前落水的姑娘,沒有十個也有五個。 在顏姝快裝不下去時,他還是救了她。 只不過,奚元鈞救她只是爲了譏諷她:“落水老套。綁石頭,不如下次換點別的花樣。” 顏姝面上窘迫、內心得意。她故意讓他看到腿上石塊,果然有效。 如他所說,後來,顏姝的花樣層出不窮。 奚元鈞撫琴,顏姝合奏,然後跑調。 奚元鈞生辰,顏姝送他別人的畫作,內附紙箋:這位公子畫得比你好。 奚元鈞參加蹴鞠大賽,顏姝登臺獻舞,豔驚四座,然後當着衆人的面將鞠球遞給了好友的哥哥。 奚元鈞盯着那個以往都是遞到他手上的球,起初並不在意。他以爲又是顏姝引他注意的小把戲。 直到發現顏姝果真將目光瞄準了別人,更換了想要高嫁的目標,奚元鈞心煩意亂。 天之驕子生平第一次嚐到後悔的滋味。 …… 有傳聞說,國公府世子傾心一名外地來的商戶女,費盡心思討好,還落不到個好臉色。 奚元鈞:不是假的。
崔寄夢是二表兄未婚妻子,同那位常居佛堂、清冷疏離的大表兄並不熟絡。 但落水後,她卻常夢到他。 端謹自持的貴公子,夢裏卻很偏執,“二弟這樣時,你也這般喜歡?” 有時也很耐心。在她哭求着“不可以,我不會……”時,溫聲誘哄:“乖,我教你。” 若是不會,他會說:“無妨,再來。” 然而現實裏相見,謝泠舟依舊克己復禮,不染塵埃,與夢裏截然不同。 因而夢越荒唐,崔寄夢負罪感越強。 直到某日,她奉命去佛堂送白玉櫻桃糕,謝泠舟望着糕點,眼含探究。崔寄夢下意識後退。 謝泠舟擡眼,目光幽深,凝得她腿軟,才淡道:“不了,昨夜夢裏已吃夠了。” 崔寄夢才知,原來她和表兄互通夢境。 / 謝泠舟是陳郡謝氏長子,因自幼被教導着克己寡慾,性子矜漠如雪、冷情冷性。 二弟的未婚妻子初到謝府那天,意外落了水。他路過救了她,因不願與她有過多牽扯,便同她的侍婢自稱是謝家二公子。 然而此後,他常會夢到她,夢中她很乖順,任他擺佈,被欺負得落了淚,也不出聲。 怪異之處在於,每次夢醒後見到表妹,她行禮時越發恭謹,頭也一次比一次低。 她怕他。可她越怕,他越想欺負她。 謝泠舟陷入掙扎,那是他未來弟妻,他不該如此。幾經剋制無果後,他偶然發現,自己和表妹,能感知對方的夢。 “表妹覺得,你我之間還能清清白白?” “莫非,你想成婚後與二弟共枕而眠,卻依然和我做一樣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