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軍事歷史 三國末世錄 第179章 九大諸侯

《三國末世錄》 第179章 九大諸侯

建安三年的春天,天下大勢已定。

袁紹兵敗死,他兩個兒子還占據并州幽州各一小部地盤,但被曹擊滅是遲早的事。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中,除了袁紹,袁出局,還有許許多多的中小割據勢力相繼出局。

若不算袁紹兩個兒子,太行山中的黑山軍。馮宇的系統面板上還剩遼東公孫度,涼州馬騰,益州劉焉,州士燮,江東孫策,荊州劉表,徐州呂布,中原曹,以及馮宇自己共九勢力。

徐州呂布?馮宇對這個疑了很長時間,派出暗諜細作前往徐州打探,方才大致弄清怎麼回事。原來陶謙病危,已將徐州刺史“讓”給了呂布。當然,這個“讓”并不是那麼心甘愿,而是不得以為之。且是個策略。

早年,陶謙接納呂布,就是為了讓呂布能制衡劉備。劉備當年帶兵徐州抗曹,很快就以其高超的人際往天賦,在徐州宦以及士族子弟中收攏住人心,結納起自己的黨羽和勢力。

那個時候,陶謙就明白,自己這刺史之位是傳不到兒子手上了。自己要這麼做,就是害了自己的兒子。他在有生之年坐穩自己這位置就算不錯了。正因為這個原因,他才痛快的接納沒有諸侯愿意收留的呂布。

呂布也很快在徐州培植起自己的勢力,不過他的勢力主要是來自徐州本地軍伍。呂布的夫人嚴氏病故后,他甚至娶了徐州軍元老曹豹的兒為妻。

滅亡后,九江郡壽春以東的部分都劃分給徐州。陶謙本要不需要這麼多地盤,他只要地盤上的人口,于是便讓劉備將民眾移徐州。

但劉備豈能錯過如此大好機會。他并沒有按著陶謙的吩咐做。而是以九江民眾故土難離為理由,將八九萬戰后的剩余人口集中在壽春,陵、西曲三城。

Advertisement

陵、西曲靠徐州的下邳國,將民眾集中到這和遷移到徐州又有什麼兩樣?而且這些人口大多不是九江郡本地人口,本就是北方下來的流民。不存在什麼故土難離。所以明眼人都看的出來,這不過是劉備為自己經營地盤的借口。

劉備并沒有因為有了自己的地盤,就放棄徐州。他依舊名義上是陶謙的屬下,繼續籠絡徐州各個階層的人心。但他畢竟長期呆在壽春的袁故皇宮中,因此無法時刻對徐州遙治。

這樣就給了呂布一個機會。陶謙病危時將徐州印綬到呂布手中。反正對陶謙而言,給誰都一樣。相對而言給呂布更有利些。因為若是將劉備召回,駐防徐州的徐州軍呂布軍肯定會有所作。

那樣難免一場,禍及陶謙家族自。相反給呂布,即使劉備不服,不過是造淮南三城與徐州的分裂之勢。

即使日后,劉備武力壯大,利用他在徐州部的勢力,里應外合將呂布趕出徐州,那也不會對他陶家造滅頂之災。他陶家還是能在徐州做個富家翁。

;劉備知道此事,自然是惱怒不已,但他不。因為他知道,呂布拿得走徐州印綬,卻拿不走徐州的人心。

劉備甚至都沒如陶謙所想的那樣,擁兵割淮南三城自立,反而依舊以徐州掾屬自居,甘愿名義上為呂布下屬。

宛城,皇宮朝殿。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山呼之聲轟然而起。群臣在锃亮的地板上,向天子劉協行三叩九拜君臣大禮。

劉協袖,手掌攤開,表肅穆的說道:“諸卿平。”他已長年,還有一年不到的時間,便是他親政的年齡,也是他同齡人行冠禮的年齡。

Advertisement

諸臣從地板上起列于兩側,開始陸續向劉協表奏各種事宜。

“啟稟圣上,反賊二袁皆已被剿滅伏法,首級已傳到宛都。”太尉楊彪首先稟奏道。

此事,群臣自然是早已知道消息,但還是再次齊齊向劉協躬做禮,轟然說道:“恭賀圣上,剿滅逆賊。大漢萬安!陛下萬歲!”

他們恭賀的時候,兩個木盒已被太監黃門捧上殿來,呈到劉協的案幾之上。

木盒打開,自然是袁,袁紹二人的人頭。都被石灰硝干,那袁紹的人頭顯然被火燒焦過。劉協厭惡的揮揮手道:“拿下去,懸掛宛都城頭出示眾。”

太傅朱雋立刻出列說道:“啟奏陛下,臣認為還是將這兩顆人頭傳示天下諸侯為好。以震懾眾人以此為戒。”

太尉楊彪卻立刻反駁道:“不妥。要知道,攻滅袁紹袁二賊,如今天下九大諸侯,每家都出過力。相反朝廷卻是未出一兵一卒。如今拿著他們剿滅的逆賊人頭,反過來去震懾他們。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讓他們覺這是朝廷的威脅,而且是種稽可笑的威脅。”

堂下諸臣立刻就此分歧站隊,議論紛紛起來。事實上,二人的爭論表面上是如何置兩顆賊首,實際上揭開了一個重大議題的帷幕。那就是如何確定二袁剿滅后,朝廷與九大諸侯的關系。

二袁僭越反叛之前,朝堂群臣基本上統一了意見,達了諸侯與朝廷同生共死的共識。但現在,兩家當年最大的諸侯被滅了,天下形勢已不同以往。所以這個事又被提了出來。

一番激辯下來,站楊彪一派的占了主流。他們甚至認為朝廷不僅不應該干涉諸侯,而且要授予諸侯更多的名義上的權力。事實上,這也是一個面對現實的理態度。

Advertisement

楊彪開口啟奏道:“陛下,此次為獎勵諸侯的討袁賊之功,臣認為應該給他們封王,封公,封侯,劃清他們的領地。”

此言一出,整個朝堂都安靜了下來。即使站楊彪的一派也震驚無比。要知道,自劉邦白馬盟誓,異姓不封王后。除去王莽篡位的短暫二十年,四百年間沒出現過一個非劉姓諸侯王。

朱雋自然是第一時間反駁道:“楊太尉可知當年高祖白馬盟誓之約?封賞諸侯可以有各種形式,又何必要給他們封王封侯,太尉這究竟是何意啊?”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