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軍事歷史 問鼎十國 第一百一十五章 倭國消息 耶律賢逝

《問鼎十國》 第一百一十五章 倭國消息 耶律賢逝

(4, 0);

  羅度詳細地詢問了東北的諸多況,沒有人比他這個穿越者更了解東北的潛力。

  東北是一個純天然的寶藏,只是古人一直沒有那個實力科技去開發。  閱讀最新小說容,請訪問🎆sto🍍.com

  尤其是想要聯接洲大陸,當第一個吃螃蟹,還能將螃蟹打包帶走的人,東北的強弱至關重要。

  東北自己都一片凋零,又拿什麼打通東北到洲大陸的海上通道。即便打通了,又靠什麼掌控洲大陸?

  後世有人說哥倫布並非第一個發現洲大陸的人,鄭和才是第一個。

  這事真是假不去辯論,但其實就算鄭和第一個發現的又如何?

  明朝得不到半點的利潤,航線從南海出發,橫印度洋、大西洋,幾乎等於繞地球一圈了。

  這麼長的航線,就那個時代的科

  技,焉有利潤可言?(5,0);

  華夏想要吃到洲大陸的利益,發展東北,將渤海、海東半島、倭島聯合起來開發,只有東北強盛壯大,才能真正的將利益握在手中,才能更好的把控洲大陸。

  羅據自己的腦海中的記憶,給出了諸多建議。

  東北地大博,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氣候。

  只要規避了冬季,東北還是很有塑造的。

  羅據記憶,說了一些老祖宗避寒的方法。

  比如土炕,火窖之類的,歲度本是南方人,對於東北古老的避寒手段,不是很了解。但後世神疲累的時候,偶爾也會追追流,刷刷某音,有很多東北農村生活的老屋子,他們用來避寒的古法並不複雜,很容易模仿。

  至於火窖更是有現的經驗:孟昶為了避寒,給自己建造了羅度都咋舌的火炎殿,在其中,冬暖如夏。

Advertisement

  當然就火炎殿的建造方式,連羅度都不捨得在汴京、建一個,可來一個十萬之一的簡化版,還是可以的。(5,0);

  林仁肇擅於軍略,對於這方面的問題不是很了解。

  但是陳堯卻聽得津津有味,尤其是這些年他在海東半島也接了許多東北行政上的事

  陳堯說道:「在高麗為時,臣與渤海民有過接。近百年來,東北之地,連年寒凍,百姓苦不堪言。為了應對嚴寒,他們也想出了諸多土法子,臣覺得可以用上。」

  羅度突然想起歷史上關於小冰河時期的記載,據史書上的記錄,華夏歷史上出現過四次小冰河期。第一次是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第二次是東漢末年、三國、西晉,第三次就

  是唐末、五代以及北宋初年。至於第四次,就是明末清初了。

  現在他們所的時代是小冰河時期的尾,再過不久,將會出現長達好幾百年的兩千年之氣候最溫暖的時代。

  據宋朝的記載,荊襄一代發現了野生大家的存在。

  要知道大象上沒有髮不能寒,是最怕冷的之一,故而大多生活在非洲、東南亞的熱帶雨林,能夠在荊襄一帶發現野生大象,可見宋朝的氣候是多麼舒適。(5,0);

  可惜兩宋並沒有把握住這種氣候,壯大自,反而讓西夏、遼、金、蒙古這些異族趁著氣候變暖發展壯大。

  也就是說,未來數百年裡是東北最緩和的時代,是發展東北的最佳時機。

  看著侃侃而談的陳堯,羅度說道:「陳先生,你在高麗這些年,

  知當地況,依你之見,想要發展渤海,應當如何?」

Advertisement

  陳堯想了想說道:「要發展渤海,首先得改了渤海這名。名不正,言不順,昔年渤海國號稱海東盛國,渤海國為契丹覆滅時,國民人人心念故國,國中造反比比皆是。

  得當時耶律阿保機不得不將渤海百姓強行遷離。有三十萬百姓不願依從,蜂擁逃高麗,可見渤海國百姓對故國的戴。」

  東北本就人口稀,三十萬百姓逃高麗,這數字相當可怕了。

  陳堯繼續道:「其次在渤海國施行歸家政策,鼓勵渤海舊民回家,以充實人口。最後展開海上貿易,將渤海國與海東半島、倭島以及河北的津沽,京東東路的登州一併串聯起來。尤其是渤海國、海東半島、倭島這三地,挨得最近,彼此相互往來,刺激發展。」(5,0);

  羅掌贊道:「陳先生高見……」他頓了頓說道:「先生為我大虞潛於高麗,居功至偉。回京之後,朕本有心授予先生吏部侍郎之職,可聽先生今日之言,深以為治理渤海,非先生莫屬。渤海,朕回去以後,將會改為吉林府,先生來做這吉林府第一任州府長史可好?」

  陳堯略一沉,他這樣的聰明人對於自己的前途是有一定規劃的。

  吏部侍郎,吏部第二把手,毫無疑問是一個雄職,可見羅度這個君上對於自己的功勞是極為肯定的。

  而吉林府州府長史將會是渤海國行政第一把手,這裡百廢待興,很容易就干出績。

  但不管是吏部侍郎還是吉林府州府長史再進一步就是尚書級別的人了,這級別只要再進一小步,便是文人一生所求的宰相……

  陳堯只是思量片刻,便毫不猶豫的道:「願為陛下效力!」

Advertisement

  此時京,固然便於自己鞏固人脈,培養親信,但是京中的勢力錯綜

  複雜,儘管靠近天子,可廟堂之兇險,朝堂上累如他這樣的人不知凡幾。至當年南唐的幾位同僚,如韓熙載、潘佑,便是他無法比及的。想要在中原廟堂上更進一步,難如登天,相反在吉林府他是第一把手,更能夠施展一才華。(5,0);

  羅度滿意地含笑點頭:「朕會儘快作戰後安排,派遣良臣接管海東半島與倭島的行政,促三地的往來。」

  他說著向了林仁肇,說道:「這倭島還沒打下來,我們就這樣將倭島視為自己的領土,是不是有點太不尊重他們了?畢竟,人家可是會驅使鬼怪的……」

  林仁肇、陳堯聞言相互笑出聲來。

  這古人迷信,真就什麼都幹得出來。

  歷史上北宋滅亡時就上演過這麼一出。

  有一說一,北宋末年,軍事實力確實比不上當時的真,但是絕對不至於到了滅亡的地步。

  偏偏是一個奇葩接著一個奇葩,明明有一戰之力,宋徽宗直接嚇得逃跑,明明有實力守護汴京,偏偏信任妖人郭京,弄一個六丁六甲神兵,直接導致靖康之恥,然後上演一出「搜山檢海捉趙構」的戲碼,為天下笑柄。

  現在這個笑柄出現在了倭國……陳德誠攻平安京的時候,平安京完全不設防,傳說中最偉大的師安倍晴明在城中開壇作法,打算驅使百鬼抵中原大軍。(5,0);

  然而就在陳德誠馬踏平安京的時候,安倍晴明這位倭國最偉大的師神大變,惶恐不安的跪伏在地驚呼:「安倍晴明拜見天將!」

  陳德誠當時有些懵,在進攻之前,他就聽倭國認祖歸宗的和尚說倭國最偉大的師在平安京召喚百鬼對付他。

Advertisement

  雖說和尚與師立場不同,但安倍晴明的威響徹倭國,即便是拜佛陀的和尚也真的相信安倍晴明這位倭國最偉大的師是有驅使百鬼的本領。

  陳德誠作為閩人,對於神神道道的事,仔有幾分總諱。

  鬼神之說,中原也很流行。但為三軍統帥,陳德誠也不至於讓虛無縹緲的東西嚇得不敢出兵,只能著頭皮殺進平安京。

  結果迎接他的不是百鬼,而是安倍

  晴明的磕頭跪拜。

  陳德誠很快反應過來,瞬間明白戲言問道:「百鬼何在?」

  安倍晴明惶惶不安的跪伏道:「天朝神兵天降,中原聖天子,煌煌天威。聖人得城中,將城中百鬼驅散。安倍晴明今日能夠瞻仰中原聖天子之氣,死而無憾。」(5,0);

  此話一出,原本打算看著安倍晴明驅使百鬼破敵的倭國公卿,亦嚇得跪伏於地,叩拜中原神兵上攜帶的聖天子的煌煌天威。

  便在這戲劇的一幕之下,倭國核心京畿之地,全部都歸於中原。但是越後、關東、北陸、甲信依舊有倭國殘兵繼續抵抗,不願歸順。

  陳德誠勢頭正盛,兵分三路,一路進攻越後,一路進攻東海、關東,一路進攻甲信。

  除了甲信因為多山,地形複雜,進展的不順利以外,越後、東海皆很順利。

  依照戰事的發展,陳德誠完全有機會平推倭國的,但就在陳德誠一路凱歌高奏,蝦夷國的奴人在這個時候發了。

  蝦夷國也就是後世的北海道。倭國一直都很敵視位於倭島最北端的奴人,他們將奴人稱之為蠻夷,特別設立了征夷大將軍這個職位,就是「征討夷族」的意思。

  從平安時代起,他們就開始針對奴人進行了清掃。

  尤其是桓武天皇在位時期,這個時候的倭國實力強勁,將奴人驅趕出了倭國本島,奴人退守蝦夷。(5,0);

  現在奴人見倭國滅亡在即,從蝦夷殺了出來,在陸奧、出羽一通殺,了倭國殘餘反抗勢力的花。

  羅度是為了日後方便治理倭島,並未在進攻的時候製造過多的殺戮,可蝦夷奴人卻沒有這個顧忌。

  他們本就長期到倭國的屠戮欺,現在有機會報仇,幾乎化為了復仇使者,將倭國老一套的三政策發揮的徹底,真就是所到之人畜無存……

  羅度在收到陳德誠傳來的消息以後,當即就讓陳德誠休整待命,同時讓人聯繫蝦夷首領,打算乘此機會將蝦夷也一併收服。

  不過奴人有自己的語言,他們並沒有到漢文化的薰陶,接起來有些麻煩。

  羅度也不著急,只是讓陳德誠休整備戰。

  倭國殘餘的反抗勢力,不敢放鬆對陳德誠大軍的防守,又不能無視奴人的復仇,左右為難。

  至於陸奧、出羽的百姓,讓奴人殺怕了,紛紛逃往越後,投奔已經占領越後的中原。(5,0);

  倭島還未征服,並非陳德誠能力不行,而是羅度有些不放心倭國百姓,他打算在倭島的東北扶持奴人,在西南九州道扶持隼人族,以此鉗制倭島本土百姓。

  林仁肇、陳堯並未在臨潢府多待,他們前者要去海參崴建造水師營地,後者直接去渤海故土作實地考察了。

  羅度則繼續理契丹部的瑣事,直到夏末秋初,他準備凱旋迴朝

  的時候,一則意外又在意料之中的消息傳到了羅度的耳中。耶律賢病逝了!

  走得極為突然,走得理所應當。羅度聽到這個消息,帶著滿腔愁思的嘆了口氣。

  自從當上皇帝以後,羅度無可避免的會到了孤家寡人的滋味。即便昔年玩的最好的韓令坤、石守信都有著一定的距離。

  耶律賢的出現,卻給了他一種惺惺相惜的覺,兩人很多思想理念都有一定的相同之

  與趙普、盧多遜的那種揣聖意的了解不同,是理念想法的統一。

  即便歷史大變,耶律賢並未登上契丹皇帝的寶座,但無可否認,耶律賢這位契丹的中興之主,確實有為一代賢君的潛能。(5,0);

  在勸說契丹皇族貴族的時候,羅度能夠到耶律賢上那

  若有若無的威

  越是如此,耶律賢越不可能留在契丹。

  就算他沒有反意反心,憑藉他的威信,自然會有人聚在他的旁,促使他站出來。

  這也是耶律賢南逃的原因,他不願契丹,但是契丹有他在,就不可能不

  若說見一見中原的景象,瞻仰中原文化是耶律賢此生第一願,在這個願實現以後,第二個願就是能夠死在草原,葬在自己出生的地方。

  耶律賢小時候到驚嚇,本就不是長壽之命,南逃的時候,又遭顛簸之苦,更是如此。

  在盡心竭力協助羅度促漢人、契丹人一的政策以後,他自己斷了藥……

  直至心愿達

  羅度緘默了好半晌,方才出聲:「讓人以契丹皇家葬禮為耶律賢下葬,定好停靈日子,同朕說一聲,朕要親自弔唁……」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