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軍事歷史 問鼎十國 第一百零五章 三軍北上

《問鼎十國》 第一百零五章 三軍北上

(4, 0);

  冬去春來。

  隨著漠北漠南的積雪漸漸融化,到雪水滋潤的土地披上了一層新綠。  

  在大定府休整的一個多月,羅度可不是什麼也沒幹,而是與盧多遜、耶律賢、耶律賢適一起遠程連線汴京的趙普、竇儀等人,商議治理漠北的辦法。

  這既然要在肯特山附近建城,那理所當然地得將漠北之地納實際統治。

  如何統治就是他們面臨的一大難題。畢竟華夏還沒有正式實際統治漠北。

  唐朝的那種名義上的統治經驗,沒有實質的意義。很多政策制度都需要嘗試,通過實踐來定真知。

  首先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將漠北所有土地都歸為國有。

  為此羅度在蕭胡輦的霸道上更進一步,特地下旨詔告漠北、漠南所有族部:從今以後,漠北所有部落都必須接中原天子的冊封。未得天子冊封的部落,不得擁有漠南、漠北的草場,所有得到冊封的部落,可以隨意進攻吞食。同樣的,得到冊封的部落一律視為大虞百姓,不得相互攻訐,必須和平共。(5,0);

  若有糾紛,尋求府調解理。

  這要是尋常,漠北的族部百分之百不予理會,現在卻由不得他們。

  與漢唐朝都曾飲馬漠北,最後也都放棄退回了草原。

  原因顯而易見,漢唐之兵確實遠勝匈奴、突厥,但是他們不適應漠北氣候,只能退讓。

  與他們相比,羅度手上最大的優勢就是蕭胡輦統帥的契丹人,他們擁有草原人的遊牧特,能夠直接威脅到漠北的所有部族。

  這也是漠北諸部不敢反抗的原因,之前他們遇到中原北征,他們可以躲可以藏。

Advertisement

  中原大軍在草原上消耗不起,現在蕭胡輦就在肯特山放牧。

  他們又能躲多久,又能藏多久?

  只要羅度能夠完全掌控蕭家,漠北的制度政策就能順利實施。

  「今日,我們再來談談如何徵稅的問題。這為大虞臣民,這納稅是必不可的。不論是哪族人,只要接朝廷的統治,都得納稅。」(5,0);

  羅度看著下手的盧多遜、耶律賢、耶律賢適以及張雍、邢抱樸兩人,繼續說道:「草原大多部落的財產都是共有的,只有個別部分為私人所有。依照中原的人頭稅,來徵收應該行不通。」

  耶律賢說道:「可以採用我們契丹的辦法,依照族部來徵收。依照族部的大小,牛羊的多寡,每個族部半年上繳一次固定資。」

  張雍輕哼道:「此法過於糙。漠北不比漠南,那裡的人習慣了自給自足,他們幾乎用不著涉,跟不會有往來。無法以戶籍、路引之類的手段控制。族部的大小如何判定?誰能保證不會從中做鬼?契丹對於漠北的治理,可謂是一塌糊塗。效仿之,也只能是一塌糊塗。

  老傢伙年紀大,不饒人,說話一點面子也不給人留。

  耶律賢脾氣甚好,輕笑道:「難得糊塗,貴在糊塗。草原人散漫慣了,管得太,反而誤事。」

  張雍道:「想要長治久安,必須從嚴而行。唯有如此,才能算是真正的掌控,不至於風向一變,立刻改變立場。老臣以為最好是能夠在諸部落間展開人口普查,最好是大索貌閱。得一下底,才便於政策實行。」(5,0);

  耶律賢適說道:「此法其實昔年,契丹世宗也過此念。只是他們族部之間相互包庇,有的甚至於得到消息,遠行十天半月,再多的人力力也無法同他們消耗。」

Advertisement

  張雍不再言語。

  羅度聽得卻是心中一,說道:「帳篷可以謊報,人可以藏,牛羊也可以藏。草場土地藏不了吧?漠南、漠北的草地都是朕的,他們想要在朕的草地上放牧就

  得稅。不以人口的多寡,不以帳篷的數量,更不以牛羊來計算稅收。直接以草地來統計,申領多草地,上繳多稅。有本事養數十百萬頭牛,就領多草場。不服?可以,離開漠南、漠北,往西去,跑到西方,朕暫時顧不到的地方。反正想要在漠北、漠南生活,就得按照朕的規矩來。」

  耶律賢、耶律賢適互一眼,齊聲道:「陛下聖明!」

  盧多遜此刻卻一臉駭然,他聯想到了另外的事

  如果說可以憑藉草場來收稅,那是不是可以憑藉田地來收稅?

  戶、逃戶即便是太平盛世的大虞朝廷都存在的陋習……(5,0);

  如果改為田地收稅,這一弊政將會消失。不過此令一出,將會令天下都為之盪。

  陛下能夠想到以草場收稅,八已經想過以田地稅,只是時機還沒有

  如果?

  盧多遜眼中熾熱,大有拳磨掌,大幹一場的衝

  接下來一行人又針對漠北的治理,提出了諸多建議,最後歸納起來,命人傳給了汴京。

  這天,耶律賢適提出了舉辦春獵的建議,擔心羅度對於草原習俗的不了解,他說得特別詳細:「陛下,這春獵在草原是必須舉辦的活,等同於中原的祭春。草原上的野以豺、狼、豹居多,經過漫長的冬季,這些野都空著肚子結束了休眠。這個時期的它們進攻最強,如果不組織狩獵,將野們的數量滅殺下去,牧民的生命以及牛羊都會到極大的威脅損失。」

Advertisement

  羅度道:「如此說來,舉辦春獵還能收一波民心?既是如此,那就辦吧。估計朕這裡一直沒有消息,不牧民百姓都急壞了,讓他們放心。這種必要的節日,朕不會廢除的。相反還會大力推行。今年就這樣了,明年朕組織我燕趙豪傑北上,一同參與進來。或者可以在這裡定時舉辦盛大的運會,賽馬、狩獵,比試馬球,足球等等活。」(5,0);

  他這一開口,思緒就大開,忍不住多說了幾句「我們可以先自己部辦著玩,有了經驗,邀請周邊鄰國一同參加,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到時候指不定能夠為漠南的特······」

  耶律賢、耶律賢適經過這個把月的相,已經有些適應羅度天馬行空的想像,見羅度舉一反三,通過這種手段促進彼此的流往來,慨之餘附和笑道:屆時必然是一段盛況佳話。」

  羅度道:「只要我們的計劃順利實施,這一日,必將到來。」

  耶律賢適此刻已經完全相信了耶律賢的判斷,有羅度在,契丹人會過上好的日子,也許過個數十年,連契丹人這個說法都沒有了。

  春獵活,草原上幾乎年年舉辦,漠南百姓都是輕車路。

  在大定府王宮裡貓了一個多月的冬,羅度也忍不住出來氣,親自參與其中,還出了第一箭,為此次春獵開了一個頭彩。

  一隻打暈了的大兔,羅度瞄著它的腦袋,一箭穿了它的肚子,贏得了滿堂喝彩。(5,0);

  最後拔得頭籌的人毫無懸念,高懷德以碾的優勢,依仗著超於常人的馬、箭與狩獵技巧收穫最

  即便有契丹人在狩獵技巧上略勝高懷德,但馬、箭方面卻相差太多了。

Advertisement

  春獵只是小小的彩頭,這一結束,對於契丹最後的征伐隨即展開。

  三路大軍一起北上······

  ————

  契丹上京臨潢府。

  自從耶律必攝逃回上京以後,整個臨潢府便陷盪。

  面對越發惡劣的局勢,臨潢府的契丹百姓無不人心惶惶,至於漢人百姓卻有著幾分雀躍。

  不管契丹的員怎麼醜化南朝,

  漢人百姓都相信中原的羅天子是一個蓋世明君,他的到來對於他們百利而無一害。

  臨潢府分為南北兩城。

  契丹人居住在北城,而漢人居住在南城。(5,0);

  一座巨大的都城,呈現兩種不同的氣象,不得不說是一件奇事。

  契丹上京皇宮,大殿。

  耶律必攝居於上首,然後是耶律海思、耶律道、乙室王撒合、蕭干、蕭討古一系列的契丹貴族員,以及高勛、韓匡、韓德樞、康延壽這些漢人大臣,前前後後加起來足足有四十餘人。

  但此刻殿一片死寂,除了沉重的呼吸聲以外,聽不到別的聲響。

  最終還是耶律必攝打破了這份沉靜:「韓圖育氏,你來說說況吧!」

  韓圖育氏是韓知古的第十個兒子,作為漢人第一家族,韓家的政治地位在契丹部是俗的,包含軍政兩個方面。

  韓圖育氏道:「據可靠消息,南朝天子以米信為先鋒,已經進了上京地界,現在位於州。他們行軍速度不快,應該是再等潘、林仁肇兩路軍隊。潘與半個月,他從遼府一路北上,沿途渭州、壕州、遂州、龍化州皆無抵抗,已經到了橫河下游。至於林仁肇部,他已經攻取了渤海之地,現在往黃龍府方向去了,最終目的暫無頭緒。」(5,0);

  耶律道說道:「這不用想了,南朝天子與潘分左右一起來攻我臨潢府,至於林仁肇,他打算從黃龍府繞過饅頭山、兔兒山斷絕我們後路,不讓我們北逃。」

  耶律道父親是耶律阿保機的長子耶律倍,耶律倍原來是契丹的太子,但遭後唐末帝李從珂殺害,當時耶律道一僧人將他藏匿並養大,因此取名為道

  遼太宗耶律德滅亡後唐,耶律道回到上京,詔賜外羅山地區居住。因份特殊,一直游離於權力之外。現在這非常時刻,耶律必攝也不管份不份的,是個人都拿出來頂上。但別說耶律道在中原長大,頗有文武才能,一眼就看穿了南朝三路大軍的意圖。

  不過看穿與否並沒有實際意義。

  契丹已經無路走,無路可退。

  他們已經沒有多餘的兵力去抵擋任何一路大軍,任由地方長自我發揮,自行招募鄉勇,自己抵

  但毫無效果······

  原因無他,契丹統治者對漢人太好了,他們是將附的漢人百姓當作寶一樣照顧的。(5,0);

  在大定府、遼府這些邊陲之地,契丹人、漢人還是有一定等級劃分。契丹人主軍事,漢人主政務,契丹人能管漢人,但漢人管不了契丹人。但對於東北腹地,這裡很到軍事威脅,也沒有安排多契丹兵馬駐守,契丹人大多隨著水草而居,他們並不習慣如漢人一樣,聚在一起生活,依照城池而居。

  故而沿途遇到的城池裡面居住的大多都是漢人。

  這在契丹生活的漢人看到漢人的旌旗,還有別的選擇嗎?

  一個個投降的比誰都利索,很多地方人還沒到,酒席就安排上了。

  不過也以為如此,羅度、潘、林仁肇三路大軍對於契丹百姓也存有一定的善意,只要不抵抗,大多不予為難。

  對此契丹貴族也沒有任何辦法,他們怎麼也想不到有朝一日,中原大軍會殺到他們的腹心之地。

  聽著沿途漢人的舉,耶律必攝忽然想到了臨潢府的南城,雙手撐著腦仁,一陣劇痛。他可沒有忘記,整個南城生活著八萬漢人百姓……(5,0);

  「要不?」乙室王撒合眼中閃過一狠厲,他是一個殺胚,直接了屠殺的念頭。

  「算了!」耶律必攝想著都是自己的子民,真要殺,還是下不去手,而且就是殺了,也扭轉不了局勢

  ,沒有多餘的意義,說道:「我們拒北城而守,南城隨便他們吧。」

  趙匡義道:「陛下仁德,相信城中百姓也會念陛下的好。臣也覺得固守北城更為妥當,我們兵力不多,整個臨潢府太大,全城據守,反而將我們的劣勢暴,不如據守北城。」

  耶律必攝起道:「我契丹歷經千難萬險才有今日,朕至今都以為,此次大難是天神給我們的考驗,只要能夠渡過此難,我大遼一定能重現昔日輝煌!」

  他強行鼓士氣,讓眾人做好迎敵的準備。

  耶律必攝特地留下了趙匡義商議如何守衛臨潢府。

  乙凜在這時突然求見。

  耶律必攝心下好奇,將他請大殿。

  乙凜行禮過後,看了一眼趙匡義。(5,0);

  耶律必攝毫不猶豫地道:「卿放心,趙監救過朕的命,可信。」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