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軍事歷史 終宋 第300章 理由與計劃

《終宋》 第300章 理由與計劃

(4, 0);

  李瑕出兵時完全是雷厲風行的作風,沒與高長壽仔細討論過,只是說完一個大概的計劃,當即就領兵南下。520

  最後只留下一句「你儘快組織人手,到曲靖運東西吧。」  請到🅢🅣🅞5️⃣5️⃣.🅒🅞🅜查看完整章節

  襲了磨彌千戶所的次日,高長壽領了兩千餘勞力也到了,開始拆卸房屋、搬運資到威寧建城……

  「我不知你是如何想的。」高長壽道:「你真想帶著這麼一點人奇襲都?」

  「打都當然不是靠我這一點人。」李瑕道,「以這一小支奇兵襄助擇之而已。」

  「我不認為這個擇之能收復都。」

  「你都不了解他,不要妄下定論。」

  高長壽道:「你就了解嗎?」(5,0);

  「我有個幕僚,算是慕僚吧,作……李西陵。」

  李瑕說到這個名字,語氣有些斟酌,緩緩道:「李先生曾在荊湖制置使吳淵帳下為幕,戰略眼是有的。

  經他分析,擇之的意圖就很清晰了。奇襲劍門之後,便可阻擋漢中一帶的蒙軍南下。封鎖都,對都的蒙軍形關門打狗之勢。」

  高長壽問道:「你相信這位李西陵的分析?」

  「嗯。」

  「但你不能確定都之戰是何時開始。」

  「朱禩孫在三月末時向我發出調令補防瀘州,說明他領兵北上劍閣了。一旦宋軍封鎖劍閣,馬上便要對都發攻勢。我從靈關道北上,時間應該是剛剛好。」

  李瑕指了指地圖,又道:「擇之打下劍門之後,蒙軍必然也能猜到他的意圖。那麼,蒙軍必然對宋軍有所防範,會加強都的防事。到時我出靈關道,或可出其不意擊蒙軍腹背,改變這一戰的局勢。」

Advertisement

  「太危險了。」(5,0);

  「阿不在,大理國空虛,我走大理,面對的只是偽軍;相比起來,反而是到川西去更危險,那裡是上萬有防備的蒙軍。而且,宋朝的指揮制森嚴,我到了瀘州,一定會喪失自主權。」

  話到這裡,李瑕苦笑了一下,道:「你也知道我的子,不喜人使派。到時我若是看到戰機,再想從瀘州出兵,或許還得對瀘州守軍手。」

  高長壽長長地嘆息了一聲。

  他更希李瑕能留在威寧,但知道這話說了也沒用,反倒顯得他像個小媳婦一樣。

  李瑕拍了拍他的肩膀,道:「這件事我考慮的比你多,不是頭腦一熱做的決定,你不必勸我。」

  「哪怕不勸你,我也很擔心你要如何穿過大理到靈關道。首先,糧草輜重你怎麼解決?」

  「搶。」

  「大理國遭蒙軍擄掠至此,何還有糧草……」

  高長壽話到一半,忽然愣了一下,反問道:「你不會是想搶寺廟吧?」(5,0);

  「我沒搶,是也先搶的。」

  「也先搶的?」高長壽喃喃了一聲,搖了搖頭,也不知該做何想。

  ……

  大理國崇佛,有「妙香國」之稱,開國以來就大量興修寺廟。

  歷代大理段氏皇帝二十二人當中,有十一人出家為僧。是真的崇尚佛法、還是為高氏權臣所,也只有他們心中最清楚。

  至於崇佛的緣由大概也有許多,比如離天竺、吐蕃近,比如用佛法來緩解境的各族之爭、權力之爭,避免南詔國滅之後各大家族之間的腥殺戮。

  忽必烈似乎也信佛,他滅大理之前,須取道吐蕃,駐紮在六盤山時請藏傳佛教薩迦派首領八思會面,接了八思的喜金剛灌頂。當時他的王妃察必隨行軍中,同樣接了灌頂;

Advertisement

  滅大理時,他裂帛為旗,上書「止殺」二字,說是被姚樞所勸,其中未必沒有考慮到佛教的影響力;

  滅大理之後,他曾駐紮在無為寺,止戰火燒到寺中,時人云「邊城劫火,此間翠華」。(5,0);

  忽必烈這人不僅信佛,他還信道,也接了儒學大宗師的尊稱。

  在李瑕眼裡,如果一個人什麼宗教都信,那等於什麼都不信,不是宗教徒,而是政治家。

  當然,換是李瑕,如果有朝一日能征服大理了,也不敢公然藐視佛法。這是為政者應有的素養。

  重要的是,如今這個蒙古統治下的大理國,各寺廟香火併不減當年。大理國別沒有糧草資,寺廟裡卻是有的。

  而且寺廟也很多,所謂「伽藍殿閣三千堂,般若宮室八百」,皆可為沿途補給。

  ……

  這日,高明月聽完李瑕與高長壽的談話,雖沒多說什麼,眼神里不由有了憂

  李瑕看出來了,他知道是擔心佛祖怪罪。

  而以李瑕的商,倒不至於說出「是你堂兄高瓊告訴我寺廟裡有糧」這樣的話。等到兩人單獨相了,他才問道:「明月是在擔心嗎?」

  「嗯,我很擔心你。」高明月低聲應了,手探到李瑕懷裡,輕輕拍了拍他的護符。(5,0);

  這是兩人除牽手之外,有的主

  「你總是經歷兇險,也許真是佛祖保佑才能平安無事,如今卻要這般不敬,萬一不再被庇佑……」

  李瑕的手覆在手上輕輕拍了拍,道:「你不必擔心,我敬佛是在心裡的。」

  「我不是想反對你,只是……希你平安。」

  「我知道。」李瑕道:「我們是扮蒙軍去寺廟搶糧,反正也先在我們手上。以免大理的百姓們對我們產生怨恨。」

Advertisement

  「那……佛祖還是會知道的。」

  「我們只取糧草,不佛祖的塑像,就算是借的。」

  高明月有些無奈,道:「其實我以前也沒那麼信佛……是擔心你,才求的這個護符。」

  「嗯。」

  高明月轉頭瞄了李瑕一眼,有些擔心他不高興,低聲問道:「是不是我不要問太多比較好?你會不會煩我啊?」

  「不會煩你。其實,幾個佰將都在質疑我這個決定。只是我懶得哄他們罷了。」(5,0);

  「嗯?」

  「要打穿大理、北上靈關道,此事確實過於瘋狂,有不安都是難免的。」李瑕道:「另外,這次出來得急,是我該先與你說清楚我這麼做的理由、計劃。」

  高明月不由笑了笑,因為他說的只哄而有些滿足。

  接著又想到自己實在是太不虔誠了,心想應該多誦佛念經,求佛祖原諒李瑕迫於無奈借點糧食……

  ~~

  李瑕說得輕描淡寫,但事實上,他麾下幾個佰將確實十分反對他這次的決意。

  本來可以安安全全地回慶符了,卻要繞一個大圈走敵境,心裡不願意當然是難免的。

  但因李瑕平素就頗有威嚴,又接連都是小勝,幾個佰將們雖有不同意見,卻還是老實聽話。

  而遠隔千里,擇之做的決定才真正的「力排眾議」,被部下視為「獨斷專行」。

  今年的形勢是,紐璘率上萬蒙軍攻打重慶府。

(5,0);

  而擇之在這要關頭卻決意不守重慶,集兵去打劍門關。

  幾乎所有人都在反對,認為擇之這是在弄險,置川蜀防於不顧,一心只有功業。

  這一戰還未開始,擇之就知道,若一心孤行,萬一戰敗,所有的後果都需要他的承擔,他的仕途也將毀於一旦。

  但他還是做了決意。

  就讓紐璘去打重慶府,他要奇襲劍門關、收復都。就看看他與紐璘誰更快誰更堅決。

  死守川蜀固然穩妥,但按部就班的防救不了大宋。

  必須打破兵法常理尋找奇蹟,那就必須有向死而生的勇氣,敢為常人不敢為之事,才有破局的可能……

  ~~

  一南一北,李瑕與擇之作出了類似的選擇,也許是巧合,也許他們都有些瘋……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