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伏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敵軍。
這東郡與陳留郡與濟郡相接的地方太多了,李伏的手中只有兩萬的兵士,很難布置防守。
再加上杜歸、周俊、李典敗的這麼快,讓李伏生出了投降的心思。
李伏回到了濮,然后與謀士一起商討是否要選擇投降。
李伏的多數的謀士都主張投降,因為現在雙方的實力差距實在是太大了,這李伏完全是以一郡之地與天下抗衡,本就沒有勝算。
李伏心里不甘心就這麼投降,他留自己的份地位,要是投降的話,他與那些百姓就沒有太大的區別了,但李伏擔心自己與家人的命,知曉他本就不是霍東的對手,最終還是決定讓人前去與霍東進行商談。
霍東帶著大軍從定陶出發的第五天的時候,霍東見到李伏派來的使者。
霍東是不可能保留李伏的職與李家的大片耕地,只答應保留李家的錢。
李伏最終還是咬牙答應了下來,有了那些積攢的錢,他可以讓自己的家人富貴的度過余生。
田豫帶著兵馬來到燕縣,剛剛準備修建營寨,就收到了霍東送來的信件,得知東郡太守李伏選擇投降的消息。
然后沒過多久,就見濮城的城門被打開了。
城里的守軍走了出來,他們把手中的兵扔在一旁,然后選擇投降。
霍東得知田豫沒有費一兵一卒就控制了濮城后,霍東便派騎兵去控制濮城。
李伏正在城墻上看著周邊的景象,此時已經花開樹綠,李伏決定選擇投降后,他覺輕松了許多。
李伏的邊站著陳留郡的太守周俊,周俊的心并不是很好,他心中有些后悔沒有像李伏一樣選擇投降。
現在周俊不僅地位沒有了,連錢財也沒剩下多,周俊心事重重,他不知道霍東會如何置他。
李伏被哨探告知說霍東的騎兵出現了。
李伏下了城墻,然后命令打開城門,接著帶著眾人走出了城池,然后站立好等著霍東的騎兵到來。
李伏見到了來到了騎兵,氣勢磅礴,如同蛟龍一樣靠近過來,讓李伏心神到沖擊。
許多將士看見霍東的騎兵的氣勢之后,慶幸李伏選擇了投降,否則他們很可能會倒在敵人的兵之下。
李伏眼見那些敵軍騎兵越來越近,心里有些擔心騎兵直接殺來。
李伏所擔心的事并沒有發生,那些騎兵在距離李伏約二十丈的時候停了下來。
趙云下馬后,便帶著一些騎兵向著李伏他們走去,接過了李伏遞過來的印綬,代表霍東接了李伏的投降。
趙云留下一些騎兵控制了濮城后,便帶著一些騎兵去控制周邊的縣城。
霍東得知李伏歸降之后,便讓大軍去占領魏郡,然后霍東回去河東,準備稱帝的事宜。
等占領魏郡、趙國之后,這些將領與兵士接著會去解決河郡的匪眾,然后便回要河東,參加封賞。
如今天下已經可以說是定下來了,眾將士都覺非常的輕松、高興,大軍行進的速度甚至都比之前要快了一些。
逢紀與審配帶著隊伍逃到了黃縣,隊伍也隨之開始散了,那些被逢紀誆騙過來的大族子弟帶著兵馬開始返回自己所住的縣。
逢紀與審配也試圖挽留,一起對抗匪軍。
但那些大族的人認為袁尚已經死了,逢紀與審配沒有資格再命令他們了。
不止是大族子弟,一些被強行拉伍的百姓也開始趁機逃離隊伍,返回自己的家。
現在審配與逢紀的手中只剩下一千多人,其中有八百人是李伏的人,有將近一半的人是老弱。
黃縣的縣令黃前并未驅趕審配與逢紀,黃前猜測匪軍很可能會來黃縣,留下逢紀、審配后可以一起對付匪眾,守住城池的可能更大一些。
黃前對審配與逢紀還算恭敬,時常與審配、逢紀一起商量一些事。
據黃前探知的消息,鄴城的匪軍已經一分為二,一部分匪軍向著魏縣前進,還有一部分匪軍正在向著黃縣趕來。
鞠義與張燕的部眾在鄴城劫掠了三天之后,張燕與鞠義便開始研究如何分割魏郡。
最后決定張燕去占領魏縣以及在魏縣北面的其它縣。
鞠義則去占領黃、安、黎、繁四縣。
至于關鍵的鄴城,鞠義與張燕各自留下一千人,共同占領。
鄴城的許多百姓被卷了匪軍之中,因為沒有糧食,為了吃食,不得不隨著匪軍走。
黃前慶幸自己幸好把審配、逢紀留下來了,這讓他的多了一千多人守住城池,這讓守住城的把握更大一些。
逢紀與審配如今希霍東的大軍能早些過來,否則以黃城的兵丁數量,本就堅持不了多久。
逢紀與審配也想過離開黃縣,但他無法確定其它縣是否會收留他們,而且離開黃城后,他們沒有糧食補充會很難活下去,就算二人可以忍,但二人不忍心家人倒在荒郊野外。
黃前與逢紀、審配來到城墻上,看見一些兵士與百姓正在往城里運輸石塊與滾木。
黃前比較有信心守住城池,而逢紀與審配則沒有那麼樂觀了。
逢紀張口問道:“黃兄最近可有探知到關于霍東大軍的消息?”
黃前回答道:“倒是有關于霍東的消息,說是陳留的郡守周俊戰敗,李典、杜歸、李伏都向霍東投降了。我認為這一定是個假消息,霍東怎麼可能這麼快就占領兗州,就算霍東的大軍只是行軍也無法這麼快穿過兗州。”
逢紀與審配對視了一眼,二人反倒是認為霍東可能已經占領了兗州。
黃前他們下了城墻后,逢紀與審配來到房間里。
逢紀問道:“正南兄認為霍東占據兗州是否為真?”
“我認為是真的,霍東打敗曹后,可以說天下已定,就算杜歸等人舍不得地位,但他們的許多部將會生出投降之心,就算杜歸他們不愿意投降,但手中部將毫無戰意,會讓他們不得不投降。”審配說道。
「歷史爽文」熬了個夜,李寬回到了大唐,成爲李世民的二兒子楚王李寬。他曾是長安城四害之首,是李世民口中的孽子。他是世家的眼中釘,又是勳貴的最佳合作伙伴。他是商人眼中的財神爺,也是匠人眼中的救世主。他是農業發展的助推劑,是科學技術的奠基者。他是番邦屬國的噩夢,是大唐開疆拓土的功臣。……且看李寬在“全才系統”的助力下,帶著大唐百姓走向奔小康的生活。
穿越成為廢太子,想著遠離爭端,掙點小錢,娶個媳婦,過個瀟灑日子,可惜家國危機,朝廷動盪,廢太子也是太子,山河錦繡豈能拱手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