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對於這高句麗的世族……陳正泰是一點都不嫌棄,還很是歡迎,不就費點地嗎?河西有的是。
此時,李世民的心顯然格外的好,和陳正泰說了不自己一路來的見聞:「無論是樂浪還是遼東,都可種植莊稼,只要有糧,朝廷便可牢牢掌控。還有,這天策軍……聽一路所見所聞,都說他們令行止,實在難得啊!」
陳正泰笑了笑,這一點,他沒有謙讓,天策軍的軍紀曆來是最好的。
「一代新人勝舊人啊。」李世民笑著打趣道:「朕和當初那些老東西,都已經垂垂老矣啦。現在行軍打仗,這天策軍中,倒是出了不的將才,這些人……將來便是第二個李靖,第二個程咬金。此番他們也立了極大的功勞,依舊還要賞賜。」
陳正泰自是欣喜不已,於是笑道:「他們若是知道陛下對他們如此賞識,一定激涕零。」
李世民則是搖頭道:「可不是朕賞識他們,而是他們自己用命。如今朕總算解決了這高句麗的心腹大患,可以高枕無憂了。這幾日,朕在這裡住一些日子吧,也好會一下樂浪的風土人。不急著回去……」
長孫無忌則是在旁道:「陛下,回程時,是走陸路還是海路?」
長孫無忌小心翼翼的看著李世民,很是張的樣子。
李世民頓時就明白了長孫無忌的意思了,便笑道:「看樣子,長孫卿家是想自己的兒子了吧,若是走海路,不得要途徑百濟的仁川吧,是在仁川登船嗎?好吧,朕也嘗試一下海路,海上風浪急,還是有一些風險的,當然,朕也不畏這風險。」
這倒是被李世民一下子點中長孫無忌的心思了,很顯然,李世民有時候還是諒大臣的。
長孫無忌則是長長的鬆了口氣,他喜不自勝地道:「謝陛下。」
李世民點了點頭,轉而道:「就是不知,這百濟國又是個什麼樣子。」
他說著,含笑,似乎又想說,不如乾脆順道將這百濟也滅了吧,留著礙眼。
陳正泰卻是笑了,他對此,沒有任何的意見,李世民高興就好。
在強悍的實力跟前,就是能這麼有底氣!
不過李世民卻沒有繼續在這個問題闡述下去。(5,0);
此時得意歸得意,他還是留著幾分理智的,人家畢竟沒有犯錯,何必要武呢?
大唐還是講道理的。
次日,陳正泰便帶著李世民在這國城轉悠了一日。
李世民看得興致,口裡道:「此地民風,看來與我大唐也並沒有什麼分別。不過此地,若是走陸路,實在太遠了。還是在此多建一些港口,利用海船來往,或許更為便利。」
陳正泰點頭道:「正是,兒臣也是這樣想的。至現在,朝廷是沒有餘力在此地修建鐵路的,用海船來互通有無,價格低廉,而且一旦有了需求,對於海船的製造發展,也有莫大的好。」
李世民看了陳正泰一看,忍不住笑道:「朕想的是如何控制此地,你想的卻是發展你的船?」
陳正泰也是樂了,道:「就如陛下這幾日掛在裡的一樣,天下變了,這造船業的發展,不也是其中之一嗎?從前的時候,百姓們飲茹,是先民們,不斷的利用手中的工,方才有了中原的繁盛。這甲冑是工,海船也是工,世間萬,都可制為工,讓這些工,為我大唐所用,又有何不可呢?」
大漠孤城,褪色的戰旗,斑駁的白發,染血的長纓……宋云穿越到異世界的邊塞軍鎮,被老兵收留,成為城中唯一的年輕人。敵軍兵臨城下,三千老兵孤立無援,盡皆壯烈戰死。宋云撿起一柄青銅劍,成為安西軍鎮的最后一個守卒。一人一劍守孤城。只身獨擋百萬兵。從此…
靖難削藩,遷都修典,征蒙古,下南洋,我無處不在,卻無人知道我在。 乾坤入袖,錦衣夜行,低調!低調才是王道。 曲折的生命傳承,延續的被動命運,成就了他的崛起和反攻。 看似沒有主動權的冒牌貨,卻扭轉了自己生命軌跡的被動局面,讓整個相關環境,都展開了新的局面! 風起雲湧的奪帝之爭,步步為營的削藩改革,永樂大典的光輝時刻,大改遷都的操控乾坤,平內攘外,大小事件,所有的光芒裡,都抹不去他的影子、掩蓋不住他的足跡! 明初歷史,風波不斷。那是個動蕩將息的年代,卻有著一批英雄梟雄攪動歷史,將大明朝的統治,推至第一個高潮! 在這樣的歷史之中,一個來自現代的小人物,如何翻雲覆雨,插手如此動蕩之中,成就自己的低調輝煌?!
天啓三年,成了天啓皇帝還有信王朱由檢的弟弟,然後還做了皇帝。 做了皇帝就要乾點事情,一不小心還幹大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