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一炁化三清!
天不可知。
地不可知。
這是絕無僅有,真正意義上的核心法門傳授!
而如老者所說一般,這樣的招式,就連玄都也不曾得到傳授,哪怕才氣縱橫桀驁如上清,哪怕是以一化萬,掌握無數神通的玉清,也只知此招,卻不知其道,只曾見過老者用過,但是以他們的手段天賦才,見過之後,竟不得反推而出。
而今日,這無上之法門便要傳承下去了,似是有所激盪反應,如石水,激起漣漪,在老者說出這言語的時候,天穹之上忽起狂風,雲氣一層又一層地出現,堆疊地極厚實沉重,往下面下來。
是風起雲涌,四下蒼茫!
一片混沌,不見天日。
這天,不可窺探;這地,不可旁聽!
一片黑暗之中,年道人福至心靈,手腕微,取出了那一盞八景宮燈,侍立於旁,映照出方圓一尺的清淨之地,老者須,坐於青石之上,不直接講述此等無上神通,而是笑而問道:“無知我道門修行,緣何爲逆之道?”
年道人立於一旁,手持八景宮燈,唸誦出了數年前在方寸山下,老者告知於他,道門的修行總綱,道:“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
“再合三寶,三寶重生萬昌。”
“大道衍化萬,都是自道而爲一,以一化二,再化三,最後以三化萬。”
“萬有氣神,逆三爲一的道路,就是向天地大道取回我之本的道路,越行此路,越是近道,是爲求道,是爲修道。”
年道人已知道,大道小道,小道三千,而大道唯一,正是那演化出這無數萬和道的源頭,是那個最初的一點,是所謂的源之道,年道人一路行來,所見所知許多,更曾經親手斬斷數名帝的求道之路,故而對此更有許多理解。
老者須慨嘆,道:“是如此也,其中也已有了無你自己的領悟。”
“若是隨我浪跡於天涯之間,卻絕無這樣的領悟。”
老者先是讚許了一番年,而後道:“吾之神通,亦是如此,只稱爲【逆逆】耳。”
“逆三歸一爲修道,而以吾爲道,順之則爲神通。”
“無,附耳過來。”
年道人提八景宮燈趨,老者須開口,念出一道道玄妙的文字,落齊無的耳中,且言道——【混者,天地未判之象也。萬之前,其炁純而赤,風澤相混,是爲大,在無無之最上,得真中之至真,故云無無上真】
言語至此之時,尚且只說立意。
可只此立意,卻已經足以震懾古今,鎮一切諸般神功典籍!
乃直指萬之前,天地未判之象!
乃修混大之炁。
【初因一炁生三炁,爲吾三清上境;三炁生九炁,以九天;九天之外,又列三十二天,即化生諸天也。然後布日月星辰,主持萬,即三景之,爲天地之象】
老者嗓音漸至於深微妙之境,言語之中所提起的景象卻是越發雄渾可怖。
似將這言語之中的含義和道韻,皆烙印於齊無心神之,再也無法忘卻,只是在兩人周,卻是一片寂靜,唯獨一盞燈幽幽,只是越是往外面,聲音越恢弘,天穹之上,層雲堆疊,雷霆,奔走不息數萬裡,落雨如淚。
天地如震。
老者垂眸嘆息,抖手拋出一,乃一散發金之葫蘆,尾在上而在下,遮掩氣機,又敲八景宮燈,於是頭頂慶雲翻卷滾八十一層,遮掩氣象,令萬不得而知,唯鬼神長嘯悲呼,是爲道之氣機牽引,知有第二人知道機之故。
老者將神通之法咒告知於齊無之後,修持之法卻未明說,只笑而道:
“無可知,此法之運轉?”
齊無沉思道:“一炁化三清,這一炁乃是混之炁,在天地未判之前。”
“而今也指得是弟子修持到三花聚頂之後的【一炁】,所謂化三,當是效仿大道衍化萬,化而爲三,氣神三者各自分離,各自化作一,各功,道行,如是方可展現出三清之氣度。”
齊無是據老者說的這一門神通的修行方式推測出的。
老者須而笑道:“無聰穎,可是,若是如此,不過只尋常的分之法門,難道上清不可爲之?難道玉清不可爲之?難道四不可爲之?爲何是吾之獨傳?無雖然聰穎,然終究是推斷有謬誤。”
年道人沉思,道:“莫非是傳說之中以一己之力,貫穿過去未來之力,合炁唯一。”
老者復又大笑,道:“哈哈哈哈,此計,小道耳,何堪足道?!!”
“曾經穿梭於歲月之神皆已死於北極紫微大帝之劍下。”
“羣星列宿,定住歲月,一劍之下,蒼生碎盡,便是燭龍都已重創而去,何況其餘小神,說到底,修持修的是唯一,非歲月,無此刻是當下,還是過去,是未來?”
年道人道:“是當下。”
老者復又問道:“若以此問問未來之你,是如何?”
年道人沉思,道:“是當下!”
於是老者須讚歎,道:“修持爲一,我若可分而借去過去未來,豈能稱之爲一?”
“歲月變而吾不變,是大品的境界,又怎麼需要吾專門來告知於你呢?”
“不妨再猜。”
年道人復又猜測了好幾次,卻皆是錯誤謬誤,於是疑不解,復又請問,老者方纔須笑道:“無所言,以一炁而漸化三之法門,卻也是有的,算得上是上品手段,但是也只是外化而已,但凡大品之境,多有此類似的手段。”
“雖是上乘,可實則不足以爲依仗。”
老者嗓音低沉,低道:
“至道無象,無形無名,從本降跡,漸顯三。”
“從起三,而演三,三境三界,凡聖顯差。” 意思是那被稱之爲是無上手段的外化之手段,只是這一門功法神通的前提,只是【漸顯三】之境界,至於三的時候,就要開衍三,這三之境,不知的人只覺得恍恍惚惚而過,而齊無卻已知道了。
非常人之三,非真,非玄,非神。
亦或者說,常人之三,在此地只是一,即靈不雜,生天立地,功用不滯。
混者,天地未判之象也!
大者,萬之前也!
只一開篇,就已立意無窮,令人驚懼。
老者復又唸誦道:“三相好,境界垂形,應天人,同滋向象,皆從相好,而植其神,上稟玄始妙用。”
這是修持此法的方法,每一個文字皆是太古靈文,蘊含有極爲磅礴的靈韻,年道人心神皆,下意識詢問道:“敢問,何爲三。”
他不提三清,因爲三清這是老師的境界,而非是他的。
老者須笑而道:“其之一也,可強稱爲法。”
“何爲法?”
“玄徹幽微,真一妙智,清淨無礙,上顯法三十六門,應演三三十六相,上下相合,彰顯七十二相。”
應演三,彰顯天地未判之理!
老者溫和道:“其之二也,名應。”
“應顯象,三境三界,上下圓明,降氣生神,而靈識,無量功德,福備人天,應業緣。”
“上顯三境三十六天,下應三界三十六帝,上下通應,共七十二相。”
轟!!!
忽而有雷霆大作,似乎是道的本在衝擊著此地!
天地之間得極低!
彷彿這天地之間一狹,唯獨這一師一徒兩人在此地罷了。
風雨大作,雷聲如震!
年道人的道袍似乎都被風雨席捲,似乎都被這無盡的狂風暴雨打溼了,黑髮沾染在他的上,忽而有一種天地遼闊,大道彰顯於旁,而自己正坐於此,無邊渺小如螻蟻般的錯覺,而眼前的老者卻恍恍惚,失去了白髮白鬚老者模樣,似乎更爲恢弘。
老者卻如未曾聽聞,只是語氣依舊溫和,只是每一個字的分量都在大道的概念上被拔高到了極致,令四方震,令天地有所呼應,令萬景從,一字一句,轟然如雷霆般地炸響在年道人耳邊,轟擊著他的心神和大道,若是無道心者,若是無恆心者,恐怕只是在聆聽此等大道的一剎那就會被同化了吧。
哪怕齊無之道心,仍舊是心神震,不能自已。
且道:
“其之三也,爲化。”
“問何爲化?”
“開化人神,皆含三,九氣生育,法天象地,合爲識靈。”
“顯化三十六相,外示生人三十六相,外相合,七十二相。”
雷聲震於四方,但是響徹於此的時候,聲音遠傳而來,已至於極限。
就只是老者方纔化之中的第一句話,就已經有了【點化人神】【三真傳】【九息服氣】【法天象地】等諸多可怖之大神通,而這些大神通只是輕描淡寫地被提起而已,老者忽而起,雲氣匯聚於手化作拂塵,隨意一掃,搭在拂塵。
且在年道人前。
年道人方纔提燈而立,只是越聽聞大道,越是心神震,不知不覺,此燈懸浮於空中,年道人則是正坐於前,老者道袍清淨,拂塵搭著臂彎,手掌輕輕在年道人的頭頂,嗓音溫和從容,道:
“得吾正法,通徹三,三十六部,是無相源。”
“從理寄言,令全其理,應生境界,福備十方。”
“復返本,以立階品!”
“證果進位,超升大羅!”
聲音落下萬死寂。
齊無中緒澎湃,心神接思考老師最強之法,心神皆,許久後方纔回過神來,老者只含笑看著他,齊無此刻方纔發現,方纔什麼雷霆劇烈,鬼神嚎哭,天雨,風雷震,只是錯覺,只是虛妄而已。
自己的道袍仍舊清淨乾淨,這裡仍舊還是乾燥著帶著般的暖意。
就連都還在方纔升起的位置,慵懶隨意。
聽風山川,聽鳥鳴,聽水流潺潺。
溫暖,微風不燥。
萬恰好,恰好。
唯老者平和聲音淡淡道:“如是。”
“可謂一炁化三清。”
“第一境。”
PS:
關於三的說法,援引自道藏正一部·《太上開天龍𫏋經》
幫朋友推一本書《走進不科學》,非常棒的科幻文
(本章完)
章節報錯 分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