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古代言情 替身竟是本王自己 第176頁

《替身竟是本王自己》 第176頁

皇帝的目從太子臉上掃過,不地將話鋒一轉:“只是三郎尚未痊愈,他的年紀也輕了些,打下淮西實屬僥幸。依諸卿之見,朝中哪位將領可擔此眾任?”

神翼軍主帥的任命事關社稷,沒人敢妄言,眾人一時間都沉不語。

皇帝看向二子:“太子以為何人堪當此任?”

太子額上冒出虛寒,他定了定神道:“臣不敢妄言。”

皇帝道:“你先提,合不合適朕與諸卿自有判斷。”

太子暗暗握拳頭,又緩緩松開,終于下定決心:“私以為武安公久歷沙場,老持重,庶幾可以擔此大任。”

第70章

太子說出“武安公”三個字, 背上已沁出了冷汗,私武將是太子的大忌,所以他一直很小心, 和武安公往來極, 每次都極小心,除了親信的僚佐, 沒人知道他們的關系。

也就是剛從阮月微口中得知趙世子是齊王所殺那回,他一時狂喜按捺不住,立即人把消息送去了武安公府,但也是以太子妃問姑母的名義, 于于理都無可指摘,應當不會讓父親起疑。

他也知道自己推舉武安公是兵行險著,但若是神翼軍虎符回到桓煊手里,他前面下的那些功夫就都白費了。

何況方才皇帝自己也出不想再起用桓煊的意思, 朝中武將論戰功, 桓煊以下便是武安公,他推舉武安公接掌神翼軍合合理, 任誰都會以為出自一片公心。

太子心下稍定,這種時候自己切不可怯, 父親老謀深算、目如炬,他看出端倪就不好了。

Advertisement

他剎那間轉過了無數心思,但面上仍舊是一心為朝政擔憂的模樣。

皇帝的目在他臉上停留片刻, 微微頷首:“武安公的確是個良將。”

只輕描淡寫地說了這麼一句, 他又轉頭看向臣僚們:“諸卿心里可有別的人選?”

他若有似無地瞟了太子一眼,笑道:“舉賢不避親,諸卿不必有所顧慮,盡可暢所言。”

太子心頭一跳, 不敢出慌張之,只微笑著點頭。

有太子打頭陣,臣僚們依次推舉了統帥人選,朝中資歷經驗深厚的武將屈指可數,幾乎全都點了一遍,只沒有人再提桓煊。

太子暗暗松了一口氣,朝中至無人敢明著支持齊王。

待臣僚們說完,皇帝沉片刻,頷首道:“諸卿說的都有道理,待朕思慮思慮,時候不早,諸位請先回府吧。”

這樣的大事自然不可能討論一回就定下來,太子不疑有他,與臣僚們一起出了飛霜殿。

皇上聽著他們的腳步聲遠去,重重地嘆了一口氣。

若他能趁著河朔在有生之年把三鎮收回朝廷,太子做個守之主也罷了,可蕭泠偏偏“死而復生”,太子這貪功冒進的子,如何坐穩江山?

他想起三子,又嘆了一口氣,三個嫡子,有能為的沒權,有權的眼高手低,大約真是天不祚大雍吧。

……

桓煊從驪山回到王府時天黑,剛進院,便有侍來稟,道豫章王來訪。

自從桓煊了閑人,桓明珪三不五時總要來他府上蹭吃蹭喝,桓煊見怪不怪,侍將他帶到東軒,又吩咐廚下備好酒好菜。

Advertisement

不一會兒,桓明珪便飄然而至。

他今日穿了件寬袍廣袖的翠綠水波綾衫袍,這穿在別人上八慘不忍睹,卻襯得他風流俊逸,整個人像曲江池的水波一樣漾。

今日他的眼神也格外漾,一進房中便興沖沖地道:“子衡,你可聽說了?原來蕭泠還活著!”

桓煊只是掀了掀眼皮,放下茶杯淡淡道:“知道了。”

一邊吩咐侍看座奉茶。

桓明珪往榻上一坐,搖著折扇慨道:“真是好似傳奇故事一般。”

頓了頓道:“不是我事后諸葛亮,幾年前聽說戰死,我總覺得這事不像真的,小時候就那麼厲害的一個人,怎麼會說沒就沒呢?”

他從侍手里接過茶杯,飲了一大口,放下杯盞:“果然,我就知道不會那麼輕易死了!”

桓煊道:“活著與你何干?”

桓明珪一噎,仔細想想這事確實與他沒有半點干系,他和蕭泠只有時的一面之緣,但當他聽聞蕭泠還活著時,沒來由地到振,在府中坐不住,只想找個人分傾訴,未及細想便來了齊王府——別看他游廣闊,三教九流的狐朋狗友遍天下,但真正親近的人不比桓煊多。

他想了想,厚無恥道:“我與蕭泠也算是緣分匪淺,我對一見鐘的時候,還沒和大哥定親呢。”

桓煊輕嗤了一聲。

桓明珪道:“我是說真的,是那回宮覲見之后才和大哥定下的親事,我提親可是在那之前。”

豫章王這段故事,桓煊自然也聽說過,只當是個笑話,他所謂的提親就是揪著蕭將軍夫人的袖子,哭著嚷著要娶兒。

Advertisement

三歲看老,一個人不著調,時就能看出端倪。

桓明珪癡癡道:“我到現在還記得的模樣,你簡直想不出來世上會有那麼好看的小娘子,穿這件火紅的裳,戴著金七寶瓔珞,整個人好像會發,連豁牙都那麼人……就是打起人來真狠,不久之后聽說和太子定了親,我還哭了一場呢……”

桓煊心中微微一,他約記得有段時間,嬤嬤和宮人們都在議論長兄的婚事,想必就是在蕭泠宮覲見之后。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