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案發兇手,藏匿是爲了什麼?
答案是爲了不讓警方發現。
那如果說,對方要是有一個計劃,那藏匿,便是爲了給自己的計劃增加可進行的時間。
同時,問題又來了
警方發現的這起案子,是計劃的開始,是對方在爲以後的計劃爭取時間,還是說
是在計劃中!?
換一句話來說。
那就是.
對方是否在這起案子案發之前,也用同樣的手法殺過人!?
只是因爲考慮的很細緻,所以未曾讓人發現,只有這起因爲民事糾紛而產生了矛盾才被發現?
徐浩和王超不知道,畢竟,他們不是算命的,不能掐手就知道答案。
但沒多久,他們就知道了.
“第三起命案查到了!”
晚上,刑偵支隊辦公室中,王金對著衆人說出一組組員提供的線索。
三起命案
對方在殺害張萍一家之前,已經犯下了兩起命案!?
還有嗎?
又還會有嗎!?
“害者一共九人,分別爲,三人之家,兩人之家,以及一個四口之家。”
“據你的猜測,我們對害者附近的鄰居進行了一定的盤問。”
“案發時,四天前後,附近的人並未在家門附近看到羣結隊,又或是鬼鬼祟祟的人。”
王金開口唸著,他臉上還有黑眼圈,不過已經習慣,也沒再多補覺。
“同時,三起案發現場,害者遭到的傷害大小相差不多,均是被人用鈍,利多種兇剁碎!”
話音落下,衆人陷沉思。
九個人.
宛若豬一般,被人分割塊,隨後丟進骯髒的下水道中。
“是人作案嗎?”
“九個人的人?”
“不是,害者九人,三個家庭之間並沒緣關係,也從沒見過面。”
“那兇手爲什麼要找他們!?”王超眉頭鎖死。
“案發現場和害者上的傷痕能表明,兇手對害者的恨意很濃!”
“如果害者並非一個整,而是互不認識的狀態,他們是怎麼準得罪的兇手?並且還都能讓兇手產生如此劇烈的恨意!?”
舉個例子。
你在路上走路,突然有個人對你吐痰,你會到厭惡,甚至是直接手打人。
如果對方是五六個人,羣結隊的對你吐,那你必然是每人都會打,若是打不過,心中越想越氣,生出了怨恨,會去殺人,這是有可能的。
但是
沒道理你在路上走著,遇到一個人朝你吐痰,然後又走了一百米,又遇到一個人吐,再走一百米,還有人開口吐
尤其是吐痰的人互相不認識!
這概率就很小很小了.
“從作案時間來判斷年齡以及兇手的數量來看。”
“對方至有五人!”
“五個人,五個年輕,強壯的人,九的概率並非緣兄弟,不是一家人,換句話說,他們非互相認識。”
“那又奇了怪了”
趙謙呢喃的說道,他的腦細胞開始瘋狂死亡。
五個人,互相不認識,又是如何讓他們聚在一起殺人的?
並且,從作案手法來看,害者與兇手之間的矛盾是同一類!
這有點匪夷所思了!
爲何匪夷所思?
依舊是那吐痰的例子。
你在街上被人吐痰了,隨後想去殺人,但同一時間段,會發生五個人被人開口吐痰,隨後殺人?
而且這五個人還能聚在一起商討計劃,隨後殺人!?
這個概率實在是太小了
“矛盾點,重點在於兇手與害者之間的矛盾點!”
徐浩看著桌上擺列的信息,眉頭。
“五個人,若是其中並無兄弟關係的況,並且對方的矛盾都相同的話,那案發現場應該會有五個!”
“五個不同的家庭,但卻會有一個共同的矛盾”
“這個矛盾是什麼!?”
“並且,兇手幾人,又是從哪裡知道對方和自己有著同樣的矛盾?要知道,沒人會將自己殺人的想法告訴他人!”
辦公室再次陷沉思。
如徐浩所說的一樣。
目前有兩個重點。
一,害者與兇手的矛盾:爲何互相都不認識,階級也不同,卻能產生同一種矛盾,且讓人憤怒到殺人!?
二,兇手是如何與其餘‘同類’取得聯繫的!?
你要是想找人幫自己殺人,你會在大街上,扯著嗓子說自己想殺人,誰來幫幫你?
不會,甚至說,不會給任何人說!
那麼問題來了,在話語不說的況,對方是如何做到,能準找到有同樣目標,同樣矛盾的‘同類’?
別說殺人兇手了,就是徐浩,在下警服,不扯著嗓子喊的況下,找其餘四個不認識的警察都費勁。
“對方存在一個能聯絡到‘同類’的平臺!”
“這個平臺可以是網絡,比如企鵝羣,也可以是某些組織,但不論是如何,對方必然會有一個換信息的中轉平臺!”
徐浩沉思半晌,一句肯定的話語說出!
在沒人會主自己的況下,唯有中轉平臺能將兩者聯繫在一起!
“那矛盾點呢?”
王金擡頭詢問,對剛纔的話,他表示贊同,但矛盾點,衆人商討半晌也沒討論出來。
徐浩沒立馬回話,他擡頭,看著小黑板。
黑板上有著害者的信息,有制定下的目標,有計劃,更有偵查方向。
【張萍,,四十八歲,榮福街道307號住戶,口風不好,喜歡嚼舌,管不住.】
【張恬,男,五十一歲,307號戶主,格沉默寡言,無不良口風】
【趙莉,,三十一歲,平華小區b棟601號住戶,口風良,熱心,幫助過很多人,口風較好。】
【.】
害者有九人。
九個人,格幾乎沒有相同的!
有的和藹熱,有的尖酸刻薄,有的喜歡嚼舌,甚至還有幾本不怎麼開口的
“人數太多,其中很有可能是無辜被牽扯進的人.”
徐浩沉思片刻,他示意衆人看向害者傷痕的照片。
“兇手的恨意很濃,殺人時,在到不解恨的時候,恨意會溢出,會牽連到周圍人。”
“比如說趙莉的三歲兒。”
“你們覺得他會得罪兇手嗎?”
害者中,其中有一個剛滿三歲的孩子,對方連話都說不明白,就算本是熊孩子,那歲數不夠,也熊不起來。
“但這孩子還是遇害了。”
“得罪不了兇手,但兇手的恨意依舊發泄在他上。”
“同理,我認爲,九個害者中,很可能只有三名害者與兇手有矛盾,剩下的六人,均是被溢出的恨意所牽扯。”徐浩說道。
害者太多了,沒道理連那個人格都沒形的孩子都能惹怒兇手。
就像當初的六洲省連環炸案一樣。
害者一家慘遭屠戮,一家上下五六人,上到八十歲老婦,下到一歲。
全都被殺至死!
但真正得罪了兇手的,卻只是藏在五個人中的其中一人。
“你的意思是”
“這九個人,三個家庭中,其中三個人會有一些共同點?”
王金挑眉詢問,他猜到了徐浩的意思。
能讓如此多人產生相同恨意的害者,說沒有共同點,那就是打死王金都不信的。
但是,若是在九個人裡尋找共同點,他們就是找到天亮也找不到
沒辦法,其中有人是無辜的,無辜者的無辜特質會將產生矛盾的害者的共同點給抹除。
但若是將人數減至三個人,每個家庭一人就很好找了
“是誰!?”
衆人的目在照片中,九個害者之間來回掃視。
首先將一個三歲孩子,一個五歲孩子排除,那麼,還剩七個人。
七個人,格各不相同,每個人都很鮮明,每個人又都沒有集
這種況下,共同點在哪?
長相?
格?
還是說,是家庭因素,又或是所謂的階級?
趙謙王超幾個人就差把顯微鏡掏出來了,但可惜的是,依舊沒找到什麼共同點。
而當一個人,想要尋找些什麼卻找不到時,心中便會涌出煩躁緒,但越是煩躁,便越是找不到東西,而越是找不到東西,又會越煩躁
這個覺,就好似明知自己忘了某些東西,想去想,但卻死活想不起來一樣。
辦公室陷一片寂靜,偶爾有人會開口流,但沒多久又會被否決,最終只有嘆息聲響起。
直到
“張萍,趙莉,孫崢。”
半小時後,徐浩突然開口,說出三個人名。
幾人一愣,王金瞇了瞇眼,看著他,沒有反駁。
“怎麼說?”
【張萍,,四十八歲,榮福街道307號住戶,口風不好,喜歡嚼舌,管不住.】
【趙莉,,三十一歲,平華小區b棟601號住戶,口風良,熱心,幫助過很多人,口風較好。】
【孫崢,男,四十七歲,熱,好客,單親家庭有一個孩子,對兄弟掏心掏肺,熱,周圍人對此評價很好。】
三個人,別,年齡均不相同,甚至是家裡是否有孩子,經濟狀況,父母什麼的,沒有任何一點相同的點.
“共同點在哪?”
王金開口詢問。
七個人,人數並不算多,他之前用了笨方法,將能組合三人的組合全都列出,隨後一個個的找共同點。
這三人被他列出了,但不過被他們否定。
口風相同?
還是家庭相同?
都不是共同點!
“張萍,趙莉,孫崢,你仔細看一下.”
徐浩默默說道,“他們都有很明顯的他人評價!”
王金一愣。
這份文件,是由警方進行走訪,詢問周圍鄰居,最後拿到手的。
按理來說,應該有評價!
但是
“評價太同一了,要麼是絕對的好,要麼是絕對的,你知道這代表什麼嗎?”
徐浩開口問道,眼睛不斷的在三個人的信息來回掃視。
不等幾人詢問,他又道:
“代表他們的話很多!”
“換一句話來說就是”
“他們拋出的信息量很多!”
他人對一個人要有明確的評價,兩者之間是必然要有一個接的,並且接的次數要足夠多!
而接還不夠,對方還要拋出足夠多的信息,比方說格,又或是思維等,如此才能讓一個人,在腦海中對另一個人建立一個‘概念’。
“不管是好話,還是壞話,只要是從害者口中所表述,那同一都是‘輸出信息’!”
“這是我認爲的共同點!”
單純的用好和壞來判斷某些事的共同點,這方法徐浩直接就給排除了。
在本質一樣的況下,只看表面,那是最容易被誤導的況!
“你是說,話多,是害者與兇手的矛盾點的起因!?”
趙謙湊上前,他仔細觀害者的信息。
“他們對兇手說了一些話,然後導致兇手殺了他們?”
幾人跟上了徐浩的思路。
像是趙莉與孫崢,這種喜歡幫人的,他們沒問爲什麼幫對方依舊會惹得兇手來殺。
“對。”
“並且,這些話一定是會對兇手造一定影響的!”、
徐浩點點頭,接著又指著照片。
“單純的話語,只會讓一個人厭煩,最多就是揍一頓,實在不行也會殺了對方,但不至於殺以及殺害對方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