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一顧茅廬
這不對.這劇本超級不對哈。
在前往臥龍崗的路上,張溪一路上心裡嘀咕著。
他不明白,真的不明白,傳說中的三顧茅廬,爲啥劉備帶的不是關張二將,而是徐庶和自己?!
現在的張溪,正是騎著馬,跟在主公劉備和徐庶的後,前往臥龍崗的路上。
劉備到底是怎麼想的,拜訪臥龍先生居然不帶上自己的二弟三弟?!
其實劉備本來也沒打算帶什麼人,只打算跟徐庶兩個人一起前來。
臥龍崗在襄西北,這裡已經算是劉表的實際控制範圍了,又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危險。
帶上徐庶,純粹是因爲徐庶和臥龍先生是朋友,雙方見面了,好互爲引薦。
而張溪,純粹是徐庶自作主張帶上的。
一來呢,徐庶也想讓張溪見見諸葛亮,他是認爲,張溪的各方面能力都還不錯,就是整的大局觀差了點,見見孔明,多聊聊,對張溪有好。
這二來嘛張溪那一肚子奇奇怪怪的知識,有時候徐庶都不太能全部理解,這要是讓孔明這個腹黑給幫著套套話,解析解析,說不得還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所以呢,今天徐庶帶著主公,是來讓主公求取賢才的,而帶著張溪,是本著介紹給自己朋友認識的。
兩不耽誤。
三人一路上花了幾天的時間,一邊閒聊一邊趕路,倒是很順利的就到了臥龍崗。
前面的劇張溪很悉,又是百姓唱歌,又是子開門劉備自我介紹的,一切都跟演義線上描述的一模一樣。
但接著的轉折,就有點讓張溪猝不及防了。
劉備自報家門,說了一長串自己的名,那個開門的子一臉爲難的說什麼記不清,劉備只好說“你只說劉備來訪。”
然後張溪就等著了,等著那個子說什麼“今早我家先生外出了”,“不計時日,短則兩三日,長則半個月”之類的臺詞。
一顧茅廬嘛,歷史上有沒有見到諸葛亮不好說,但演義上劉備就是連個影子都沒著。
“既如此,待我稟報,請將軍暫且稍歇。”
嗯.嗯?!
啥況?!這劇本不對吧,喂!
諸葛亮你怎麼能在家呢你怎麼可以在家呢?!
第一次拜訪伱就在的話,這多掉分啊?!
那子進門沒多久,就看見他領著一個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披鶴氅的青年出現了。
好吧,到了這個時候,張溪心裡一,瞬間沒有吐槽的慾了,因爲他見到了諸葛亮本人了。
不得不說,咱們的丞相是真的帥啊.要是再頭戴通天冠,手裡拿個鵝扇,那就更完了。
劉備一見來人,頓時下拜道:“漢室末胄、涿郡愚夫,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
孔明也是一禮,說道:“南野人,疏懶,竟蒙將軍枉臨,不勝愧赧。”
說完,兩個人互相謙讓著,一起進了正廳。
徐庶笑了一下,看看張溪,張溪也是笑笑,看看徐庶,兩個人隨即跟上。
徐庶是擔心剛剛諸葛亮沒理張溪,張溪會有意見。
可徐庶是真心想多了。
任何一個現代人,要是真見到了諸葛孔明本尊,哪會在意這些小事兒。
拜託,這位可是諸葛孔明啊,流芳千古第一相啊,他的《出師表》,可是當初張溪唯一的全文背誦時心裡沒有牴的文章。
孔明看張溪一眼,張溪都能傻樂半天呢。
反正徐庶是不可能理解張溪現在激的心的,但看到張溪沒有啥不滿的意思,也就放心了。
正廳裡,劉備和諸葛亮分賓主落座,然後子獻茶,一番禮儀過後,諸葛亮便主問起了劉備的來意。
劉備也是直言,說道,“漢室傾頹,臣竊命,備不量力,大義於天下,而智淺短,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爲萬幸!”
而諸葛亮也是詫異劉備一上來就這麼直接,只好笑著,推辭一下,說道,“將軍有元直之助,何愁大事不?!且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談天下事?”
這麼說著,對著徐庶一點頭,表示打了招呼。
再一偏頭,看到了張溪,也是笑著致意。
當下把張溪樂的,都快找不到北了.丞相對我笑了嘿。
劉備卻不管,當下把徐庶對諸葛亮的描述轉述了一遍,然後說道,“此乃元直所薦,備信任元直,元直亦不會以大言誑備。請先生念在天下蒼生,念在漢室恩,出山相助。”
諸葛亮聞言,趕下拜。
劉備這個帽子扣的有點大,諸葛亮不拜不行。
畢竟諸葛亮這個人就是心念百姓,心繫漢室之人,劉備說出這樣的話,他沒法反駁。
當然,心裡還是有點不爽的,因此幽怨的看了徐庶一眼——你見不得我逍遙,非要把我拖下水麼?!
鬧得徐庶不好意思,轉頭裝看不見。
“將軍既志在匡扶漢室,心念百姓,亮豈可不助!”諸葛亮拜完起,說道。
這話一出,劉備心裡一喜,而張溪也是一愣。
不對啊,丞相,咱得三顧啊一請就出山,你以後《出師表》咋寫?!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一顧臣於草廬之中.”說出去不好聽啊。
諸葛亮看了下三個人的表,卻繼續說道,“只是亮確實才疏學淺,當不得元直謬讚,亦不敢誤了將軍大事,還請將軍恕罪,恕罪。”
劉備立刻臉一灰,如喪考妣。
這時候的張溪,看看劉備的狀態,心裡默唸:快哭,快哭,哭出來就萬事大吉了。
但劉備本沒哭,卻是收拾一下心態,起微笑的對著諸葛亮說道,“既如此,備亦不強求,只是先生若是改變主意,備自當掃榻相迎,絕不負先生。”
這下張溪就有點看不懂了。
這到底是演義劉備,還是史實劉備啊。
你要是演義劉備,這會兒哭一場,說不得諸葛亮就心跟你走了。
可你要是史實劉備,也不可能說出這等話來.說好的喜怒不形於呢?!
事到了這裡,那麼這次拜訪應該就算結束了畢竟諸葛亮拒絕了劉備,而劉備也表達了不強求的態度。
至於之後還會不會有二請三請的,張溪也不知道。
可這時候,徐庶卻說話了。
“孔明也莫要自謙,君之才,福知之!”徐庶笑著,對諸葛亮說道,“當今漢室傾頹,國賊當道,天下諸侯不以漢室百姓爲念,卻彼此紛爭不斷。今劉使君以仁義傳於天下,爲當世明主,百姓所,卻因一時蹉跎,困於新野,孔明安能不助?!”
“元直莫要取笑於我。”諸葛亮依然笑著搖頭,說道。
徐庶卻不放過這個傢伙,繼續說道,“孔明,你既不願出山勞心勞力,福也不能強求。然劉使君心念百姓,立志匡扶漢室,以仁義佈於天下,難道孔明也無有片言相告麼?!”
諸葛亮一聽,沉默了良久,這才說道,“既如此,亮便試言之。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
好傢伙,張溪直呼好傢伙。
一顧茅廬,徐庶隨便兩句話一激,諸葛亮就直接把《隆中對》給亮出來了麼?!
這劇本走向偏的有些離譜。
到底是因爲徐庶的一番話語相激,還是諸葛亮確實心了,直接拿出了《隆中對》,給劉備指明瞭未來的發展方向。
劉備聽後大驚,一豁然開朗的覺涌現,頓時對自己的將來,有了明確的認知。
但對於《隆中對》的細節方面,劉備依然有很多不解,不得不當場請教起諸葛亮來。
接下來,就是劉備和諸葛亮的一問一答環節了。
張溪和徐庶也是安靜的坐在一邊傾聽,聽諸葛亮給劉備講述《隆中對》的戰略規劃。
確實如張溪所想的那樣,諸葛亮的《隆中對》只是一個戰略大方向,而真正要實現這個戰略大方向的方法,依然還是在諸葛亮的心裡。
諸葛亮的方案,包括如何跟世家打好關係,如果獲取他們的信任,又該如何在荊州站穩腳跟,又該怎麼什麼況下對抗曹的威脅,緩和和孫權的矛盾,同時還能圖謀西川。
這些事兒,沒個幾天的功夫本談不完,而諸葛亮呢,顯然也沒有要留劉備三人過夜的打算。
纔到下午,諸葛亮就藉口有事,把三個人請出了茅廬這讓三個聽了一點點皮的人,心裡的要死。
但三人也都知道,今天是極限了。
諸葛亮連《隆中對》都拿出來了,本就說明了他對劉備的認可。
《隆中對》這個東西吧,理論上來說是最合適現在的荊州之主劉表的。
不論是“北據漢沔”,還是“進取西蜀”,前提條件是你得佔據著荊州最不濟也得是佔據南郡和襄兩個荊州重郡才行。
而現在能做到這點的,只有荊州牧劉表。
可諸葛亮卻沒有把《隆中對》獻給劉表,而是給劉備,本就說明,諸葛亮覺得比起劉表,劉備更適合做荊州之主。
至於諸葛亮不肯出山相助.這事兒徐庶不著急。
徐庶當然瞭解諸葛亮,知道這傢伙的脾氣格。
一個“自比管樂”的人,心裡還能沒點傲氣不?!
而且今天你連《隆中對》都拿出來了,以後打著“不解其意”的名頭多來幾次,還不怕這傢伙不出山?!
而《隆中對》嘛這個東西好是好,比張溪和徐庶的襲取江夏要靠譜的多,但對劉備來說,同樣面臨一個可作的問題。
怎麼取荊州?!
(本章完)
分給朋友:
和順侯府在接連生下七個嫡子之後,終於有了嫡女。對此,老侯爺給全家做出了指示:寵。給我使勁兒寵。全家上下齊心協力一起寵。剛一出生的王姒寶對自己穿越到一個全家都疼愛的侯府那是相當的滿意。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咱姓王,還排在了第八位。王小八!叫誰嘞?咱是王家大小姐。
穿越特種兵世界,成為偵察6連的兵,獲得萬象融合係統,融合:獲得萬象格鬥術技能,保羅萬象,無所不及。融合:獲得三維掃描射擊術,牛頓的棺材板要壓不住了。融合:獲得萬象掃描技能,意念所至,無所逃遁……老炮:“狗頭老高,有了林天,孤狼更強了。老高:彆特麼和我提他,老子都被他綁架過。雷戰:“老高,我聽說你被一個新兵蛋子給滅了?‘屍體’還被人家揹走了,你是怎麼做到的?”老高擼起袖子:“雷戰,單挑!”
開局一口棺材。 陳洛的穿越從靈堂開始。 這是一個讀書就能獲得超凡威力的世界。 讀儒門經典,可養浩然正氣; 讀道門典藏,可生先天源炁; 讀佛門經文,可悟輪迴真意; 偏偏陳洛的金手指卻是一堆天道都不允許在這個世界出現的閒書! …… 什麼? 《聊齋》被妖國當做天書? 什麼? 《天龍八部》打開了武學天地? 別慌別慌,都是小場面! 這位儒生,虎將如雲、謀臣如雨的《三國演義》聽過嗎? 那位道士,《封神演義》看過沒有?你們道家在裡面老牛了! 哎,高僧請留步,我這裡還有一本《西遊記》,你感興趣嗎? …… 經史子集天上道,說書演義人間貌。 你煉陽神他修佛,紅塵有我向天笑。
日子過得好好的,妻子突然提離婚,態度堅決。 陸懷安不解,甚至惱怒。 他靠著幾畝地養活了一大家子,又給父母養老,任誰也說不出半個差字。 她怎么就這么不知足呢? 要是能重來,他不會再聽老人的話留在村里,面朝黃土背朝天根本賺不到幾個錢。 大女兒就不遠嫁了,女婿不好他半夜想起都惱火。 二女兒怎么也得供個大學,初中畢業后頭根本找不到工作。 小女兒想出國就出國,省得成天翻舊賬說誤了她一輩子。 重要的是,他肯定不娶這婆娘,得換個乖巧聽話又漂亮的。 結果眼一睜。 他回到了新婚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