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帶著倉庫回古代 第一百七十章 最好的萬壽禮

《帶著倉庫回古代》 第一百七十章 最好的萬壽禮

王縣令找李咎來,要說的卻是一件喜事。

原來京城里皇后殿下的暖房里的玉米紅薯土豆也收割了,本來只是隨意種著玩玩,卻不想收結果把所有人都嚇了一跳。

暖房的水不必質疑,京城的照條件也相當不錯,它們還有專人照顧,尤其要補充授的玉米,有好幾個細心的侍和宮人一起授。飽眾人關注的新品種得到的照顧和條件,自然都是最好的,最后長勢比李園的要好得多也就是理所當然了。

單穗達到八兩,每株產一到兩個穗子的玉米,從結穗那天開始就落在人眼里,到了收獲的時候,一過秤一計數,家里種過田的人都驚呆了。

皇后雖出名門,但是小時候那陣時局還有些是在鄉下長大的。當時的皇后被寄養在母家,很是了幾年苦頭,對于糧食的產量,雖不十分清楚,卻也依稀記得大概的數。

按照和新糧種一起送來的培育方法,一畝地可以種三千棵玉米苗,平均一棵玉米可以產一個半的穗子,按照收割的玉米穗稱重,平均每個穗是六兩一錢。這樣算下來,皇后種的這批玉米,畝產可達二千七百斤。

皇后自己都懵了,跟皇后的媽媽們、侍宮人們也都竊竊私語起來:“二千七?咱們沒有算錯吧?”

“算了好幾遍,還是咱們公主給算的呢,怎麼會錯?這個數很夸張嗎?”

“最好的稻子也不過三百多斤,高粱黍子等等,也只有四百斤。你說呢?”

“就這麼個怪東西,每畝能打二千七百斤糧食?別是中看不中吃?”

……

跟皇后的又是給聞狀元香,又是給涂龍腦油的,緩了半刻,皇后方幽幽地醒過神來,制止了眾人的討論:“先停一停,去收另外兩種糧食。果真都是好的,那可真是咱們大雍朝的福氣呀!巧合快到陛下萬壽的日子,還有比這更好的壽禮麼?”

Advertisement

皇后選擇八月初一收取新糧種,也是看著玉米長勢喜人,料定不會翻車,存了一點給皇帝陛下賀壽的意思。沒想到這何止喜人,簡直嚇人。

醒過神之后皇后立刻命人將土豆和紅薯趕收回來。這倆不是很好判斷收,不過皇后已經對李咎的糧種信心倍增了。

所以侍宮人們從暖房的菜畦里起出一大筐紅薯和大半筐土豆過秤時,皇后的第一反應是“果然如此”。

縱然一時間算不出畝產,可是看形,絕對也是二千斤以上的數量。縱然土豆要毒,紅薯不能長期作為單一主糧,它們卻已經備了讓更多人免于死的條件——產量。

“把它們清理干凈,仔細計重,小心保存。櫻——”皇后召來自己的大宮吩咐道,“你親自去議政廳外面候著,等陛下議政結束了,你就告訴陛下邊的侍,說今兒咱們這里起了淮南道送來的新糧食,產量甚為可觀,陛下得閑了來親眼看看方會信得。陛下若是問起產量,你據實相告。”

點點頭,又幫著忙了一陣,差不多到了議政過半的時間方離開椒房宮去了稱平閣的議政廳。

不出皇后所料,皇帝陛下從年那里聽說李園的糧食收上來,和淮南道德鵝書信奏本描述對得上,畝產卻有二千斤之數,第一個反應是皇后開他的玩笑。他一再確認,櫻一再咬定確實如此,這樣皇帝就坐不住了,匆匆地趕到了椒房宮眼見為實。

八月初二正是皇帝陛下萬壽,慶典結束后,皇帝陛下在椒房宮歇下了。到了平日里該睡著的點兒,皇帝陛下依然了無睡意。與他同床共枕數十年的皇后清清楚楚地聽見他在那兒反復叨叨:“真是最好的壽禮。除了這個別的也不配稱壽禮。”

Advertisement

皇后笑笑,安安穩穩地睡著了。

再過了一陣,皇帝陛下的嘉獎令和旨意就傳到了淮南道,這也正是王縣令來找李咎的由頭。

考慮到李咎還要在淮南道培育種系,皇帝陛下雖然很想召見李咎,卻忍住了。

嘉獎是給李咎及其祖先的,獎賞他們發掘培育了那麼優秀的糧食品種,且愿意對外供給。嘉獎分為兩個部分,有虛有實:虛的是榮譽,比如匾額,比如給李咎祖先的“追封”,比如命李咎虛銜司農大夫的待遇,比如一些著裝、見和行事的特權;實的是落在口袋的實惠,有田莊,有錢,有件兒,也有料等等。

其中比較特殊的是四料和準李咎自行制作袍的諭令。皇帝陛下賜給李咎的袍和賞賜虛銜本意一致,意思都是李咎雖無實職也無虛職,但是皇帝陛下破格賜給他這份榮耀,要求其他人也如此對待李咎。

服分別是朝服、公服、常服和特賜斗牛袍,準許李咎自行制作的服則是朝服、公服、常服和燕居服。當然服給了歸給了,除了參與朝廷的正式場合之外,其他時間李咎可穿可不穿。皇帝陛下也好,本地守令也好,沒人會來詳查一個榮譽虛銜散兒是否按律著裝,一般況下他們連京里的大臣都很管得這麼細。

料的和補子圖案來看,基本都是五六品,特賜斗牛袍料則是香的斗牛補服的配置,它們代表的榮譽也差不多和從五品“司農大夫”能對上。

從五品,在地方有分量,在京城算中下流,據王縣令推測,虛銜給到五六品是因為李咎提供的種只是試種功了,還沒大規模地推廣出去。如果能在各地真的推廣好,皇帝陛下必定追加恩賞,至也得加恩到二品大夫才對得起翻數倍的糧食產量。

Advertisement

王縣令太懂得一個普通人想越階層從民變士的難度了,那簡直就是鯉魚躍龍門一般的挑戰,是以他單獨點出來的就是服和虛銜。

而李咎對這種榮譽質的份沒啥覺,對幾服也只是覺得工藝湛,覺得果然是不惜人力堆出來的重工錦繡,應該妥善保存好給未來的人們留下考古的素材。除此外他只覺得那見三品及以下員不拜的特權和田莊、錢是真的實用。

李咎將這件事里外都弄清楚了,便王縣令的指點下領旨謝恩,然后回家沐浴焚香齋戒幾天,再灑黃土放鞭炮雇大轎,恭恭敬敬地把賜之和旨意都請回家供著。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