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帶著倉庫回古代 帶著倉庫回古代第一百五十一章 吳先生見聞錄

《帶著倉庫回古代》 帶著倉庫回古代第一百五十一章 吳先生見聞錄

碼頭上的奇怪書生自稱姓吳,要找個清靜、干凈的地方落腳,沒有別的挑剔,只不要去富豪扎堆的地方。

宋老三掰著手指數出來幾個第地兒,按路線這麼一劃好,書生便帶他們到去看看。

從碼頭附近的百姓自己的房子,道縣城里的驛站和旅店,凡是勉強夠得上吳書生要求的地方,宋老三都帶他去逛了一圈。

宋老三有種覺,吳書生看房子的時候心不在焉,他在看別的東西。

但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縣城,有什麼好看的呢?

宋老三很疑,他每天都在青山縣里跑十個來回,還是那些人,還是那些屋舍,有什麼值得看的呢?

最后吳書生慢吞吞地看了半日地方,定下了城南的一民房。

房子是新翻修的,很干凈。附近人家多,有種人間煙火的生活,“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婦人多且不避外客,說明這地方治安也好。房主設的茶棚,沒事可以吃吃茶,看看外面的風

最重要的是對面就是李園在建的學塾,往南一段還有李園山。大爺支著的茶水攤在路邊,再往外一些就是一條水泥道,李園的長工短工們每到換班的時候就群結隊地從路上過。

宋老三幫著吳書生和隨從安頓好了,又給他們找了吃飯的地方,帶著他們將城里各個要的地方都大略走了個方向,一切定好已是黃昏。

吳書生的隨從給宋老三遞了二十五個子兒,還有一包蒸餅,讓他明天一早卯時正點來繼續當向導。

宋老三喜出外,千恩萬謝地回去了。

隨從看著他的背影消失在道路盡頭才返回,進屋前他還觀察了一下屋舍的主人,那對老年夫婦,都在自己屋子里倒騰,這方回到了他們租下的屋舍里頭,道:“老爺,外頭的人都各自回去了。”

Advertisement

另一個隨從給吳書生打水盥洗完了,收拾好自己和同伴的床鋪,然后就像一座鐵塔一樣在門口站著。

吳書生挑著一盞豆油燈,在那寫東西,聞言,擱下筆,道:“都不在啊?你們也忙完了?你們坐,咱們說說話。”

兩個隨從應聲在外間堂屋的窗邊坐下,作一致,顯見訓練有素,并非普通人家雇傭的那種空有兩把力氣的武夫。

吳書生道:“青山縣和別不一樣啊,你們覺得呢?”

一人答道:“城里和城附近沒有乞丐。”

一人補充道:“盜賊手花子很。”

“所以就連城郊附近,人們都可以過得很舒坦安心,不容易。一個地方能不能讓老百姓安心,看看他們的老弱婦孺敢不敢出門,再看看他們對陌生人的態度,就能猜出一二。我本以為江南的尋常城鎮,像淮左、江右那般就十分了不起了,沒想到這個青山縣真是名不虛傳。”

吳書生是從錢塘、姑蘇、金陵一路游歷來的,說到這里就忍不住回想了一下路上的見聞。青山縣雖不如金陵等地繁華,可是熱鬧啊,充滿了黎民的活力。

隨從又道:“茶棚涼亭特別多,賣早點的時間也早,幾乎和京城一樣。”

京城的員早起當值時間極早,尤其是夏季。早上如果不吃點東西墊墊肚子,說不定就要大半天。因此京城大多數員都有早起出門先買點食的習慣,這就導致京城的一些專門賣早點的攤販出攤很早。

其他地方的人一般只吃兩頓飯,一頓在上午,一頓在午后,有些富貴人家多吃一頓宵夜,不常見。需要額外吃一頓早點的人也有,但是不常見,并且多半會在自家開火,或者直接拿前一天夜里剩下的湊數。

Advertisement

但是青山縣的早點鋪子是天蒙蒙亮時就開始賣的,只比京城的晚一點——說不定差不多同時,只是他們到得晚,故而沒看見準確的時間。

另一人又補充說:“大多數人家都吃三頓飯。”

理由是賣炊餅的小販和酒樓的水牌都按三頓飯設的。

吳書生道:“百姓的生活雖然好了些,但是平白多加一頓飯,一年要多三分之一的開銷,他們未必就樂意。除非糧價極低,能讓他們樂得多吃一頓……又或者勞量很大,如果不吃,就會撐不住。”

隨從道:“應該是后者。青山人很忙,幾乎看不見閑人。”

這里的婦人都有一些別致的手工活要做,年男子更是看不見任何躲懶的幾個水泥窯以及不知道是做什麼的作坊,人滿為患。路上的行人也總是急急忙忙的,仿佛在奔命一般。

就是對面的學塾門口也滿了人,那些人在等待學塾招收學生或是醫學學徒義診,等待期間他們也沒閑著,補、編織都是常事,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還有人在對著學塾外的“拼音表”學認字。

人都是喜歡懶的,滿城里找不出幾個懶漢來,由此更顯得青山縣非同一般。

吳書生依照自己所知推論道:“民心可用,足見王縣令為政不差什麼。李先生可以給他們錢、糧,但是給不了這種神氣。”

隨從道:“還有一件事……這里的人識字的太多了。”

“的確,懂道理的人多,看告示、看報紙的也多。”吳書生顯然對李園的報刊并不陌生,路邊的人手里拿的報紙是什麼,吳書生一眼就認了出來。

“識字的多,知道禮義廉恥的也就多了,所以整個青山縣的人風貌與別不一樣。那個‘拼音法’著實厲害,可笑這事本是咱們家最先發現的,因為有些短視不曾理會來,倒讓張兄家搶了個先。著實可惜。”

Advertisement

另一人道:“路好走,這個水泥真是厲害,修路筑堤蓋房,無不可用,無出不好用。一到青山地界,走路都穩妥許多。”

“所以我才要親自來看看。抱殘守缺的人總覺得外面的說法夸張,我不信,果然我來對了。陛下已經為工部取中了水泥,可知其中必有厲害之,不知其所以然,又如何說得出反對或者贊?方才那向導說,李園出錢,要將青山縣城城中、城郊以及通往山的主干道全都翻修一遍,我給他算了一算,即使水泥都是他家自產的,所費依然不菲。他既有如此錢財,卻不買地置產,也不往金陵等繁華地搬家,既不濟濟于富貴,又不安耽于樂,他圖什麼?”

開始布京城線了ho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