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帶著倉庫回古代 第一百四十九章 干了許多好事的李老爺

《帶著倉庫回古代》 第一百四十九章 干了許多好事的李老爺

青山縣送來的人里地位最高的就是那位縣丞,也只是低級小吏而已,其他人更是屬于胥民之類,平日除當值外,往來不過是農、商之家。這次多仰仗王縣令要用他們,方與縣令等有了,也只是而已,幾曾能郡守這樣的禮遇?

眾人忙道“不敢”“折煞”等,夏郡守道:“義士不必謙讓,諸公效死,某傾家以報,本該如此。”

說罷,夏郡守便將燕州兩道如今的形與眾人簡單介紹過。現在燕州兩道有四個郡出現了天花,已經全部封鎖,許進不許出。現在他們所在的這個河下郡正是其中之一。眾人只要再往前一步,過了界碑,那麼在天花疫結束前就再也不能離開了。四個郡里,屬最北方的遂遠郡況最為嚴重,河下郡在東南方,是最輕微的。遂遠郡剛發天花時有些人私下離開了遂遠郡,將天花帶到了魯東等地,萬幸的是,可能因為路上耽擱太久,疫病沒有在魯東傳播開。

青山縣的一眾大夫義無反顧地踏了河下郡地界。眾人各自登車,葉大夫和縣丞邀請與郡守同車,路上便將青山縣的安排告知。

他們這些人里,一半是大夫,一半是跟隨的。大夫有積年的老大夫,也有劉五娘、劉半夏、黃九郎這樣的年輕學徒。人人都會接種牛痘,只是在其他醫科上各有所長所短,比如葉大夫專長是傷寒,而劉五娘于婦產頗有建樹。

這次他們的分工基本也就是如此,跟隨者維持安全、雇請當地健康的百姓看護病人,擅長科的葉大夫等治療患者。

夏郡守對牛痘法非常興趣,一路上反復問著細節。葉大夫知道李咎心里是想將此公之于眾——最好能啟發別人將其他“疫苗”也弄出來,故而知無不言,從《百家雜學》上的基礎理論,到李園授課的詳細容,到作要點,一一詳述與夏郡守。

Advertisement

夏郡守見他們都已經考慮到了,為了照顧本地子和小孩兒,甚至還讓兒科、婦科大夫也學了接種疫苗和照顧患者,對于種痘之法也沒有藏私的意思,心下不由好倍增,十分敬佩 ,道:“難為李先生想出這樣的辦法。若真的有效,該是我們大雍的醫神了。”

葉大夫道:“何至于此,咱們李老爺這兩年做的好事真是數都數不過來,好些人都惦記著想給老爺立長生牌位呢,只是老爺不讓立。”

“哦?能否仔細說說?聽起來除了這種痘法兒,還有別的事?”

“有糧食,有賑濟貧民,還有教百姓讀書認字……”

葉大夫與縣丞同夏郡守叨叨了一路,馬車行了半日,終于抵達了河下郡收治病患的地方。這地方可比青山縣看著窮苦多了,眾人顧不上休息,忙著按照李園的要求整理房間,通風、消殺,劃分片區等等。整好了房間就要按輕重癥將病人分別收治。而那些還沒染上天花的人,便要陸續接種疫苗了。

大雍對牛痘法并不了解,李園提出地免疫法尚未傳播出去,絕大多數人都對此毫無認知。

非常恐懼天花的窮人是樂意的,這時候別說接種牛痘了,只要告訴他們這個法子可以避免得天花,他們自殘大概他們都愿意。但是尚有余力買藥問醫的人家卻不是很愿。幸而夏郡守第一個出面響應,當了燕州兩道第一個接種牛痘的人,才有了其他人陸續跟上。

慢慢地過了些日子,當地人士發現那些接種牛痘的人真的再也不曾染上天花,逐漸接了“牛痘法”和免疫學說。

太醫署派出來的太醫也放下了偏見,一邊學習、記錄牛痘法以備將來推廣,一邊與青山縣的大夫仔細探討起免疫的機制來。李咎走出了一條正確的路,所謂萬事開頭難,都有人開頭了,他們這些當大夫的還不能繼續往前走走,那也太無能了些。

Advertisement

正確的護理方法和牛痘介,讓天花的勢頭被住了。

李咎在青山縣也能想到大夫們會遇到的事,不過鞭長莫及,現在他也幫不上忙,只能希在天花這樣的絕對天災面前,人們能放下偏見和私眾志城。

從王縣令帶回的朝廷邸報消息看來,他們做的應該是不錯的,即便有些小齟齬,到底把事給做下去了。

而老劉掌柜老家的瘧疾也得到了控制,李咎很無私地送出了冷萃青蒿的方子。老劉掌柜雖然很不忿老家的族人趁著他不在家,要把他媳婦關起來自生自滅,但是最后還是被他媳婦勸著寫了信將方子送回去了。

寧氏的說法很公平,治不好的人都是那樣理的,當時族人將一起關起來,并非是針對于;當時的況也是走投無路沒有別的辦法不得已而為之。能理解,卻也無法原諒。再者,方子是李咎改良的,李咎愿意,不到他們來說不愿意。最后,那地方畢竟是他們的家鄉,被瘧疾折磨的人們畢竟是他們的鄉親,他們夫妻倆是再也不會回去了,就算是還了鄉親們過去的照顧罷了。

老劉掌柜覺得媳婦說得很對,便托人帶了信回去。后來隔了很久他們收到了回信,但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此時的李咎正在抓利用秋收前的最后一段時間搞建設,一邊是要求工匠抓研究騾機圖紙怎麼加水車的能,一邊是要在青山縣再修上幾百里路,將附近的村莊和主縣城聯系起來,再往郡治的方向連接。

李咎既然想著離開此地后還能時常回來看看以免好容易鋪開的局面被人為打斷,他就必然要提高通訊的效率。

眼下沒有比修路架橋更好的辦法了。而且修路架橋,主要花的是人工,這個世界最廉價的就是人力,遠遠比其他一切資源都便宜。耗費人力的前提,注定了這事只能在農閑的時候做。

Advertisement

大松郡郡治在山,很幸運,和青山縣就是鄰縣,相去雖然比較遠,但是中間不涉及其他政治單元,如此想談修路的路徑就很方便。

王縣令對此很支持,他收到的消息顯示今年做完他就得走了,李咎今年修路還能算到他的政績里,明年可不一定,他當然得支持今年李咎能修多修多了。為此他對李咎提出的修路規劃一點意見都沒提,上午李咎給趙縣丞遞了地圖,當天下午王縣令就同意了,次日就了告示告知眾人此事。同時王縣令還給司馬郡守去了公文商議李咎準備修的道路路徑,想和郡治山的主干道連通起來等等。

青山縣人就更不會有反對了,且不說路修好對他們都是好事,就說這修路的人工,還不得從本地招短工?按李園的一貫要求,必然是好吃好喝地養著,每天認真干四個時辰就完事了。當時整個青山縣有閑的人家都沸騰了,掌的,只等李園展板出招工的消息。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