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那天,幺娘頭一個被李咎安排來正堂外的空地上領過年的禮。
一年過去,幺娘的個子終于躥高了一些些,臉頰眼可見地圓潤了起來。烏黑健壯的頭發終于長到了肩膀以下,此刻正被主人綁兩個麻花辮子分別盤在兩側,上門戴著兩朵絨花,系著兩大紅發帶。
李咎很滿意,他的到來對這個世界的人是有意義的。幺娘還有更多曾經食不果腹、畏如鼠、骨瘦如柴的人,終于都像是個正常的人了。
“一年了,天天看見都沒覺得,今天才發現小丫頭是個大姑娘了。再過兩年就該當年人給節禮嘍。不過今年還是小孩子呀。”
李咎準備的節禮沒有做包裝,就直白地堆在桌上。按照王得春、吳管家等算的每個人今年的勞作結果,每個人最后拿的東西都按這個結果有所變化。當然因為李咎格外喜歡其中幾個,那麼給的東西又會額外加一些私人饋贈。
“老爺。”幺娘平素是大大咧咧的,一時間也忸怩起來,著角在原地踮了踮腳尖,“老爺的救命之恩,幺娘一輩子記得,一輩子報答您。”
李咎笑瞇瞇地,就不接這話,直接給塞起年貨來,吳管家就對著冊子點貨,由啞一一揀選出來遞給李咎:“零花錢一包,各干果一包,各果脯一包,脯一包,一只魚一條,蛋二十個,熏腸一提,臘一塊,新鮮瓜果一筐,這是吃的;紅襖子一件,黑一條,紅羊巾子一條,氈靴子一雙,細麻夾棉子三雙,這是穿的;還有大棉被一件,搪瓷臉盆三個,布一匹,這是用的。老爺知道你拿不這麼多東西,這不,弄了兩個小推車,你且推了去,用完還回來就是了。”
幺娘沒想到能拿著這麼多東西,先驚后喜,再三拜謝了李咎,這才推著滿滿一車去了。
幺娘之后就是三九。和幺娘一樣,一年的時間過去,三九出落得更加人。本就生得極白,了那些風霜砥礪,又多了自己做主的底氣,天生麗質又被李咎淘換的那些雪花膏珍珠霜潤養過,又會穿又會梳頭,因年節下得了空,每日里三九都將自己和小蓮收拾得齊齊整整,更顯艷四。
三九帶著小蓮與李咎等人道了萬福,又拜了年,從李咎手里接下滿滿一車東西。小蓮的東西和幺娘差不離,了、魚、熏腸臘襖子靴子,卻多了好些喜歡的玩偶公仔以及筆墨書本等。三九則多著三包五谷雜糧、一桶油、一包鹽,卻是給們母自己開小灶用的。
三九和小蓮去了,王得春便忍不住說:“得虧趙家小娘子被老爺看中留了下來,如今也是當家做主的人了,否則還不知要被這張臉拖累怎樣。”
早在房那會兒,王得春將趙三九母倆放在頭一波里介紹給李咎帶回李園,就存了些心思,只是當時的李咎看不出來王得春的安排。這時候的李咎被黃致夫妻叨叨了幾次妻妾妻妾的,竟聽出來王得春的話外之音,卻笑道:“如好好,人之常,只是小人見起意,常人見自省,我雖不敏,自認也是個常人。倒是得春還未有妻室,若是喜歡,大可去追求——《詩》云‘窈窕淑,君子好逑’嘛!”
王得春道:“這我可不敢,將來必從外頭聘的。老爺家以前人口怕是簡單,不知道這里頭的道理。咱們這樣的人家,最怕的就是自家里外的心腹勾結起來。老爺今天不防著,明天也要防的。大可不必為了一個子使你我離心。況且……哈哈,如此人便宜了我,我心里高興,卻未必守得住。”
話雖如此,究竟王得春還是有點憾。王得春以前在牙行,也給大戶人家采買人口,什麼樣的子不曾見過?那些如花似玉的媳婦子,沒一個比得上三九。卻不知三九到底是哪里人士,如何就淪落到被房撿回去了?如果就是青山人,既有這般,又豈能毫無聲名?
李咎直搖頭,道:“好嘍,們仨是我當妹妹、閨看待的,和別個不一樣。你們都是大老爺們,我覺得你們大可讓們個先,故而先給的們。這里送完了,接下來就先給您三位也發好節禮,再發初三、十八、孟田旺他們幾個。”
王得春算完了各人應拿的分量,正期待著呢,原以為李咎要發完其他人才到自己,不想卻在這里等著,趕忙著手,眼看著啞,等著接節禮。
李咎給他們三人的都是差不多的分量,、米、油、鹽、服等各有份,此外吳管家多領著吳老娘的那份節禮和一塊懷表,王得春多著幾塊香皂、提神醒腦的油和一塊懷表,啞沒什麼好,只追求生活好一些,他一天到晚跟著李咎也不需要看時間,李咎便做主給他換了一套放在家里的坐臥用品,讓他好好個痛快。
吳管家笨,王得春機靈,抱著自己那堆東西,先給李咎夸出花來,然后又小心翼翼地問:“明年賬上可還有錢沒有?房那邊還給老爺留著人呢!明年保不齊還要多出幾十個人來。”
李咎無所謂這些小錢:“明年自有新進項,不用在意這個。不提明年要開榨油作坊等事,也不提蜂窩煤的薄利,只等那幾個‘學校’搭建出來,‘學生’們在里面也不能只念書不做事。那些學醫的自然要去給人看病,那些學農的自然也要自行耕種。若加上進項仍是不夠,大不了還有家產嘛。咱們家頗給我留了些布匹和金銀珠寶,足夠嚼用——我說了給你們養老,至也會把這部分先留下的。這樣,開春之后,你們自己去挑墳地,我買了來地契直接給你們,好吧?”
王得春嘿嘿直笑,爽快應著來。李咎又催他繼續看單子給外面等著發節禮的人點貨,他三人忙將手里的節禮各自堆好,按著順序繼續給挑揀起來。
幺娘和三九早就還了推車回來,那兩車節禮看得眾人眼熱極了,都按捺不住,手頭沒得活兒的人索就跑來門口圍觀,不多時,那正堂前面的走廊兩側就黑地滿了人。
李園常有些稀奇的東西,每每被人圍觀著也了習慣。更有短工們住得離正堂近,聽見靜也紛紛出來看熱鬧。那王得春、吳管家等更愿意炫耀一二,于是也不驅散圍觀的眾人,反而提高著聲音報著名字,好讓在場的都聽聽,好好理解理解什麼是跟著李咎有吃:
“鄧初三郎,臘一塊合二斤,粳稻五斤,面三斤、黍子三斤、小米三斤、高粱三斤,蛋二十個,細布一匹,布一匹,白疊棉三斤,果子十個……”
文化課抓抓,好揚名立萬了。農業要有,文名也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