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軍事歷史 大明英華 200章 戲臺(上)

《大明英華》 200章 戲臺(上)

錢氏,與鄭海珠一樣,對于研發多錠紡紗機的積極很高。闌

韓家的生意,本就是紡、織一的。

能夠在相同時間里紡出更多的細紗線,意味著布匹的價格就算降下一二,貨主的利潤也不會比過去,貨的競爭力則強上許多。

鄭海珠于是與錢氏直言:“二家有棉田,我在崇明的莊子也種棉花,咱兩家又都養了許多能紡紗的婦人,快些將這多錠紡機做出來,我們占個先機,掙上頭幾桶銀子。不過,此事就像打仗時新出的武備一樣,很快便會被四面八方地效彷了去。”

正在琢磨機聯線繩的阿山,討好地附和道:“夫人說得是。另一則,不曉得真的轉起來,倘使出紗果然又快又好,織工那邊是不是反倒接不過來。若那樣的話,還須改織機哩。”

鄭海珠斜瞥了阿山一眼。

此話不錯,紡紗與織布的頻率,當然要保持協調的配合。珍妮紡紗機的誕生,就是被飛梭織布機刺激的。

鄭海珠的是,這個木工阿山,無論前幾日被差遣著打制小型炮車,還是今日來看紡紗機,都表現出一種若若現的思維上的敏捷。闌

那些被選做第一批營兵的遼民們,也不笨,但更多的是對將號令的理解力到位,以及肢反應的迅速。

鄭海珠在心里對阿山做了個記號,然后向韓希孟道:“小姐,阿珠與你分分工,今日將唐老夫人這臺紗機各畫一側,圖紙給阿山與幾位紗工帶回我莊子里,細細參研,打制新機,如何?”

錢氏一聽,曉得鄭海珠怕莊子簡陋,怠慢了自己和希孟,還是讓們住在縣城,卻又不好讓阿山這樣的年男子留下來。

Advertisement

“阿珠,”錢氏坦誠道,“這節令,不冷不熱,鄉間倒比崇明縣城更舒服些。我與希孟,一起住過去吧。”

“呃……二,那邊還未來得及造磚房,都是泥墻湖起的屋子。”

錢氏笑道:“泥墻又如何?我時在嘉定娘家,也住在棉田邊。你們可曉得?二老爺年輕時去北邊向百泉居士求學問道,還住過山呢。”

百泉居士,就是李贄,明代著名學者,泰州學派宗師級的人。李贄的思想明“心學”的影響,又被他另類不馴的格發展得更顯犀利,諸如抨擊抑商思想,提倡婦人亦可聽男師授課等。闌

鄭海珠當年投韓家后,漸漸得知二老爺韓仲文曾是李贄的擁躉,才明白,韓仲文為何能坦然地以文士之經商,更慨,正是叔嬸的開明,韓希孟才比尋常閨閣小姐許多束縛。

此際,錢氏率先發話,正合韓希孟心意。

崇明氣象開闊,臨海的獨特風,比松江城小橋流水的景致更新奇,韓希孟還想帶著子再領略一陣,同時畫些花本,回去繡出來。

鄭海珠見們說得毫無造作之態,遂也不再贅語,吩咐花二與阿山先把幾臺紡機與織機都拉回鄉間,再來接們。

……

臨近傍晚,阡陌縱橫錯、屋舍星羅棋布的鄭家莊中,炊煙鳥鳥。

白晝里熱火朝天的造屋、軍訓和曬鹽活,都隨著日頭的偏西,畫上句號。闌

鄭海珠在唐婆的輔助下,安頓好錢氏與希孟等人,空去找吳邦德。

吳邦德正坐在院中一個土坑邊,啃著面餅,邊擺著一鑊熱氣騰騰的金花鹽齏燉番薯條。

“從王泰家蹭來的,里頭是咸菜,他媳婦忘了給條放鹽,也不礙事。”

Advertisement

吳邦德沖著條努努,笑言道,又起進屋,拿出一副干凈碗快,再舀出缸中清水涮了涮,盛上咸菜條,遞給鄭海珠。

“你也吃點。”

鄭海珠接過一嘗,真心味。

這些遼民,絕逢生之后,展示出適應環境的積極心態,很快從鄰村換了些金花菜、草頭、雪里蕻等江南咸菜,又學著將南直隸已經隨可見的番薯做條。闌

鄭海珠吃了個半飽,才指著坑邊一株苕帚般散開的苗木,問吳邦德:“松江渡船送來的?”

那是一棵梅樹。

吳邦德點頭道:“試試看,但愿崇明的地頭上能種活。”

鄭海珠回憶后世的上海南匯與崇明島,都不乏梅林,遂溫言道:“怎會種不活?聽說梅和桃李一樣,最喜歡這種疏松的沙土。”

吳邦德噙微笑,目落在梅樹上,泛出鮮明的來。

“阿梅當年,隨阿爹來過一次南直隸,就說遼東太冷,想把家安在鎮江。如今我瞧來,崇明更好。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等我老了,就守住這棵梅樹,看看遠的海,天上的云,是不是特別像條看家的老狗?”

鄭海珠一邊聽,一邊靜靜著梅樹旁的陶罐。闌

那是阿梅所剩無幾的骨。吳邦德這些年,去哪里都帶著個小布包,裝的就是心之人留于世上的這點痕跡。

眼下,布包終于換了陶罐,將會和梅樹的系一道,被埋沙土深

吳邦德又趁著天還亮堂時,挖了一會兒土,才再次坐下歇息。

鄭海珠問道:“那個谷山的漢子,好像沒有同村人一道逃出來?”

“原有不,在關外渡河時遇到韃子的哨探,被殺了不,一段河都染紅了。”

Advertisement

“這是阿山說的?”

“是王泰他們在關里的山頭上看到的。谷山和幾個青壯逃過一劫,進關后,那幾個給車馬店雇了,谷山太瘦,沒人要。那幾日我在關西招募,看他會木工,就招來了。”闌

“哦……”鄭海珠面帶沉

吳邦德探尋道:“怎麼了?”

“嗯,我只是在想,這兩月看他,腦子蠻靈,怎地沒想著早點帶著自家人往西逃。”

吳邦德手腕的作忽然滯頓住,須臾嘆氣:“天底下不蠢的男子多得是,又有幾個能在世里護好心之人。南來的船上,這個阿山總是抹眼淚,說自己對不起老娘和媳婦。”

鄭海珠沒再多問。

此際暮已起,又不是行軍打仗或者商議急事,不好再駐留于吳邦德的院中。

況且,鄭海珠還想著,今夜與韓希孟談談,再有十天半個月,即使多錠紡紗機沒有周全地做出來,也應帶著兒子回松江了,不能將顧壽潛晾那麼久。闌

這些時日,鄭海珠得知董家尹氏討捐原委后,勸了韓希孟好幾回,你們本是琴瑟和鳴、繡畫相宜的兩口子,何必為那些你們都看不上的外人起爭執呢?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