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放了本王,不然本王誅你九族!”
朱拓瞪著眼,看著牢頭,冷聲說道:“本王奉勸你識相點,你要知道,你得罪不了父皇,可你更得罪不了本王,本王的手段比父皇殘忍多了,快點,本王脾氣不好,數三個數,一,二……”
牢頭十分為難,說道:“殿下,別難為小人了。”
朱拓點點頭,說道:“好,本王不難為你,來,把腦袋過來,本王打暈了你,就算本王是越獄,與你沒什麼關系,這樣總行了吧?”
牢頭想了想,便點了點頭,過去了腦袋,說道:“殿下,您下手狠一點,最好能看出來被打的痕跡。”
“放心,本王知道分寸。”
朱拓變掌為拳,朝牢頭的后腦勺狠狠一砸,頓時牢頭癱無力的倒在了地上。
朱拓從他上翻出來鑰匙,練地打開牢門,然后出了詔獄,辨明了方位,便朝皇宮的方向走去。
一路到了皇宮,朱拓大搖大擺的走到文華殿,瞧見文華殿外都有巡邏的錦衛,其中侍太監就守在文華殿門口,不許閑雜人等進出。
“肅王殿下?”
瞧見肅王朱拓,太監侍十分驚奇,詢問道:“您不是被關在詔獄嗎?怎麼出來了?”
“哦,本王越獄了。”朱拓隨意解釋了一句,接著說道:“本王找父皇有事商量,麻煩讓條路。”
太監侍面難,搖搖頭說道:“肅王殿下,剛才皇太孫來了一趟,惹惱了陛下。現在陛下的心很不好,您還是回去吧,免得被責罰。”
“哦,放心好了,本王這次來,就是為了逗父皇開心的。”
太監侍面無表,依舊搖搖頭。
朱拓大怒,罵道:“現在全京城什麼況,你不是不知道,照這樣下去,滿京城的員都要被殺了,父皇是怎麼想的,難道真的是年紀大了昏庸了?”
看著暴跳如雷的朱拓,太監侍輕嘆口氣,說道:“肅王殿下,要是前幾日您勸勸陛下,或許還有效果。現在事已然發生了,陛下勢必要一意孤行了,誰勸都沒用。”
“本王不管那麼多,快點讓開!”
近侍太監搖搖頭,說道:“殿下,咱家不愿對您出手,您還是回去吧。”
朱拓一個鐵山靠撞了過去,直接將近侍太監砸的悶哼一聲,倒退了數步。
幾個錦衛簇擁了上來,朱拓猛地揮拳,正中一個人的鼻子,那人疼痛之下,捂著鼻子跪了下來。
朱拓又抓住另一名錦衛腰中的劍柄,一把將他踢飛,同時揮舞著手中的劍柄,掃出一條路。
而錦衛反應也不慢,想要從四面八方包住朱拓。
好在朱拓極為靈活,跑的速度極快,那一群錦衛竟然抓不住他,愣是被他跑到了文華殿門口。
朱拓用力一撞,撞開了漆紅大門,向前走了幾步,看著正批閱奏章的朱元璋,恭敬行禮道:“拜見父皇。”
“嗯。”朱元璋看著進門的朱拓,冷哼一聲,說道:“朱拓,你還真是好本事啊,為堂堂皇子,還能沖破錦衛闖進來,把這文華殿當什麼了?”
“哈哈,父皇,兒臣想念父皇,所以就等不及來看看父皇。”
“呵呵,你來找朕,也是為那些員求的?”朱元璋放下手中奏章,詢問道。
朱拓不屑的笑了一聲,說道:“兒臣為什麼要給他們求啊?在兒臣看來,這些臣子們都該死!”
朱元璋愣了一下,狐疑的看著他,說道:“朕本以為,你會和允炆一樣心慈手,求朕放他們一條生路。沒想到,你倒是有幾分膽。”
朱拓傲然的抬起頭,大聲道:“兒臣又不傻,早就將這件事看的清清楚楚,父皇鐘意兒臣,想讓兒臣當儲君,為兒臣掃平前進路上的障礙。”
“兒臣心中激還來不及呢,又怎麼會為他們求呢?”
“你能明白就好。”
朱元璋點點頭,又輕嘆了一口氣,說道:“朱拓啊,這是朕為你做的最后一件事,希你不會辜負朕的一片苦心,這大明的未來,就全都落在你上了。”
朱拓搖著頭,嚴肅的說道:“父皇,兒臣覺得,把大明給兒臣非常不妥。您想啊,不過是一些朝中大臣反對,兒臣都理不好,還要讓您幫兒臣搞定。以后等兒臣當了儲君,又怎麼能理好國家大事呢?”
“溫室中的花朵,又怎麼能長呢?”
“兒臣認為,這件案子不妨給兒臣來做。一來呢,兒臣最起碼能查明事真相,不會放過一個壞人,二來呢,也能在朝堂中積累一些聲。父皇,您覺得呢?”
朱元璋若有所思,旋即瞇著眼說道:“原來你還是想方設法,為他們謀得一條生路啊。”
“兒臣并非是為他們求,主要是……”
“行了,朕不傻,你一撅屁,朕就知道你想說什麼話。”朱元璋擺擺手,皺眉問道:“朕實在是想不通,你為何要為他們求?”
朱拓索承認了下來:“沒錯,兒臣就是為他們求。父皇,您覺得,您就這樣將兒臣扶上皇位,兒臣的位子坐的穩嗎?兒臣是靠自己的能力嗎?”
“史書上會怎麼記載咱父子倆?說您老年昏庸,說兒臣得位不正?兒臣覺得,倒不如將這件事給我來調查,調查個水落石出。”
“牽連這麼多員,有什麼意義呢?您就算殺了他們,反對的聲音照樣存在。”
朱元璋認真思考了一會兒,然后看向朱拓,說道:“好,這可是你說的,朕給你五天時間,調查清楚這件事,否則就別怪朕誅他們九族了。”
朱元璋大手一揮,就讓朱拓離開了這里。
朱拓隨后去了應天府衙,姚廣孝已經暫時借用了這里,他不斷的發號施令,命令著錦衛去抄家,剝繭的調查事的真相。
各個員站在一旁,瑟瑟發抖。
姚廣孝對他們沒有一點好臉,不斷的問一些事,他們只要答不上來,就有錦衛上前,毫不留的將他們關進詔獄。
“姚大人真是好大的威啊!”
山前燈火欲黃昏,山頭來去雲。鷓鴣聲裡數家村,瀟湘逢故人。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 ----辛棄疾 天下第一大幫江左盟的宗主梅長蘇化名蘇哲來到帝都金陵,同時也帶來了一場場風波與一團團迷霧。 具有雙重身份的貴公子,爭嫡中的太子與親王,手握禁軍的國中第一高手,統率南境鐵騎的美麗郡主……周旋在這些權高位重身份不凡的人之間,爲什麼反而是行事低調的蘇哲成爲了所有事件的核心? 掀起狂風巨濤的那隻幕後之手,會不會就是前一波惡浪席捲之後留下的泡沫? 他的身份,究竟是雪夜薄甲逐敵千里的少年將軍,還是病體支離年壽難永的陰沉謀士? 他重回舊地再遇舊友,他翻雲覆雨機關算盡,到底是想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的? 這是一個既有晦暗陰謀,也有兄弟情義的故事,在這個故事沒有走到最終結局之前,也許你,也可以左右它的走向……期待你的觀看,更期待你的意見哦~~
五代十國後期,趙匡胤還隻是中級校尉,這時一名禁軍小隊長就已經知道他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了。大家都還有機會,況且小隊長對趙家將來的乾法也不是很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