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國。
休斯敦地面指揮中心。
聽到來自火星的聲音的那一刻,整個休斯頓指揮中心都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天佑米利堅!”
看著面前一名名站起用力鼓掌的科研人員,克里斯教授眼中泛起了一淚花,喃喃自語道。
一旁的莫爾頓局長臉上也浮現出一抹輕松的微笑。
他的局長位置,保住了!
克里斯教授緩緩出右手,在空中虛按示意了一下。
休斯頓指揮中心嘈雜的鼓掌和議論聲漸漸停歇,每一位科研人員面微微漲紅,向克里斯的眼神中閃爍著興的芒。
等到休斯頓指揮中心徹底安靜,克里斯教授微微咽了口唾沫,手拿起麥克風,打開無線電開關后輕聲說道:“休斯頓收到!恭喜你們!你們是米利堅的功臣!”
“現在,我宣布,開始出艙作業!”
或許是因為太過激的原因,克里斯教授的聲音帶著幾分沙啞。
可即便如此,安德魯和克里斯教授那間隔將近十分鐘的對話也在那一瞬間傳遍了整個米國!
……
《米國永不言敗!探路者計劃功實施,現已功降落烏托邦平原!》
《來自火星的問候!米國再一次創造了歷史!》
《米國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米國,終將再度崛起!》
在探路者系列功登陸火星的那一刻,所有的報社紛紛加急印出了當天的報紙!
鋪天蓋地的新聞將每一個米國人瞬間淹沒!
正如艾伯特總統當天說的話一樣:“我不允許任何一個米國人不知道這個新聞!”
在新聞報道出的那一刻,無數米國市民自發涌上街頭,開始大肆慶祝這一歷史的時刻!
推特服務更是因為這件事一度宕機!
“哈哈哈哈!我就知道!有時候不一把nasa,他們都不知道自己有多本事!”
“上帝與米利堅同在!”
“夏國現在還在登月吧?哈哈哈哈,等到他們的月宮計劃實施,我們米國的自由國旗早已滿火星的每一寸土地了!”
“飛龍騎臉怎麼輸?!!告訴我,怎麼輸!!”
“我宣布,這太空競賽米國獲得勝利!”
“我宣布你的宣布有效!”
“……”
……
與此同時,火星,烏托邦平原。
探路者一號登陸艙的艙門緩緩開啟,三名宇航員穿臃腫的宇航服,順著舷梯走下了登陸艙。
赤紅的火星地表上,第一次出現了人類的腳印。
“走吧,我們要加快速度了。”安德魯抬頭看了看天,又低頭看了眼腕表上的時間,沉聲說道:“還有幾個小時就要天黑了。”
作為太系中和地球相似度最高的行星,火星上一天的時長和地球相差無幾,多了大約40分鐘。
“今天應該來不及了吧?”
布魯諾大致估算了一下時間,在隊無線電頻道中輕聲說道:“火星艙展開和搭建工作,起碼要花十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安德魯眉頭微微皺起,扭頭看向一旁的喬伊:“喬伊,登陸艙的資還能撐多久?”
喬伊思考了幾秒鐘,迅速回應道:“如果算上我們出艙作業的消耗,氧氣大概還有兩天的余量。”
“也就是說……”安德魯臉微微一變,“如果要確保安全,我們必須在明天夜前完火星艙的搭建工作?”
“恐怕是這樣。”
聽到喬伊的回答,安德魯心里沉甸甸的。
看起來時間很充裕,但因為宇航服的限制,他們每工作三個小時就需要補充一次氧氣,再算上路上消耗的時間……
“這樣吧。”
短暫的思考過后,安德魯迅速下達命令:“布魯諾,到時候我和你先安裝一號和二號火星艙,喬伊,你負責安裝空氣循環模組和供電模組!”
米國火星艙由五個圓臺形狀的艙構。
其中,一號艙最為關鍵,其中擁有大量的科研設備,甚至主控計算機也在一號艙之中。
二號艙為宇航員居住艙,三號艙為倉庫,四號艙則是火星種植單元,五號艙則是氣閘艙。
屆時,幾名宇航員將在火星上嘗試種植一些農作,借此來驗證未來民火星的可能。
為了方便安裝,火星艙有自主展開功能。
宇航員需要做的,就是在火星艙展開功后,安裝各種功能模組和儀。
……
與此同時,夏國第一實驗室。
短短兩個月時間,實驗室旁就搭建起了一大片廠房。
和普通的廠房不同,這些廠房部沒有一名工人,有的只是一排排靈活的機械手和各種各樣的機械加工設備。
呂永昌站在一間廠房門口,看著廠房部的場景,眼中閃過一驚嘆。
一臺臺機械手靈活地抓起履帶上的工件,縱著機床飛快地加工各種各樣的零部件。
“雖說這場面已經看了很多次了,但我還是有種不現實的覺……”
一旁傳來了方旭的嘆聲:“我從來沒想到,有朝一日,所有的生產任務可以給電腦來做。”
“這一幕如果傳出去……估計有不工人要下崗吧?”
呂永昌輕笑一聲,緩緩搖了搖頭:“還不至于這麼夸張。”
“同時縱如此多的加工設備,也基本抵達零的極限了。”
“想要將其擴展到全國……起碼也得要上億量子比特的計算機才行。”
方旭沉默了一會兒,再次開口說道:“按照現在的進度,第一批月球自采礦設備應該快制造完畢了吧?”
呂永昌扭頭看向廠房門口的攝像頭:“零?”
下一秒,一個和真人聲音沒有多差別的電子合音響起:“教授,預計還需要20小時36分鐘。”
聽到預計時間的那一刻,呂永昌眼前猛地一亮!
“旭哥,讓白亦軒他們做好準備,后天,正式啟月球采礦計劃!”
還沒等方旭回話,零再次開口道:“教授,有一個新聞我覺得您應該會有興趣。”
“什麼?”
呂永昌眼中閃過一疑。
“據nasa最新的消息,米國探路者號已經功降落在了烏托邦平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