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寒門狀元 第二五七七章 賬目

《寒門狀元》 第二五七七章 賬目

沈家不缺錢,先不說沈溪控制的商會賺取的鉅額利潤,僅僅正德皇帝多次賞賜累積起來總價值便超過十萬兩銀子。

兵軍餉也不需要沈溪來心,朝廷一直都是足額支付,南京小朝廷更不敢“漂沒”沈溪的錢,一文不地送到新城,然後由沈溪主持下發到每一個將士的賬戶上,將士拿著憑證可以到新城錢莊支取。

但新城建設卻需要資金持續不斷投,到現在已爲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支應困難。

沈溪不得不考慮如何增加進項,這涉及未來半年甚至幾年時間新城建設項目是否會順利竣工,也涉及大明科技是否能有質的飛躍。

不過對於眼前用度張的況,沈溪早有準備。

新城開銷用度,很大程度依賴於新產品銷售所取得的利潤。

之前因寧王叛,新城生產的商品流通起來非常困難,現在江西那邊危機解除,大江恢復通暢,沈溪也趁機擴大銷售力度,爭取儘快恢復市場。

同時他還把新城製造的產品積極銷售到全國,如此便可以在朝廷不調撥庫銀的況下,使新城實現自給自足。

不過從道理上來講,沈溪還是要跟朝廷上奏,表明一下新城目前用度張,奏疏很快便發往京城。

沈溪這份上奏,更像是跟謝遷攤牌。

奏疏大約用了五天時間傳到京城,通政司送呈閣,謝遷在他位於長安街的小院打開沈溪的奏疏,手哆嗦著把奏疏看完,臉上神波瀾不驚。

此時謝遷對面坐著的是他信任有加的戶部尚書楊一清,這次楊一清聽說沈溪有涉及新城用度的上奏到京城,特來求見。

“南方的戰事,終於結束了。”

Advertisement

謝遷放下沈溪的奏疏後,慨地說了一句。

楊一清道:“在下實在不明沈國公之意……不知要從京師調撥多銀兩過去才合適?”

謝遷打量楊一清道:“他要多就給多?這種事,最後還是要等陛下定奪,做臣子的不要想太多。”

這話更像是在搪塞。

楊一清大概明白謝遷的意思,低下頭沒有言語。

謝遷幽幽嘆道:“說起來之厚去南邊已近一年……這段時間南方經歷連番風暴侵襲,好在北邊波瀾不驚,可老有人喜歡自作主張……”

楊一清聽了謝遷的話,先是一怔,隨即明白謝遷說的是誰。

並不是沈溪,而是之前繞過閣,對朱厚照直接上奏的三邊總督王瓊。

楊一清知道謝遷虛報西北軍迫朱厚照返回京城,結果卻被王瓊的上奏揭破,現在朱厚照回京路上吃喝玩樂,一點兒也沒著急趕路的意思,如此一來恐怕短時間很難返回。

謝遷的不滿基本源自於此。

心裡門清,但楊一清卻故意裝糊塗,道:“照理說東南沿海戰已平,連寧王也已作古,此時更應休養生息……卻不知爲何沈國公非要滯留江南,還有意跟佛郎機人開戰?”

謝遷道:“還不是他有別的打算……其實早些時候,老夫給他寫信,讓他回京,履行吏部和兵部尚書的職責,打理朝政,結果卻惹來這份沒來由的上奏……”

說話間,謝遷把沈溪的上奏放到桌子上,沒顯得有多氣憤,神有些讓人琢磨不定。

隨即謝遷轉變口風,道:“不過……要確保大明海疆平靖,的確應該有所付出,之前截留的財貨,若實在不行的話就送過去,如此接下來一段時間他的日子也好過些。”

Advertisement

楊一清又是一怔,沒聽明白謝遷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

本來謝遷對沈溪有諸多不滿,推諉之意明顯,誰想轉眼間便同意奏請。

楊一清心道:“謝閣老這是作何?之前不是說此等事都要等聖上批覆?爲何他卻好像是要自作主張,把之前所拖欠款項都給補上,難道他支持沈之厚留在江南?”

不過仔細一琢磨,楊一清便明白過來:“謝閣老名義上催促之厚回京,但其實卻不得之厚留在江南,畢竟之厚在朝中影響實在太大,他不回朝堂便不會有大的紛爭,所有朝事謝閣老都可一言而決。”

想到這裡,楊一清道:“謝閣老,那該補多過去才合適?”

謝遷漫不經心地道:“以前拖欠多,就給他送多,陛下不是待過麼?這件事陛下早有決斷,因此不需要再作請示,他現在這份奏疏……便當沒看到吧。”

說完,謝遷拿起沈溪的上奏,當著楊一清的面,直接丟到炭火旺盛的火盆裡。

楊一清這一驚不老小。

有人居然敢把朝中大員給皇帝的上奏直接燒燬,還是堂堂首輔大臣這麼做,而上奏者更是朝中影響力巨大的沈溪,這不是公然挑戰皇帝的權威是什麼?

楊一清面對此等況卻不敢多言語,對他來說眼前所見實在太過震撼,一時間竟然說不出話來。

謝遷道:“他所求老夫滿足他,不想他惹事生非,他應該理解纔對……希他不會胡說話。”

楊一清暗自苦:“謝閣老當著我的面燒沈之厚的奏疏算幾個意思?拖我下水!?還是說謝閣老覺得如此做無所謂,就算陛下知道也不會加以怪責?這怎麼可能!這是沈之厚上呈給陛下的奏疏,他一介閣臣有何資格如此做?”

Advertisement

楊一清試探地問道:“這奏疏,只是謄本?”

“原本。”

謝遷瞄了楊一清一眼,“且是孤本,老夫沒讓通政司那邊留檔,這種事最好不要讓陛下知曉。”

楊一清心裡直打鼓,不過他現在大概明白,自己上了謝遷的賊船,他可沒膽量站出來“揭發”,主要是他不清楚這件事背後到底有多關聯的人和事。

“老夫知道你在想什麼,不過是非常時期罷了,之厚在江南一年時間,從無到有建設起一座城池,平息倭寇,佛郎機人遠遁,實在居功至偉……老夫不是不知他的功勞,但有些事必須要按照朝廷的規矩來,不能由著他的子行事。”

楊一清又在想:“這是指桑罵槐?還是有意提點我?”

謝遷站起來:“既然之厚現在有需要,錢糧方面儘量滿足他,從京師府庫調撥不合適,就從江南支應。儘量保持低調,避免引起什麼波瀾,就算去年因戰未曾給他填上窟窿,現在填上不就行了?”

楊一清想不明白謝遷的用意,但還是起行禮:“在下明白。”

……

……

楊一清說明白,但回去之後仍舊百思不得其解。

謝遷的舉在楊一清看來太過“瘋狂”,他覺得此時的謝遷已不合適再當首輔大臣。

楊一清回到戶部衙門後,屁還沒坐熱,門外有人來報,說是工部尚書李鐩前來求見。

“多半也是因之厚之事。”楊一清心中有些擔憂,“來得可真不是時候,但有些事跟他商議一下也無妨。”

楊一清出來見過李鐩,略微寒暄後二人來到相對的戶部後院花廳,對桌而坐。

李鐩簡單問詢了一下戶部況,便把自己的來意說明:“剛得到消息,說陛下有意在運河沿線幾座城市修建行在,需要自京城調撥帑幣和工匠,應寧你可知曉?”

Advertisement

楊一清搖頭:“這是工部之事,在下怎知?”

李鐩嘆道:“說起來可真稀奇,這次是陛下直接派人回來傳他的口諭,繞過閣,直接跟工部提要求,但其實調撥錢糧以及建設資,還得戶部支持……可戶部竟然沒得到通知,真是稀奇。”

楊一清道:“運河沿線修建行宮,沒什麼實際意義啊……陛下此番回京,不知將來是否有巡幸江南的機會……你爲何不直接跟陛下上奏,提出這個疑問,或者去跟謝閣老商議?”

楊一清的問題,李鐩很難面對。

李鐩苦著臉道:“謝閣老的脾氣,應寧你並非不知,若與之商議,立即便會把這件事鬧得朝野皆聞,無論最後是否要修行宮,都會鬧得不可收場,實在沒那必要。若單獨上奏……如今工部哪裡有那權限,有些事照樣要過謝閣老之手……其實在下領諭旨後腦子有些懵,所以前來跟應寧求證一番,若是戶部沒得到消息,事應該可以緩緩吧?”

李鐩說話時眼著楊一清,希對方出謀劃策。

但此時楊一清正爲謝遷燒燬沈溪上奏之事而煩惱,無心去想有關皇帝建行宮的事。

楊一清道:“不知是陛下堅持要建,還是陛下邊人有這種想法?”

李鐩想了下,隨即搖頭道:“不知。不過皇上派來的人,乃司禮監隨堂太監,行事神神,按照來人話中之意,聖旨隨後就會到。”

楊一清微微點頭:“那就先等聖旨吧,調撥錢糧資本就非工部職司,你有理由拖延,若實在不行的話就去求助謝閣老。”

“之厚沒回京,朝事還是應以謝閣老馬首是瞻,遇到爲難的事,不必考慮影響如何,只管跟謝閣老說明白。若你知不報,便等於開罪謝閣老了。”

李鐩苦笑道:“難道非要走這一步?若是能直接勸諫陛下放棄大興土木的念頭,不是不用大費周章了麼?”

楊一清見李鐩爲難的樣子,心中不由想:“不知從何時起,謝閣老已如此不得人心,或許朝事真應該由之厚來擔當,至之厚做事不至於每次都跟陛下鬧得僵持不下。一些事上,謝閣老的確有欠妥當。”

……

……

朱厚照離開揚州沒幾天,又在淮安府城山縣城安營紮寨。

此時黃河南徙經泗水在淮以下奪淮河下游河道海,山縣城位於黃河以南地界,扼黃河和運河水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城裡除了建有府衙和縣衙外,漕運總督和南河總督也駐節於此,附近又有煙波浩渺的洪澤湖,風景迤邐,名勝衆多,引人嚮往。

朱厚照仍舊帶著蘇通、鄭謙和唐寅三人去各遊玩,跟當地士子打一片,好像朱厚照回京之路除了遊玩沒有其他好做的。

此時張苑很著急,之前他主跟朱厚照提出要在大運河沿岸的徐州、山和揚州修建行宮之事沒了下文,京城那邊也沒消息傳回,不由如坐鍼氈,畢竟涉及斂財大計,他不能不慎重對待。

跟地方員和將領手討要銀子太過危險,朱厚照盯得,若是從工程款中做文章的話,那中飽私囊的機會大得多。

這一點他也是跟李興學的,昔日李興督造皇陵,狠狠賺了一筆……論斂財的本事,張苑對李興佩服有加,此時不過是依樣畫葫蘆。

張苑鼓朱厚照催促京城那邊送銀子來,此時沈溪已然得到朝廷的回覆。

戶部來函說明會補上之前半年多時間朝廷拖欠的修造新城的銀兩,一次調撥等價於八十萬兩銀子的資,雖然這筆款項對於新城建設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但在沈溪看來,謝遷已然難得大方一回。

“這數目聽起來很多,但其實差強人意,老爺在新城耗費的資金應該超過五百萬兩銀子了吧?”

惠娘作爲新城大管家,對賬務況非常瞭解,拿到這數字後,第一覺就是

沈溪道:“五百萬兩不到,二三百萬兩是有的,當然若是算上一些以的投,還有將士的辛苦,就不止五百萬之數了。”

惠娘嘆了口氣:“沒想到一年下來花費這麼大筆錢……京城調撥太了,但若是能運來的話,多能解燃眉之急。”

沈溪笑問:“是嗎?”

惠娘不知該如何應答,顯然八十萬兩銀子本解決不了多問題。

沈溪道:“建設工廠,居民區,持續不斷建造蒸氣船,還有研究蒸汽機和供電技,起碼需要投五百萬兩銀子,這還是建立在價不上漲的況下。一年不到,因我造這座城市,木料、石材和鋼鐵等資價格貴了許多,想從民間籌辦太過艱難。”

惠娘著沈溪:“那該怎麼辦?朝廷沒法提供,那該從何支應?況且國庫顯然沒那麼多錢撥付,就算有也不會輕易給老爺吧?”

沈溪點頭道:“有關資調撥問題,我會繼續跟朝廷提請,這次明顯是拆東牆補西牆,把原本就該屬於新城的建設資金補上了。我猜想多半是謝閣老從中作梗,下一次我上奏,可能就不通過閣了。”

對於朝中事務,惠娘不太明白,也就不想針對這方面的事發表意見。

沈溪站起來:“賬目給你送來了,按照朝廷批覆,大概一個月左右時間資就能到位,接收和分配工作就給你……我先走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