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寒門狀元 第二五四二章 一團糟

《寒門狀元》 第二五四二章 一團糟

朱厚照開始了在南京城的逍遙生活。

看戲、聽曲,飲酒作樂,讓朱厚照忘記了病痛,夜夜笙歌。

不過對於軍中將領來說,南京城的生活則顯得異常的枯燥乏味,對他們而言這日子甚至算得上是倍煎熬。

朱厚照不問軍政事務,劉序、王陵之等人也沒法去前請纓,他們地位實在太低了,本就搭不上話,南京兵部對他們也無任何指點,因爲他們屬於沈溪的嫡系兵馬,南京地方並不想幹涉沈溪麾下的行

此番劉序和王陵之皇帝調派,在無法領皇命的況下,他們只能聽從沈溪號令,可是沈溪也對他們不聞不問,如此一來整支隊伍都在一種上下都沒有著落的狀態。

等了兩天,皇宮那邊仍舊沒發來出兵指令,王陵之著急了,從外邊回來後在軍事會議上大發牢

“……若沈大人在,行軍作戰肯定不會像今天這般拖沓……都到南京這麼久了,出不出兵倒是給句準話啊!”

王陵之沒點名指姓,但其實所說全都是在質疑正德皇帝心駕親征之事。

劉序道:“王兄彆著急,這不已派人去請示沈大人了麼?現在海疆已平,沈大人留在新城也沒什麼事做,可能下一步就會到南京來……唯一可慮的是有些人不想讓沈大人繼續領兵,陛下跟前佞臣可不。”

王陵之素來魯莽,劉序說話也不過腦子,他們跟著沈溪建立功勳前,也不過就是在軍中混日子。

他們對出兵之事非常熱衷,這源自於沈溪帶給他們的自信,其實讓他們離沈溪指揮上戰場,也就那麼回事,“有勇無謀”四個字就可以形容。

王陵之道:“回來的路上我專門打聽過了,陛下不想讓沈大人跟在邊……陛下要自個兒上陣殺敵,生怕沈大人搶了他的風頭。”

Advertisement

旁邊一名孫起的主簿謹慎地道:“兩位將軍,有些話說爲妙,這裡是南京,就怕隔牆有耳。”

在場不止王陵之、劉序和孫起三人,還有不中下層將領,王陵之環視一圈,忽然發現這麼說話確實有所不妥,也就不再對皇帝的所作所爲評頭論足。

劉序道:“得趕找人去問清楚,現在江西那邊的況完全是一無所知,到底寧王反了沒有?現在我們是出兵還是留在南京,總得有個說話算數的人跟我們講清楚吧?”

王陵之道:“要不……我們去見見南京兵部的人?”

劉序和王陵之在這種事上沒什麼主見,最後二人一齊看向孫起,準備聽聽孫起的意見。

孫起道:“兩位大人,涉及軍隊事務,最好是問守備勳臣和守備太監……不知二位將軍是否能跟魏國公或張公公遞上話?”

王陵之一臉茫然地著劉序。

劉序道:“要不就去問魏國公?就怕中山王府門檻太高,我們進不去,至於張公公那邊倒是有些,畢竟他當過我們很久的參軍……不行的話派人給張公公送封信去,看看是否能得到個準信……不過當前最要的還是問明沈大人的意思,趕派人回新城請示纔可。”

……

……

王陵之和劉序的政治覺悟不高,在一些敏上不知避諱,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在皇帝領軍的況下,請示沈溪本便是大忌,而武將給守備太監去信問詢也屬於僭越。

張永拿到信後便覺得不妥,但知道是沈溪的嫡系將領前來問詢況時,便釋然了。

“該問的時候不問,當初奉調出徵,爲何不等沈大人回來再做決定?其實陛下早有先例,耽擱纔是常態……”

Advertisement

張永說話時帶著一種無奈,因爲他在出兵這件事上沒有什麼發言權。

下人在旁道:“公公,前來送信的是小王將軍,他正在府門外等候。”

張永揮手道:“你去跟他說,這種事下臣做不得主……一切都要聽陛下的,陛下說幾時出兵便幾時出兵,甚至不出兵也只是陛下一句話的事……咱家不可能去見他,讓他回去等消息吧。”

下人很爲難:“讓小王將軍就這麼空手回去?是否問問沈大人的意思?”

張永沒好氣地道:“你以爲隨便就能請示沈大人嗎?沈大人真有心管的話,這會兒怕是他人早到了南京……其實看這幾天陛下的狀態,是否會把仗打下去都難說……再者,寧王用來謀反的兵馬已開始調了嗎?鬧來鬧去,就像是演戲,今天一出明天又是一出!”

說到這裡,張永顯得很倦怠,站起來:“咱家還要去見魏國公,送客的事就給你了。儘量客氣點兒,這位小王將軍可不簡單,打小就跟著沈大人,惹怒了他對咱家沒好!”

“是,公公。”

下人不清楚張永爲何如此避諱,卻還是遵命去給王陵之傳信。

……

……

王陵之在張永府上壁,也沒多沮喪,回去便找劉序。

不過劉序並不營中,似乎有什麼要事辦。

孫起道:“小王將軍不必找了,好像是沈大人派人來打招呼……聽說沈大人派來的使者很快就會離開,只是過道南京而已。”

王陵之皺眉:“真的是沈大人派來的?”

“應該是。”

孫起道,“不過我沒見到人,卻不知是哪位將軍……下面的人說是馬爺。”

孫起口中的“馬爺”是馬九,之前沈溪跟倭寇作戰時,馬九並未參與,而是去了江西、湖廣等地負責籌措資並運送到新城……

Advertisement

馬九出發時沒人想到其目的有可能是調查寧王謀反。

不過一些人後知後覺,意識到可能沈溪已防備到這點,所以未雨綢繆。但這始終只是猜測,馬九是否查過寧王謀逆之事,只有沈溪和馬九自己才知道。

王陵之道:“我也要去見見。”

說完,不顧孫起勸說,王陵之徑直往軍營外而去。

……

……

驛館,劉序和馬九正在說事,下人進來告知王陵之到來,劉序和馬九隻能下樓迎接。

重新回到房間,王陵之很著急:“九哥,沈大人那邊怎麼說的?江西地面可太平?這場仗能否打起來?”

面對王陵之急切的神,馬九很無奈,搖頭道:“暫時還不清楚,我剛從武昌那邊過來,正要回去跟大人覆命,至於這江西地面是何況,我不太瞭解。”

劉序在旁道:“王兄弟彆著急,老馬這邊確實沒得到大人授意……你去見張公公,況如何了?”

王陵之懊惱地道:“張公公派了個下人打發我,說是一切都要等陛下吩咐……看來只能這麼等下去了。”

馬九點頭:“張公公倒也沒說錯,現在都在等宮裡的消息……出兵是陛下的意思,就算臨時改變主意,誰敢提出質疑?沈大人暫時應該不會來南京,顯然他不想引起陛下不快……當然,一旦陛下決意出兵,你們得全力輔佐,不能出任何差錯。”

劉序撇撇:“這些事我們都明白,但問題是現在連個音訊都沒有,是把我們從新城帶出來……老馬,你回去見大人,一定要跟他把這邊的況說明,不行的話就勸陛下別打這場仗了。”

王陵之一聽急了:“來都來了,若無功而返,回去豈不讓人恥笑?仗一定要打,有藩王謀反,我們一定要幫陛下把反賊給平了。”

Advertisement

王陵之崇尚武力解決問題,劉序在這方面稍微克制一些,聞言只是笑一笑。

馬九道:“明日一早我便返回新城,快馬加鞭的話,夜前應該能抵達,若大人有話往這邊傳,也會派快馬送信來。兩位,現在不是久談的時候,若傳出去難免有人風言風語,這裡可是京城,你們趕回營要。”

劉序和王陵之起告辭,出門口時,王陵之似乎對馬九也有不滿,口中嘀咕:“居然不連夜走……”

……

……

軍中一鍋粥。

不但劉序和王陵之對戰事迷糊,南京守備府和兵部的張永、徐俌、王佐這些人一樣也迷

他們急切地想知道下一步計劃是什麼,但朱厚照就是不提,繼續稱病不出,這裡不是京城,沒人敢問朱厚照作何安排,本皇帝在跟下臣的通上便存在隔閡,在京城時大臣見不到皇帝的面,到了南京,大臣要見皇帝更是難上加難。

張永這邊無法請示皇帝,只能求助於小擰子,但要見小擰子一面也很困難。

大約又過了兩天,小擰子終於面,見面卻不跟張永說出兵之事,上來便跟張永要吃喝玩樂的東西。

“這段時間陛下對你進獻的東西還算滿意,不過陛下現在病沒見好轉,很多事要往後拖一拖。”小擰子道。

張永道:“那就是說,仗不著急打了?”

小擰子沒好氣地道:“寧王謀反不過只是道聽途說罷了,現在有進一步消息傳來嗎?聽說陛下派人去了江西,大概是想僅憑聖旨便拿下寧王問罪,當然更多是試探之意,若寧王做了虧心事必定起兵謀逆,反之若寧王乖乖束手就擒的話,不正好省去陛下領兵打仗的步驟?”

張永一臉迷:“不知派的誰去?”

小擰子搖頭:“不清楚,可能是江彬的人,甚至可能是江彬本人,這兩天都沒見到他人影,也許就是辦差去了,要不然的話更危險,也不知他躲在背後在醞釀什麼謀詭計。”

……

……

朱厚照不忙於出征之事,便在於他的懶惰和敷衍,或者說只是一時衝,等冷靜下來後便沒那麼迫切要領兵平叛。

有關江西的況,南京這邊非常關心,但可惜所知甚,之也跟寧王派人封鎖消息,以及開始做戰前準備有關。

寧王怎麼都沒料到,自己尚未正式謀反就被朝廷定下謀逆大罪,甚至皇帝親自領兵前來,不過寧王和他的智囊對這一戰有所準備,甚至可說很期待跟朱厚照手,希一戰而定天下。

畢竟朱厚照領兵意味著寧王可以直接跟君王對戰,這比跟戰無不勝的沈溪手好太多了。

新城,沈溪回來後就於休整狀態,沒有對朱厚照出兵造什麼干擾。

不過江西那邊的報,他還在調查,隨著馬九回來,再加上雲柳調查的報,沈溪所知況非常多。

衙後院。

雲柳將最新報帶來,有關江西地面氣氛張,寧王開始調兵,以及地方士紳百姓反應等等,容十分詳細。

“……寧王過去兩年時間裡,暗中製造火,囤積大批火藥,倭寇很多火都是由江西賣過去的,寧王府甚至派人充當海盜,跟倭寇合作,聚斂大批財富,佛郎機人也在背後推波助瀾……”

大海戰結束後,倭寇和海盜的有生力量被殲滅,使得沈溪能獲取更多有關倭寇、海盜以及他們背後勢力的報,包括之前張鶴齡和張延齡兩兄弟跟倭寇的私下接和做買賣等也基本掌握清楚。

雲柳調查逐步深,很快便把寧王過去幾年在江西所做謀反準備,一一跟沈溪說明。

沈溪聽了雲柳的講述,不由搖頭:“寧王年輕氣盛,他在江西以爲山高皇帝遠,有心謀逆卻沒有保意識,拉攏的人有很多都反水了,將報告知朝廷……瞧瞧,這都還沒謀反呢,就已鬧得世人皆知,可見也是個眼高手低的傢伙。”

雲柳道:“大人,以目前陛下親率兵馬數量、兵等,未必比之寧王強多,若是陛下有何不測……”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