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峰山下,寒帶來的霜降令不常青樹木的枝葉枯萎凋落,四季如春的廣州府也顯現出幾分蕭瑟之意。潯峰山說是山,其實海拔不過八十多米,放在真正的山區就是個小土包。
山下的沙貝村位于廣州城西北十多里的位置, 陳氏家族自南宋紹興年間始祖陳康延為于嶺南就一直定居于此。
陳宅佛堂,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婦人正在誦經禮佛。誦畢,老婦人正要起,立在一旁的年輕兒子連忙上前攙扶。
老婦人坐下后,兩個兒子方才落座,兒媳、孫兒孫媳和未出嫁的兒們在旁侍立。
“母親, 家中佛堂布置簡陋,村子周邊亦無名剎高僧, 母親赴外地佛寺參加佛會亦甚為不便。當日父親西去,而我赴京上任未能侍奉母親,場風波又令母親擔驚怕,今日想來,都令兒子深疚,朝夕不安。如今既已返鄉,自當讓母親過上些清凈日子,福壽延年。廣州城北白云山上梵院眾多,兒子在白云寺旁尋得一風水寶地,建一所別業,為母親在山莊建庵塑像,供香禮佛,每月請幾位有德行的高僧來演法事,以盡孝道。”說話的人材高大,臉上棱角分明,巨口疏眉,下上留著長長的山羊胡子,給人一種穩重的安全。
“子壯, 你有這份孝心, 當母親的深為歡喜。只是你說新建山莊耗費頗大,如今家國巨變,賊寇竊據嶺南,我陳氏世皇恩,理應毀家紓難,盡忠既是盡孝。”老婦人手中念珠轉,對兒子的孝心甚為滿意,但拒絕得十分堅決。
老婦人是九江朱氏之,九江自明朝代宗被賜名“儒林鄉”,儒學氛圍十分濃厚,其父朱讓是萬歷三十二年(1603年)進士,曾任戶部主事,后轉夔州知府。朱氏后人中還走出了康有為的老師——“九江先生”朱次琦。朱氏自接儒家教育,知書明禮,可以說是儒家封建倫理中的典范。
的大兒子便是流芳后世的“嶺南三忠”之首——陳子壯。
陳子壯,字集生,號秋濤,萬歷三十七年科舉一甲探花。陳子壯為剛正不阿, 曾在天啟皇帝面前痛斥閹黨, 后被魏忠賢以其主持杭州鄉試時進呈皇帝的策問中有“庸主失權, 英主攬權”等語,定為“訕謗”,父子同被削。崇禎即位后,陳子壯被重新啟用,升任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再任禮部右侍郎,又因禮部暫缺長(尚書),代行主持禮部事務。
陳子壯歷經宦海沉浮,如今已是不之年。遙想當年科舉高中探花之時,春風得意馬蹄疾,正是應了他七歲那年口而出的詩句“待我他年游上苑,探花因便問嫦娥。”他與父親同朝為,起初也有一段好的回憶。
但近年的際遇,令他對時局有一種深深的無力。
天啟以來,東林、閹黨相互傾軋,若是在太平年景,倒是不至于搖社稷,奈何遼事糜爛。崇禎元年,他的同鄉、亦是進士同年的袁崇煥也被新皇重新啟用,升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史,督師薊遼。陳子壯為他籌備了一個隆重的送別聚會,與會十九人的詩畫匯集一幅《督遼餞別圖》。可惜袁崇煥并未等到“功”就已經被天威難測的皇帝凌遲死,《督遼餞別圖》上的落款也被收藏者剜去,僅剩他題寫的“公雅奏”四字。
外有強敵,有叛,崇禎初年的西北民變如今已燎原之勢。崇禎七年八月,是他人生幾十年中最抑的日子。他的恩師、右參政陸夢龍堅守陜西固原府隆德城,城破后被農民軍所殺,消息傳來,京師震。崇禎追贈陸夢龍為太仆寺卿,并親自舉行祭奠。陳子壯為禮部右侍郎,強忍著痛失師友的悲傷主持了祭奠儀式。
崇禎八年,高迎祥、張獻忠兩支叛軍攻下中都,掘了皇帝的祖陵。崇禎皇帝得知后極度悲痛,一怒之下將未及時救援的漕運都史楊一鵬殺頭棄市。然后換上素服祭告太廟,躲在武英殿里不出來。大臣們都不敢說話,但又覺得事關重大,皇帝應該對事件有一個代。于是陳子壯上疏,“人家丘隴,有傷一抔一樹,未有忍而不發者”,事關皇家祖陵之變,不可隨人俯仰,皇帝宜下“罪己詔”,得到了崇禎的采納。陳子壯又針對時政提出了十二條建議,皇帝采納了十條,這讓他得到了鼓勵并引以為榮。
然而命運饋贈的禮,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也是在這一年的正月,崇禎下旨要求凡宗室子孫,有文武才能而堪任用者,宗人府可列舉名字上報,經朝廷考驗可授以職。崇禎的做法明顯是對在他視野之的既有員不滿的表現。但這個舉措違背了朱元璋定下的宗室“只能封不能授”的祖制。陳子壯再三思索,與好友同僚斟酌后,三易其稿,終于呈上了一份反對的奏章給皇帝。結果此事被唐王知曉,在崇禎面前彈劾陳子壯,于是崇禎以“非祖間親,欺罔恣肆”將其下獄。
刑部大牢里,與陳子壯同時被囚的員共六十六名,除他之外的部級員還有二十三人,包括那位在陜西車廂峽誤信李自詐降,使得農民軍死而復生的五省兵馬總督陳奇瑜。最后幸得眾多同僚及皇太后求,陳子壯才被釋放,罷遣返。
陳子壯在京城前門痛哭叩首,告別了皇帝,登上驢背,出潞河登舟南返,寫下了《潞河述》:
夾道看人叱短驢,青門楊柳肯蕭疏?
開籠寵過乘軒鶴,得水歡深涸轍魚。
天外先馳生夢,匣中教卷未焚書。
興公不為輕饒舌,那得尋君賦遂初。
誰想他還未到家,便聽說髡賊已經占領了廣州城。若是他此時返回京城,說不定缺兵將的崇禎皇帝會任命他一個南贛總督之類的職務,調數省兵馬協助熊文燦剿滅髡賊。但他心憂母親,于是快馬加鞭趕在髡賊封鎖關隘之前回到了廣州。
這種世事不隨自己的意愿而改變的無力令陳子壯頗沮喪,他想筑云淙別業,其實也另有苦心,一以祈母壽,一以耗壯心。
“陵谷流遷非我事,笑啼淡逐人場。”離京時的人生悟,他至今仍記憶猶新。他自己也想借這青燈古佛,收拾心。
“母親教訓的是,兒子定不辱家風,誓與那髡賊周旋到底,復我大明江山。”陳子壯答得恭敬,實則心頗為迷茫。
“大哥,你可還記得我與你提起過的奇男子巖野先生?”說話的是剛剛攙扶朱老太太的年輕人,陳子壯的胞弟陳子升,與他年齡相差十九歲。
“記得,我在京時曾與他有過書信往來,此人知古今厲害,懷經濟大略,只可惜屢試不中,實乃圣上之損失。”
巖野先生就是“嶺南三忠”里的陳邦彥,字令斌,號巖野。陳子壯在京時,陳子升與陳邦彥、黎遂球等人往來頗多,關系非同一般。
陳子升道:“前些日子巖野先生曾與我會,他登門拜訪大哥,共商大事。”
“看來我嶺南也不盡是些酒囊飯袋、貪財忘義之輩。陳令斌忠君國,又通儒學,上庸、上延、上圖三個孩子可跟著他學習。”陳子壯捋了捋胡須。
這時,一個門前來報信,“老爺,黎大爺、鄺大爺還有陳大爺都到了,正在前院。”
“好,速請他們到后堂客廳相見,吩咐丫頭給貴客上最好的茶。”陳子壯面凝重地說。
黎遂球、鄺雖比陳子壯年六七歲,但經常與陳子壯以詩相和,已是多年老友,當年餞別袁崇煥督遼時二人俱在場,黎遂球更是以陳子壯為師,非同一般。但陳邦彥卻是第一次與陳子壯相見。
別過朱老太太,兄弟倆快步來到后堂會客大廳。陳子升來到陳邦彥邊,介紹道:“大哥,這位是順德龍山的巖野先生,他在錦巖岡下設館講學,遠近士人聞風而至,每年學生數以百計,頗有聲勢。”
陳邦彥拱手道:“喬生(陳子升)謬贊,不過是混口飯吃。久聞秋濤先生大名,可惜先生在京為不得相見,今日有緣實乃三生有幸。周(黎遂球)、湛若(鄺)別來無恙啊。”
黎遂球、鄺與陳邦彥也是早已相識,一番寒暄客套之后,主賓依次落座。
陳子壯清楚,今日所議之事,一字也不能髡賊之耳,否則就是滅門的禍事。于是摒退左右,將丫頭奴仆全都趕到前院。
陳子壯環視四周,定了定神,開口道:“今日諸位前來,定然不是為風花雪月之事。如今時局糜爛,一發不可收拾。如何才能復大明江山,驅逐巨寇?我雖曾登天子堂,現下卻為田舍郎,沒有三頭六臂。今日屋俱是心腹之人,諸位有何見解,盡可暢所言。”
(本章完)
閱讀臨高啟明最新章節 請關注()
一個受夠了勾心鬥角、生死打拼的金融界巨頭回到了古代,進入一商賈之家最沒地位的贅婿身體後的休閒故事。家國天下事,本已不欲去碰的他,卻又如何能避得過了。“有人曾站在金字塔高點最廉價數不清妒忌與羨豔走過了這段萬人簇擁路逃不過墓碑下那孤獨的長眠”
穿衣戴甲手持兵,成王敗寇已無意,皇者之路千般血,帝途終是一場空,真龍天子我獨尊,踏骨揚灰誰人敵,馬上稱雄萬臣服,爽看回首卻獨一,苦!苦啊...空虛寂寞的苦啊!對了有人會開055嗎?或者052d也行啊?趕緊穿過來,我派一千錦衣衛十二個時辰呈球形貼身“保護”,絕不砍死你!我保證!我發四!告訴你們一個秘密,我可是帶著一
作為楊家大房的長女,楊如欣的樂趣就是發家致富養弟妹,但是,那個瞎眼瘸腿的家伙怎麼陰魂不散啊? 她做飯,他就跑來燒火; 她擺攤,他就跟著出來吆喝…… “我說,姓顧的,是不是我做什麼你都幫忙啊?”楊如欣沒好氣的問了一句。 “是啊。”姓顧的急忙點頭。 “那我現在要……” “媳婦。”姓顧的急忙從輪椅上站起來,“只要不分開,要什麼都給。”
地球公關人士譚越,穿越平行時空。 “譚越,咱們離婚吧,我意已決,不用再求我了。” “那好吧。” 譚越想要好好生活,第一件事就是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