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劉大府主持新建的新城區里沒有高橋,全是平橋直鋪,道路也全部按照臨高的標準整修。以后澳洲車子和馬車就能在廣州跑了。”陳宣道,“這倒亦是個商機!”
“就算如此,一開始跑得也是澳洲車。馬車的花費太大了。”吳毅駿搖頭道,“你有所不知,明國治下的時候,廣州頗有幾個好馬的紈绔,家中也頗蓄幾匹好馬。這養馬可比養人難多了。貴異常。養馬的還是悉馬馬夫,一匹馬也活不過四五年。有時候剛買來沒多久就死了。”
“這海南豈不是比廣州更熱,他們這里為何能養馬呢?”陳霖不解。
“這我就不知道了,想必養馬也有什麼澳洲法吧。”
“若是不能養馬,不如辦個澳洲車的車行也不錯。”陳定忽然道。
“車行?”吳毅駿到底是商人,腦子很活,馬上就明白了,“就和現在的轎行一般?”
“不錯,我昨晚問了問車夫,他們這里拉車的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買車,再買個出租車牌照拉車。不過這種人不多,車子貴,很多人買不起。大多還是租車行的車子,每日繳車份。”
“這倒是個好生意!”吳毅駿點頭。只要一次投購買一批車子,接下來就是坐收車份,這買賣值得干!
“只是轎行過去都有盤口,我倒沒問一問澳洲人有無這樣的規定。”
“我想大約也是有的。”吳毅駿雙目炯炯有神。覺得這又是一個大好的商機。
車子一路往南,幾個人說說笑笑,倒也不覺得無聊。只是車上沒了陳小兵相陪,遇到新奇的事無人可問, 多有些憾。
車到南寶紡織園區大門, 先期抵達的陳小兵已經在這里恭候了。
在他的引領下,一行人走園區。這里紅磚的鋸齒形的廠房星羅棋布,鍋爐房的煙囪高聳云,車區院落和道路樹木蔭。陳小兵介紹設有多工廠。分別從事棉紡、紡、麻紡、紡、織造、印染多個紡織相關類行業。不過廠子的規模都不大, 主要起“示范”作用。
“……這些廠子的技未來都會開放給民營企業, 只不過目前來說棉紡最容易,也最有市場。”陳小兵邊介紹邊引路。“來, 請這邊走。”
車間的機的轟鳴聲在道路上清晰可聞。道路上運輸原料和品的小軌道車川流不息。幾個人一看這規模就不覺咂舌:這麼多的廠房和機!
陳小兵帶他們來到來到第一廠房, 門口早就站著一位穿著工作服男人,看起來不過三十多歲, 笑容可掬。
“這位是黎山首長。”陳小兵介紹道, “此的負責人。他會為大家解答這里的專業問題。”
一位元老居然屈尊紆貴來接待自己,三人不免覺得寵若驚,一番握手寒暄之后,黎山道:“我們就從這里開始吧……小兵, 給大家發口罩。”
進車間之前, 每人都要戴好口罩。當下由他在前面引路, 一行人走進廠房。廠房里的噪音比之道路上更是大了數倍, 一進來便有震耳聾之。
車間里的空氣的溫度度陡然上升, 紡織企業的車間往往需要保持一定的空氣度, 加上機散發出來的熱量, 加上口罩, 愈發讓人到悶氣短。然而看來接待的元老, 卻一點沒有不耐的樣子,戴著口罩在前面帶路講解。
他們進的生產線的頭道工序的準備車間。這里堆滿了巨大的棉包, 白的棉絮和灰塵雜在空氣中飄。即使戴著口罩,也讓人覺得嚨發。
鄒標解說說, 這里使用的是已經經過軋花工序的凈棉,因為軋花對人力需求過多, 軋花工序主要是由原料產地來做。凈棉打包運到車間之后就是進行開松和梳棉,將棉花纖維打松梳理后以便捻條后進行羅拉, 這道工序算是整個生產線人力需求最大的環節了。
看著工人忙碌的喂料、搬運, 鄒標讓人給每位大戶派發凈棉、開松過的棉花與梳過的棉花的樣本,并說道:“這里一共60臺35式開松梳棉一機,每一臺一小時可以出產10公斤左右的梳棉,若是換算大明單位, 那便是半個時辰16斤左右。”
陳定問道:“請問首長,這梳棉是何用?”這松棉大家自然是看得懂。澳洲松棉方式雖有些奇特, 卻并不超出理解范圍:傳統上紡紗也是需要先進行松棉的, 通常都是用弓弦進行彈棉,除了松棉之外還能去除剩下的雜質,使棉花更加干凈。但是這梳棉卻是不理解,傳統工藝下,松出的棉花一般由織直接進行加捻條再紡紗,并沒有梳棉這道工序。
按原理來說,古代的條工序也是梳棉的一種, 但是工藝上有所區別, 梳棉技是舊時空近代西歐才發展起來棉花加工技,更加適應了大機械生產。因此鄒標解釋道:“這道額外的工序是為了接下來的生產而存在的, 請各位接著跟我來便知道了。”
生產線的本質是單個機械的組合,但是臨高的紡織業還做不到連續作業,特別是蒸汽機械的速度調節方面不如電力, 還是需要人力對單個機械進行組合。只見工人將梳好的棉花喂下一個機械,通過機械牽后條就變了紗卷。
這行為讓陳家叔侄有些疑,一時間還是有些不理解多出的這道工序有何作用,對他們而言,明顯的是多出來的冗余工序。
“諸位可能還會疑,不過有一點大家或許可以發現,此出來的紗都是規整的,不像家庭紡紗出來的那般細不一。”黎山解釋道。
經他這麼一說,眾人恍然大悟,再看向廠,在這一階段基本上都是男工做活,做的也都是力氣活, 并沒有技巧可言,單純的就是喂料和搬運,這也就意味著通過這些工序不用紡織手也能織出細規整均一的紗線。而陳霖此時也明白了之前的紡紗是怎麼做到那麼一致的,這道工序看似冗余卻必不可。
接下來便是將紗紡細紗的工序了。這里配備全部是騾機。這個騾機也是棉紡織工業中走過的彎路之一。原因是當初發現收上來的手工棉紗細不勻,難以掛機織布后,經過商討作為補救措施就上了原本不打算使用的騾機。
所謂的騾機其實就是阿克賴特的水力紡紗機和珍妮機的混合。前者紡出的紗而質地糙。珍妮機紡出的紗細但牢度差。而騾機將阿克賴特機械的拉紗滾筒和改進后的珍妮機的木制紗錠的主臺結合在一起, 生產出既細而又結實的紗。
騾機按原理屬于走錠紡織機,這種原理的紡織機結構復雜,效率低。特別是是適用于長纖維紡織,能織造細的高支紗。問題是元老院能搜羅到的棉花大都是短纖棉。除了數海南島生產的海島棉之外,基本沒有長絨棉。
雖說鄒標對這機非常的嫌棄,但是在紡織工業完全排不上號的狀態下有的用就算不錯了,不好用又不是不能用,造了先湊合用用。這一湊合就湊合到現在。
本來應該在環錠紡研制出后將其淘汰的,可由于資源配給原因舊設備只淘汰了狀態太差,無法繼續使用的機。企劃院就打算那些狀態還不錯的騾機賣給民間企業。UU看書www.uukanshu.com
即使是準備淘汰的落后產能,這些機對參觀團來說也是令人眼花繚的存在了。
只見騾機的錠子安裝在架子上,隨著軌道不斷的往復進出,紗這頭纏繞后從另一邊的絡筒出卷出細紗。這邊工作的都是工,只見巧手舞,一卷一卷的細紗不斷的碼放在一邊。
比起之前的那些工序,騾機這邊讓他們更為驚訝。之前眾多傳聞中已經了解到澳宋能驅使水火之力了,親眼見到水火之力用于快速紡紗
隨著隊伍前進,陳霖的確和東門市百貨商店賣的一模一樣,這紗絕對比大明任何一個紡紗手織出來的都要好,并且產量方面是原先的幾十倍。
“賢侄,你覺得澳洲人這紗如何?”吳毅帆畢竟是外行,只覺得細以外并看不出什麼其他的門道,唯一清楚的是這紗的產量極大,若是棉花有保證,土紗絕對競爭不過,就是不知道為何澳洲紗并沒有充斥廣府。
“妙絕倫!不論是品還是過程都讓人大開眼界!置辦這樣一套機械,有沒有紡織手也沒所謂了,唯一需要手便是最后一道工序。這樣的工人除了臨高應該沒有地方可以找到。”陳霖半喜半憂的說道。他們只能在通道上看著工人作,當然也有些人不甘心使勁瞇眼俯想看的清楚一點,不過高速運轉的機不論他們再怎麼看,也不是一時半會能看懂的。而陳霖也是俯觀的,他只看到澳洲工技法嫻,很快就碼了好多紗筒出來,可是怎麼弄他本看不清。
閱讀臨高啟明最新章節 請關注()
武朝末年,天下紛亂。 現代農大研究生魂穿而來,成為一個家徒四壁的農三代。 什麼,飯都吃不飽,還要養活童養媳?什麼,稅都交不起,還要服徭役?什麼,匪都剿不完,異族還要來搗亂?你們都別逼我,逼急了要你們好看! 本書又名《這個農家子明明很強卻不講武德》、《穿越亂世開局一個童養媳》、《回到古代的農大研究生》、《穿越亂世從種田開始》、《這不是水滸》……好看,很好看,30章后如果覺得不好看,請將作者吊打! 警告:書中反派智商普遍較高,邏輯性較強,喜歡看無腦爽的朋友謹慎入坑!
簡介:張超穿越武德四年,來到長安郊外灞上,成爲了老府兵之子,但他卻只想做個悠閒的大唐好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