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連忙道:「父老鄉親們的祝願孤知矣!來人,傳孤命令,免思賢苑所有父老田稅三年,又思賢苑中凡年五千錢以下,家中有男丁為士卒者,或其他條件困難者,皆可許租鹿牧之,每戶可租鹿公母各三頭,另,再賜每戶錢一千,布一匹,一斤,魚兩斤!」
這些事本來是早就預備好的,只是提前說出來了而已。
但百姓們一聽,立刻就高高興興的跪著叩首道:「小民等躬謝家上厚賜,再拜家上金安!」
被兩三千人恭維,跪拜和擁戴,這種覺,劉徹三輩子以來,這還是頭一次到。
頓時就讓他整個人都爽歪歪,不知在何方了。
「難怪金家從大胖到三胖,都死死的抓著權力不放……」劉徹慨著:「這種覺,一旦過,還要放棄的那還是人嗎?」
看著這些百姓,劉徹心中也生出了一些特殊的愫。
實在是,從現在開始,這些百姓會牢牢的著他劉徹的標籤。
前世之時,劉榮死後,當初他的太子領地里的百姓自發的到其靈前哭泣者數以千計,守靈者十幾戶。
小豬的羽林衛,最初的班底就是從他的太子領地里選拔的良家子訓練出來的。
劉徹的皇帝老爹現在的侍衛和衛隊,也基本是從當初的太子領地里選出來的。
論忠誠和忠心,再沒有其他地方能比自己直轄領地,自己恩惠和恩德的百姓更高的了。
毫不誇張的說,每一個漢室太子的基本盤最初都是從自己的太子領地中發祥而出的。
因此,在劉徹眼中,眼前的這些百姓不僅僅是他的百姓,更是他將來的忠臣的搖籃。
劉徹看了看,這兩三千人中,孩子佔了大概四五百人的樣子,其中男大概兩百人上下。
於是他道:「多謝父老鄉親的抬,孤無以為報!」
「書云:蒙以養正,聖功也!從即日開始,孤會讓人在前面的皇莊之中每日開講,教授識字斷文,凡思賢苑中四歲以上,十四以下的子皆可前去聽講……」劉徹拋出這個重磅炸彈。
頓時百姓們就嗡嗡嗡的議論起來。
讀書?
誰不希自己的孩子有知識和前途呢?
子龍是中國社會的傳統。
但是……
大部分人卻有些猶豫。
要供養一個產的讀書人,那可是很難的!
別的不說,家裡因此一個勞力,那影響就大了去了!
在此時,半大的孩子也會開始在田間幫忙了,十二歲左右就能跳水翻地了!
人人都知道讀書好,但誰也沒辦法保證自己家的孩子讀了書就一定能有出息。
而地主和豪強富商,能將孩子送去讀書,甚至不惜本,那是因為他們賭的起,老大讀書讀不出來,那就老二上,老二不行,老三可以,總有一個能出頭。
但農民,尤其是佃農們賭不起,一旦失敗,就是整個家族的悲劇的開始!
劉徹想了想,索就再拋出一個福利,他道:「請父老鄉親不要有後顧之憂,所有前去聽講的子,孤每日提供一餐,另外,每五日休沐一日,可以讓子們回家幫忙!」
劉徹看著百姓,深的道:「請各位父老鄉親好好記住孤的話:知識,改變命運!」
在後世,知識未必能改變命運。
但在這西元前的時代,知識卻是一定能改變命運的。
一個識字的人,最起碼都能給大商人做個賬房、掌柜什麼的,有出息的能當,甚至封侯拜相。
朱買臣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
但劉徹也知道,他現在能做的最大程度,也就是僅次而已了。
以他太子的份,給這思賢苑實行一個義務教育,就已經是他的極限了。
再想普及和擴大,那就是找死了!
即使他以後當了皇帝也是一樣!
因為,這時代的財政收和生產力本承擔不了如此大規模的教育制度。
劉徹以後當了皇帝,能做到的最大的極限和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建立幾所國家大學,專門培養英,同時鼓勵民間私塾的發展,進行一定程度的政策傾斜和補。
剩下的,就得等什麼時候民全印度了,靠著印度的財富和資源,或許能支撐起一定程度的掃盲運。
劉徹回過頭對異道:「這事,給卿去負責,卿去安排,舍人和洗馬以及其他諸臣,流來思賢苑給孩子們掃盲,制定一個值表,將來此教授,計一年一度的考績之中去!」
雖然太大規模的義務教育,劉徹幹不了。
但是小範圍的掃盲和教育,他還是可以承擔的。
像現在給思賢苑的孩子們掃盲,將來在他的太子衛隊里普及知識文化,教授兵法什麼的,還是可以的。
想要一口吃個胖子下去,肯定會噎著,但循序漸進,一點一滴的改變,卻是完全可以的。
不說別的,就是單單學小豬,將來編練八校尉作為骨幹,在這幾千人的銳中普及知識文化,然後用個十幾年時間,就能培育出幾萬人的有知識懂兵法的軍。
靠著這些人做骨幹,什麼事做不?
當然,這些是很遙遠的事。
暫時來說,打著『蒙以養正』這個政治正確的幌子,在思賢苑裡玩義務教育掃盲,誰都不敢說他什麼。
「諾!」異一聽連忙點頭。
但心裡卻有著別的心思在轉悠。
「教農夫之子……」異撓撓頭,覺有些彆扭。不過,當初他的先祖在孔子門下求學時,同窗之中好像也有很多出低賤的人。
這麼一想,異也就能理解了。
畢竟,儒家的口號是『有教無類』。
但黃老的汲黯跟法家的張湯,卻是多有些不舒服了。
給泥子上課?沒有過的事啊!
要不是劉徹是太子,站在哪裡頂著,一臉堅決,張湯真想勸說一下。
倒不是他看不起農民。
而是張湯覺得,這些泥子的孩子不懂禮數,更不知尊卑,也不是很聰明,能學的會先賢的思想,理解的了商君的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