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國王都壽春。
劉安著擺在案幾上的天子詔書,不安的來回走。
「寡人的兩位王弟不知道有回信了沒有?」劉安眉頭鎖的想著。
自從前日接到天子詔命后,他就一直在猶豫,這河東到底要不要去?
這河東要是去了的話,那他就是羊虎口了。
能不能囫圇著回來,就只能看天意了。
所以,他才馬上傳書他的兩個胞弟,衡山王劉與廬江王劉賜,請他們與自己一同面聖,這樣,三王齊聚,就算天子想拿他開刀,也得考慮影響。
只是……
那兩個胞弟會不會跟他一條心呢?
這是個大問題!
他們兄弟三人雖然同在一域為王,各自封國也是犬齒相依,然而,關係卻未必很親近。
尤其是衡山王劉,跟他打小就不對路,面和心不合。
至於吳王劉濞?
劉安覺得,除非劉濞現在起兵,否則,是指不上這位王叔的。
吳國在淮南國的下游,大軍逆流而上,起碼要過三道漢軍設下的關卡與防線。
特別是當年英布叛后,為了加強對南方,尤其是楚越地區的控制和威懾,漢室朝廷沿著長江、淮河設立了數個郡縣,作為緩衝區域,為的就是防止英布舊事重演。
尤其是,淮南國的頭頂,就是滎。
駐紮在滎的大軍,順江而下,兩三天就能出現在淮南國。
然後,像螞蟻一樣死他。
而吳國軍隊,到時候可能連反應都來不及!
當初,濟北王劉興居叛,舉兵十幾萬,可從起兵到覆滅,加起來還沒有一個月,真正與朝廷對陣的時間不過半個月。
劉興居可是有擁立大功,而且基深厚的宗室重藩,與他這樣的才做了八年諸侯王,王位還是施捨得來的人強的不是一點半點。
劉興居在朝廷面前都像蛋撞上石頭一樣一就破,更何況他?
所以,眼下只有去河東這麼一條路。
可他又怕!
尤其是他聽到消息,他的表弟周由被抓了。
雖然還沒公佈天下,也沒有公佈到底是什麼罪名。
可劉安卻記得清清楚楚去年和今年,他從他的那個表弟那裏買了差不多五十萬石存糧。
這事要是被披出來,曝在長安天子面前。
他想不死都難啊!
私蓄糧草,不管怎麼解釋,都是謀逆大罪!
劉安正想著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噩耗一個接一個的傳來。
首先,他的從弟衡山王劉回信告訴他,未得天子詔命,藩王不可私自出國。他是漢家忠臣,怎麼可以違反漢法呢?
廬江王劉賜倒是委婉許多了,託病不出。
看著這兩個弟弟的信,劉安氣的肺都要炸了。
劉也就罷了,劉賜選擇袖手旁觀,真是讓劉安非常傷心。
「寡人要是活不了,你也別想活!」劉安氣呼呼的想著。
劉賜的把柄,他手上拿的可不要太多了!
別的不說,劉賜有個寵姬徐來,徐來有個哥哥徐慶,兩人有倫之行……
更讓人難以相信的是,劉賜有時候也會參與……
漢律,倫者死,不分地位高低貴賤,及這條紅線者,必死無疑。
至於劉賜這種行為,一旦被披,那就不僅僅是被誅殺的問題了,而是要殺全家!
「去將丞相來見寡人!」劉安想了許久,覺得或許可以向丞相張釋之請教。
他覺得張釋之與他可謂算的是同病相憐,甚至可以說是同仇敵愾了!
他老爹死於先帝的謀,張釋之,被今上趕出長安,發配到他這裏。
到任這幾個月以來,張釋之本人雖然沒說什麼,但他的家人,對於長安的怨言,可不是一句兩句了。
劉安經過仔細觀察后,覺得,或許張釋之可以與他結盟。
若能得張釋之這等天下知名大臣的幫助,鼓舞國中軍隊士氣,曆數長安天子無德之罪,可能還能跟滎的朝廷大軍周旋一二。
於是,劉安又道:「再請吳使宮來!」
如今,想要他去河東面聖,他是沒那個膽子的。
萬一周由招出了與他易的事,那麼,他一到河東,估計等著他的就是廷尉的獄卒與文武百共同會審的結局。
只能是橫下一條心了。
因為,去河東,很大幾率是死路。
不去,就是抗命,違抗天子,還不造反,那就是必死無疑。
只能橫下一條心,與吳王聯絡,約定一同舉兵,或許還有一條生路。
但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丞相張釋之必須堅決的站在他這邊支持他一起反抗朝廷。
假如張釋之不支持他,那麼,他就只能乖乖的去河東,運氣了。
對此,劉安是考慮的很詳細的!
只有張釋之支持他,他才有機會堅持到劉濞救援,否則,完全沒有一可能。
沒多久,王宮侍者就帶著張釋之走到劉安的王宮大殿。
「不知大王喚臣來有何吩咐?」張釋之垂首拜道。
「丞相輔佐寡人已經一年有餘了……」劉安想了一下,組織一下語言,道:「不知,丞相對寡人怎麼看?」
張釋之再拜道:「大王文思敏捷,聰慧過人,老臣以為實乃明主賢王也!」
劉安一聽此話,心中暗喜不已,於是問道:「那丞相以為,長安天子與寡人相比如何?」這就是赤的毫不掩飾自己不服的意圖了。
張釋之聞言,角出笑容,卻俯首不讓劉安看到他的表,拜道:「老臣昏聵年老,安能妄斷?」
劉安一聽張釋之這話,心裏更是把持不住了。
「我就知道,劉啟倒行逆施,天人共怒,連張釋之這樣的名臣都心懷不滿了!」劉安心中激的想著。
「長安天子以私怨,棄丞相於淮南,實乃昏君也!」劉安終於不再掩飾自己心的想法,直接對張釋之問道:「前時,吳王遣使與寡人約,共反長安,清君側,匡扶社稷,不知老丞相以為寡人當如何回復?」
張釋之聽了,心中卻是大喜過。
他這一年多來的循循善與種種設計終於生效了。
自從貶到淮南以來,張釋之就一直在想著怎麼讓天子不再計較他過去的得罪之。
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立功。
那還有什麼辦法比制止謀反,擒拿反臣更大的功勞呢?
於是,張釋之拜道:「若大王與吳王起兵,老臣請為將,請大王賜虎符與老臣,老臣願為大王先鋒!」
劉安卻不疑有他,興高采烈的取出自己的調兵虎符,呈遞給張釋之,正襟而拜道:「國中軍政,寡人盡托於丞相,請丞相為寡人定計!」
「諾!」張釋之拿了虎符在手,心裏狂喜不已。
有了這個這淮南國的兵權就到他手上了,劉安,等於就是一隻待宰羔羊了!
我本書生郎,錯生帝王家。 讀過許多書,識得萬千字,要是個太平年就教幾個蒙童,得閑聽聽曲,再找幾個狐朋狗友,偷看誰家姑娘好看。 仗劍天涯,太累;紙醉金迷,太吵;推杯回盞,太脹;回首瞧了幾眼,竟然混了個定天之王,大好的一顆頭顱價值萬金,還是太煩。 走的路遠,知道草海深處有一座積雪萬年不化的高山,那十萬山後有一道地龍遮天的天火,天下之大也不過是一張棋盤。有紅顏知己,有諸子百家,難得一刻清靜,那就湊熱鬧下上兩手閑棋,等一個春暖花開的時候,看看年少時埋在海棠樹下的那壇酒熟了沒有。
總之一句話,張大少爺確實是一位非常非常難得的好人,謙謙君子,絕對算得上大明朝的道德楷模!當然了,不遭人妒是庸才,張大少爺兼張大探花再是好人,總有一批心胸狹窄、心理變態、居心叵測、缺乏教養的宵小鼠輩對他是百般詆毀、萬般污衊——至少建奴們和包衣奴才們就沒一個能看張大少爺順眼的。為什麼呢?因為咱們的張大少爺活生生的毀了大清天朝入主中原!赤果果的毀了康乾盛世!惡狠狠的毀了被包衣奴才無比吹捧大清十二帝啊!
典默穿越到東漢末年,成為了典韋的親弟弟。 為了入主曹營,典默一紙書信直接震驚曹操。 曹操:無論如何也要找到寫信之人,此人必是我要找的天縱奇才! 在大營開啟尋人模式的時候,典默自動找上門,開啟謀士生涯。 袁紹:典家兄弟一文一武,曹阿瞞的運氣為何如此的好啊! 劉備:典默真乃千百年不遇的曠世奇才,難道真的是天要亡我大漢! 周瑜:既生瑜何生默呀! 甄宓:夫君謀定天下,妾身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