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為了迎接京城奧運會的召開,京城故宮博院將文華殿改設為陶瓷館,展出博院珍藏的上至公元前5000多年、下至宣統三年(1911年)的各類陶瓷品。
陶瓷館共展出400多件品陶瓷,按時代發展順序進行排列展示,供游客和陶瓷好者鑒賞研究。
整個展館分為三個展廳,一號廳展品主要為從新石時代晚期陶到清代廣彩瓷。
其中代表瓷為:唐代青釉八棱瓶、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景德鎮窯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唐三彩等。
二號和三號廳展品為明清代宮廷瓷,代表瓷為:雍正彩蟠桃紋天球瓶、乾隆琺瑯彩纏枝蓮紋雙連瓶等。
帶著滿腹的疑問,向南抬起了腳步,地跟在錢昊良的后,也進了文華殿。
兩個人目標都很明確,因此也并沒有在其它區域停留,直接就來到陶瓷館三號展廳——明清宮廷瓷。
在一展區,還沒有靠近,向南遠遠地就看到了那尊連帶底座,差不多有半人高的“瓷母”——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
看照片和看實,是兩種全然不同的。
在照片上看,“瓷母”渾上下花花綠綠,就如同一個穿花的村姑一樣,又俗又土,和雍正瓷所推崇的莊重、素雅完全不沾邊。
也難怪網友們看到比“瓷母”還要土的現代仿制品的照片以后,會笑話它是“土丑審大花瓶”。
而在現場看到“瓷母”真面目時,它雖然還是彩鮮艷,圖案也十分熱鬧,但還遠遠談不上“丑陋”二字——最多就是顯得有些花哨罷了。
至于審,那就見仁見智了。
向南并不關注這些,他最想知道的,那17種高、低溫釉彩,究竟是如何燒制在同一只瓷瓶上的呢?
“瓷母”為文網紅之后,在網絡上就有不人發出質疑聲,認為“瓷母”是分開燒造,之后拼接而的。
又有人說,“瓷母”的17種釉彩之中,其中有一些是仿造上去的。
比如說,仿哥釉開片,就是人工畫上去之后,再窯燒制的。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如今,“瓷母”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就在面前,他又怎麼能忍得住?
向南深吸了一口氣,沉寂了許久的“時回溯之眼”悄然開啟。
……
清雍正六年(1728年),時年四十有七的務府員外郎唐英,被朝廷派駐景市賜窯廠監督,做督陶年希堯的助手。
唐英十六歲進故宮養心殿做雜役,漸漸地學得能書善畫,在為務員外郎以后,他除了巡視、督查待辦各匠人的工作況以外,還兼著為皇帝畫瓷的樣稿,雍正曾稱贊其“畫得款式甚好”。
能詩善畫,又做事踏實,唐英深得雍正的賞識。
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景市窯廠督陶年希堯犯下錯誤之后,他才會被雍正派駐到了景市,協理常駐淮安的年希堯辦理陶務。
“任重而道遠啊!”
唐英坐在馬車上,過不斷被風吹起的車簾,看著眼前逐漸變得陌生的環境,心中暗嘆一聲。
他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前半生也一直生活在京城里的深宮大院,對南方其實沒有什麼印象,此刻忽然要前往地江南的景市負責陶務,心里莫名地有些發慌。
最讓他頭疼的是,他雖然為皇帝畫過瓷的樣稿,那也只是畫畫而已,實際上,他對陶瓷事務一竅不通,到時候又該如何管理?如何督導完朝廷的燒造任務?
想著想著,他腦子里忽然冒出一個很無厘頭的念頭來:
“皇上是不是以為我會畫瓷樣稿,就肯定懂得燒制陶瓷了?”
“他對我不會是有什麼誤解吧?”
調侃自己歸調侃自己,唐英在前往景市的一路之上,始終在思考一個問題:
既然皇上信任他,將窯陶務給他來管理,那他就要盡心盡力去做好,問題就在于,他該如何破局才好?
半個月之后,唐英抵達了景市,他并沒有大張旗鼓,而是靜悄悄地上任了。
在來時的路上,他已經想好了辦法:破局,先局!
想要管理好陶務,那就必須清楚了解陶瓷燒造的每一個細節,唐英決定先從學習陶藝手。
“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
唐英看著窯廠里的打著赤膊流著汗的工人們,心中不知為何也迸發出里一豪來,哈哈大笑起來,“從此以后,我唐英也是一名陶人了!”
四周在忙碌著工人們,都紛紛停了下來,轉過一臉詫異地看著這位從北方遠道而來的新任督陶,不知道他為什麼會這麼高興。
在他們看來,從京城里被派駐到窯廠里來,多半是被貶斥了,莫非這位新任的督陶已經氣昏了腦袋?
唐英才沒有理會他們的想法呢,此刻,他已經頗有一些“老夫聊發年狂”的覺。
第二天一早,在一眾工人們目瞪口呆的表中,已經下了服的唐英,換上了景市窯廠普通窯工的衫,為了窯廠里的一名特殊的學徒工。
他最先開始學習的,是淘練泥土。
制瓷所需要的瓷泥,需要經過淘練,使其變得純,這樣燒造出來的瓷,才會胚細膩,沒有雜質。
唐英來到工棚前,看到一位年約六十余歲的老漢,正將瓷泥放水缸浸泡,翻攪。
而另外一名中年漢子,則是著膀子,正忙著將泥漿舀到置于缸上的馬尾細篩中過濾,上的汗水也是不停地往下滴落。
他看得好奇,便走上前去,向老漢詢問道:“大叔,你這是在做什麼?”
老漢抬頭看了唐英一眼,認出他是新來的督陶后,頓時嚇了一跳,連忙要起下拜,被唐英給扶了起來,“大叔,如今我只是一名學徒工,前來學習陶藝而已,下次無需如此。”
“是,大人……”
老漢唯唯諾諾,見唐英依舊一副笑瞇瞇的模樣,頓時膽子也大了一些,回答道,“我剛剛是將瓷泥磚化開,使勁翻攪,是為了讓泥磚化開得更快一些,這樣一來,細小的泥土會溶于水中,大的砂石就會沉淀到底部。”
“原來如此。”唐英恍然大悟,點了點頭,他又指了指中年漢子那邊,問道,“那他這是?”
“他呀,他那里就是二次過濾了。”
老漢這會兒也算是適應了,對唐英這個督陶也沒了之前的害怕,笑道,“他將我這邊的泥漿,通過馬尾細篩再過濾一道,剩下的泥漿就會更細膩了。”
說到這里,也不等唐英繼續發問,老漢又指著另外一邊的一個年輕小子說道,“馬尾細篩過濾后的泥漿,就由他倒到放在矮架上的過泥匣缽里,瀝去水分,讓這些泥漿變得稠厚形。”
“再之后,就是把形的泥漿放進一個無底木匣,里面鋪上細布大單,就好像做豆腐一樣,將它泥漿包,再用磚上面瀝干水分。”
“最后,就是將淘好的泥土翻練勻實,留待后用了。”
唐英本就聰慧,老漢這麼一說,他就已經完全明白了“淘練泥土”這道工序的一整套流程了。
“大叔,你先歇歇,我來幫你!”
唐英笑了一聲,接過老漢手中用來翻攪泥水的兒臂細的木,一邊往大缸中放瓷土,一邊拿著木使勁翻攪起來。
這一幕,看得那些窯工們一個個都瞪大了眼睛。
誰見過督陶親自手干活的?而且做的還是這種又臟又累的活兒!
有幾個窯工還地使勁擰了一把自己腰間的,該不是自己還在做夢,沒睡醒呢吧?
可是腰間傳來的鉆心的痛楚告訴他們,你們沒做夢,你們看到的是真的!
他不僅在幫那老漢翻攪泥水,而且還下了鞋子,挽起了管,跳進了稠化床中踩練泥料!
忙碌了整整一天,唐英一直在窯廠里和那些窯工們一起,端著大碗,蹲在地上吃完了晚飯,這才拖著疲憊的子回到了住。
他畢竟已經四十七歲了,而且從小到大都沒有做過什麼重活累活,忽然莽了這麼一天,覺渾上下哪哪兒都不舒服。
但唐英心里還是很欣,覺這一天的勞累很值得。
這一天時間里,他不僅僅搞清楚了“淘練泥土”這一工藝的流程,而且還親手作了一番,知道了瓷土為什麼需要淘練,淘練到什麼程度才算合格。
更重要的是,他已經和練泥工地上的窯工們,打了一片。
這是一個好兆頭。
想要學到真本事,就需要真誠請教,就需要能夠融到窯工們當中去,如果窯工們不接他,那才是真的要絕了。
幸好,他開了個好頭。
簡單洗漱了一番之后,唐英半倚在床頭,開始計劃明天要做的事。
“淘練泥土”算是過關了,實際上,這一關并不復雜,沒有多技含量,純粹的力活而已。
那麼,明天就應該去學習下一道工藝——“煉灰配釉”了。
配釉要用灰。
窯廠用灰出自景市之南一百四十里的樂縣。
灰以青白石和尾草迭壘燒制而,再配上練好的瓷泥,調漿水。
在這里,細泥與灰的比例,就十分關鍵了。
按照一般常理,細泥與灰的比例按10:1調配,則為上品瓷用釉;7:3或8:2則為中品之釉,對半或泥灰多則了釉。
但這只是理論上的比例,實際作之中,究竟什麼樣的比例才是上品瓷用釉,什麼樣的比例才是中品瓷用釉,要調試過后才能知道確切的數據。
想著想著,唐英不知不覺間,就這麼靠在床頭上睡了過去。
他實在太累了。
第二天一早,唐英就醒了下來,他一看窗外的天,早已經是天大亮了。
“哎喲!”
他吃了一驚,連忙就要下床,兩只腳剛一踩到地上,一陣陣酸麻脹痛之就傳了過來。
“老爺,您怎麼了?”
一直守在外面的侍從聽到唐英的喊聲,連忙闖了進來,一臉慌張。
唐英朝他擺了擺手,苦笑道:“沒事,就是渾上下酸痛難當。”
“老爺從沒有做過這些事,昨日陡然做了那麼多,今日自然是渾難。”
侍從一聽,頓時放下了心,他是從京城跟著唐英來到這里上任的,要是唐英有事,他的下場也好不了,他想了想,又勸道,
“老爺,您是督陶,只需命窯廠的工頭們按時按需燒制進貢的瓷即可,何須親自上陣勞作?”
“此事勿要再提!”
唐英一擺手,頓了頓,說道,“走吧,扶我去窯廠。”
侍從無奈,只得上前扶起唐英,慢慢地往窯廠的方向而去。
在之后的日子里,唐英仿佛忘了自己是督陶,而是一名真正的窯工,開始按部就班地學習起陶瓷工藝來。
他向拉坯師傅學習如何拉坯,向畫師學習在瓷上畫花鳥蟲魚,在瓷上為青山著,為綠水描魂。
他畫蓮花牡丹纏枝圖案,畫水祥云紋,因為在宮中時就曾畫過瓷樣本,在景市更是爐火純青。
他還向吹釉師傅學習如何吹釉,向把樁師傅學習控制火候……
“杜門謝游,聚會神,苦心竭力,與工匠同食息者三年”。
唐英足足閉門謝客三年,和工匠同吃同住,也挽起袖口,淘泥、泥、拉坯、捧坯,所以他很快就由一個外行變一個行。
唐英在景市督陶的前八年,是雍正在位時期。
這一時期,景市窯在唐英的主持下,創新功了窯變釉,從而使得原來調單一的單釉變得流溢彩,絢麗斑斕。
唐英督陶真正的輝煌,是在乾隆朝初期的20年間。
乾隆皇帝,大家是耳能詳了,他這個人,好極其廣泛,不僅喜歡下江南,喜歡書畫,熱衷作詩,而且還很喜歡陶瓷。
他曾經直接干預宮制瓷事務,不僅對宮瓷的用途、形狀、紋樣等屢屢過問,而且還親自審定畫樣。
唐英經常竭盡全力,但依舊無法滿足乾隆皇帝的要求,而且還經常被他訓斥。
比如乾隆一十三年(1748年),《記事檔》有這麼一檔:
“十一月二十八日,太監胡世杰傳旨與怡親王,德保:此次唐英呈進瓷仍系舊樣,為何不照所發新樣燒造進呈?將這次呈進瓷錢糧不準報銷,著伊賠補。”
這樣的斥責與罰,讓唐英苦不堪言。
這一天,唐英剛剛來到窯廠,準備找幾位工頭研究一下釉彩創新事宜,就接到了京城來的急件——
乾隆皇帝又派人加急送來了瓷的新畫樣!
鄉村到城市打工的方明,在一次意外受傷之中得到只吃不吐的財獸貔貅的傳承,從此擁有了鑑定古董的能力.價值萬金的瓷器、神奇的遠古青銅、曲折離奇的撿漏…方明的人生髮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金錢權勢當然也隨之而來!
曾經遭人陷害,葉淩天背上不恥罪名受千夫所指,兄弟朋友的背叛、女友與其決裂、姐姐更是被迫為他含淚嫁人。 命運齒輪轉動,他,讓人界武神甘心為奴! 讓魔界魔主俯首稱臣! 甚至讓天界大帝膽寒顫慄! 統禦天下站在世界之巔的絕世龍皇,重回都市少年時代! 這一世,葉淩天隻手遮天、神擋殺神!必讓這天下為之顫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