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都市爽文 我為國家修文物 第一百九十一章 你對我是不是有什麼誤解(二合一章,今日更新完畢)

《我為國家修文物》 第一百九十一章 你對我是不是有什麼誤解(二合一章,今日更新完畢)

 2008年,為了迎接京城奧運會的召開,京城故宮博院將文華殿改設為陶瓷館,展出博院珍藏的上至公元前5000多年、下至宣統三年(1911年)的各類陶瓷品。

 陶瓷館共展出400多件品陶瓷,按時代發展順序進行排列展示,供游客和陶瓷好者鑒賞研究。

 整個展館分為三個展廳,一號廳展品主要為從新石時代晚期陶到清代廣彩瓷

 其中代表瓷為:唐代青釉八棱瓶、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景德鎮窯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唐三彩等。

 二號和三號廳展品為明清代宮廷瓷,代表瓷為:雍正彩蟠桃紋天球瓶、乾隆琺瑯彩纏枝蓮紋雙連瓶等。

 帶著滿腹的疑問,向南抬起了腳步,地跟在錢昊良的后,也進了文華殿。

 兩個人目標都很明確,因此也并沒有在其它區域停留,直接就來到陶瓷館三號展廳——明清宮廷瓷

 在一展區,還沒有靠近,向南遠遠地就看到了那尊連帶底座,差不多有半人高的“瓷母”——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

 看照片和看實,是兩種全然不同的

 在照片上看,“瓷母”渾上下花花綠綠,就如同一個穿花的村姑一樣,又俗又土,和雍正瓷所推崇的莊重、素雅完全不沾邊。

 也難怪網友們看到比“瓷母”還要土的現代仿制品的照片以后,會笑話它是“土丑審大花瓶”。

 而在現場看到“瓷母”真面目時,它雖然還是彩鮮艷,圖案也十分熱鬧,但還遠遠談不上“丑陋”二字——最多就是顯得有些花哨罷了。

 至于審,那就見仁見智了。

 向南并不關注這些,他最想知道的,那17種高、低溫釉彩,究竟是如何燒制在同一只瓷瓶上的呢?

Advertisement

 “瓷母”為文網紅之后,在網絡上就有不人發出質疑聲,認為“瓷母”是分開燒造,之后拼接而的。

 又有人說,“瓷母”的17種釉彩之中,其中有一些是仿造上去的。

 比如說,仿哥釉開片,就是人工畫上去之后,再窯燒制的。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如今,“瓷母”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就在面前,他又怎麼能忍得住?

 向南深吸了一口氣,沉寂了許久的“時回溯之眼”悄然開啟。

 ……

 清雍正六年(1728年),時年四十有七的務府員外郎唐英,被朝廷派駐景市賜窯廠監督,做督陶年希堯的助手。

 唐英十六歲進故宮養心殿做雜役,漸漸地學得能書善畫,在務員外郎以后,他除了巡視、督查待辦各匠人的工作況以外,還兼著為皇帝畫瓷的樣稿,雍正曾稱贊其“畫得款式甚好”。

 能詩善畫,又做事踏實,唐英深得雍正的賞識。

 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景市窯廠督陶年希堯犯下錯誤之后,他才會被雍正派駐到了景市,協理常駐淮安的年希堯辦理陶務。

 “任重而道遠啊!”

 唐英坐在馬車上,過不斷被風吹起的車簾,看著眼前逐漸變得陌生的環境,心中暗嘆一聲。

 他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前半生也一直生活在京城里的深宮大院,對南方其實沒有什麼印象,此刻忽然要前往地江南的景市負責陶務,心里莫名地有些發慌。

 最讓他頭疼的是,他雖然為皇帝畫過瓷的樣稿,那也只是畫畫而已,實際上,他對陶瓷事務一竅不通,到時候又該如何管理?如何督導完朝廷的燒造任務?

 想著想著,他腦子里忽然冒出一個很無厘頭的念頭來:

Advertisement

 “皇上是不是以為我會畫瓷樣稿,就肯定懂得燒制陶瓷了?”

 “他對我不會是有什麼誤解吧?”

 調侃自己歸調侃自己,唐英在前往景市的一路之上,始終在思考一個問題:

 既然皇上信任他,將窯陶務給他來管理,那他就要盡心盡力去做好,問題就在于,他該如何破局才好?

 半個月之后,唐英抵達了景市,他并沒有大張旗鼓,而是靜悄悄地上任了。

 在來時的路上,他已經想好了辦法:破局,先局!

 想要管理好陶務,那就必須清楚了解陶瓷燒造的每一個細節,唐英決定先從學習陶藝手。

 “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

 唐英看著窯廠里的打著赤膊流著汗的工人們,心中不知為何也迸發出里一來,哈哈大笑起來,“從此以后,我唐英也是一名陶人了!”

 四周在忙碌著工人們,都紛紛停了下來,轉過一臉詫異地看著這位從北方遠道而來的新任督陶,不知道他為什麼會這麼高興。

 在他們看來,從京城里被派駐到窯廠里來,多半是被貶斥了,莫非這位新任的督陶已經氣昏了腦袋?

 唐英才沒有理會他們的想法呢,此刻,他已經頗有一些“老夫聊發年狂”的覺。

 第二天一早,在一眾工人們目瞪口呆的表中,已經下了服的唐英,換上了景市窯廠普通窯工的衫,為了窯廠里的一名特殊的學徒工。

 他最先開始學習的,是淘練泥土。

 制瓷所需要的瓷泥,需要經過淘練,使其變得純,這樣燒造出來的瓷,才會胚細膩,沒有雜質。

 唐英來到工棚前,看到一位年約六十余歲的老漢,正將瓷泥放水缸浸泡,翻攪。

Advertisement

 而另外一名中年漢子,則是著膀子,正忙著將泥漿舀到置于缸上的馬尾細篩中過濾,上的汗水也是不停地往下滴落。

 他看得好奇,便走上前去,向老漢詢問道:“大叔,你這是在做什麼?”

 老漢抬頭看了唐英一眼,認出他是新來的督陶后,頓時嚇了一跳,連忙要起下拜,被唐英給扶了起來,“大叔,如今我只是一名學徒工,前來學習陶藝而已,下次無需如此。”

 “是,大人……”

 老漢唯唯諾諾,見唐英依舊一副笑瞇瞇的模樣,頓時膽子也大了一些,回答道,“我剛剛是將瓷泥磚化開,使勁翻攪,是為了讓泥磚化開得更快一些,這樣一來,細小的泥土會溶于水中,大的砂石就會沉淀到底部。”

 “原來如此。”唐英恍然大悟,點了點頭,他又指了指中年漢子那邊,問道,“那他這是?”

 “他呀,他那里就是二次過濾了。”

 老漢這會兒也算是適應了,對唐英這個督陶也沒了之前的害怕,笑道,“他將我這邊的泥漿,通過馬尾細篩再過濾一道,剩下的泥漿就會更細膩了。”

 說到這里,也不等唐英繼續發問,老漢又指著另外一邊的一個年輕小子說道,“馬尾細篩過濾后的泥漿,就由他倒到放在矮架上的過泥匣缽里,瀝去水分,讓這些泥漿變得稠厚形。”

 “再之后,就是把形的泥漿放進一個無底木匣,里面鋪上細布大單,就好像做豆腐一樣,將它泥漿包,再用磚上面瀝干水分。”

 “最后,就是將淘好的泥土翻練勻實,留待后用了。”

 唐英本就聰慧,老漢這麼一說,他就已經完全明白了“淘練泥土”這道工序的一整套流程了。

Advertisement

 “大叔,你先歇歇,我來幫你!”

 唐英笑了一聲,接過老漢手中用來翻攪泥水的兒臂細的木,一邊往大缸中放瓷土,一邊拿著木使勁翻攪起來。

 這一幕,看得那些窯工們一個個都瞪大了眼睛。

 誰見過督陶親自手干活的?而且做的還是這種又臟又累的活兒!

 有幾個窯工還地使勁擰了一把自己腰間的,該不是自己還在做夢,沒睡醒呢吧?

 可是腰間傳來的鉆心的痛楚告訴他們,你們沒做夢,你們看到的是真的!

 他不僅在幫那老漢翻攪泥水,而且還下了鞋子,挽起了管,跳進了稠化床中踩練泥料!

 忙碌了整整一天,唐英一直在窯廠里和那些窯工們一起,端著大碗,蹲在地上吃完了晚飯,這才拖著疲憊的子回到了住

 他畢竟已經四十七歲了,而且從小到大都沒有做過什麼重活累活,忽然莽了這麼一天,覺渾上下哪哪兒都不舒服。

 但唐英心里還是很欣覺這一天的勞累很值得。

 這一天時間里,他不僅僅搞清楚了“淘練泥土”這一工藝的流程,而且還親手作了一番,知道了瓷土為什麼需要淘練,淘練到什麼程度才算合格。

 更重要的是,他已經和練泥工地上的窯工們,打了一片。

 這是一個好兆頭。

 想要學到真本事,就需要真誠請教,就需要能夠融到窯工們當中去,如果窯工們不接他,那才是真的要絕了。

 幸好,他開了個好頭。

 簡單洗漱了一番之后,唐英半倚在床頭,開始計劃明天要做的事。

 “淘練泥土”算是過關了,實際上,這一關并不復雜,沒有多含量,純粹的力活而已。

 那麼,明天就應該去學習下一道工藝——“煉灰配釉”了。

 配釉要用灰。

 窯廠用灰出自景市之南一百四十里的樂縣。

 灰以青白石和尾草迭壘燒制而,再配上練好的瓷泥,調漿水。

 在這里,細泥與灰的比例,就十分關鍵了。

 按照一般常理,細泥與灰的比例按10:1調配,則為上品瓷用釉;7:3或8:2則為中品之釉,對半或泥灰多則釉。

 但這只是理論上的比例,實際作之中,究竟什麼樣的比例才是上品瓷用釉,什麼樣的比例才是中品瓷用釉,要調試過后才能知道確切的數據。

 想著想著,唐英不知不覺間,就這麼靠在床頭上睡了過去。

 他實在太累了。

 第二天一早,唐英就醒了下來,他一看窗外的天,早已經是天大亮了。

 “哎喲!”

 他吃了一驚,連忙就要下床,兩只腳剛一踩到地上,一陣陣酸麻脹痛之就傳了過來。

 “老爺,您怎麼了?”

 一直守在外面的侍從聽到唐英的喊聲,連忙闖了進來,一臉慌張。

 唐英朝他擺了擺手,苦笑道:“沒事,就是渾上下酸痛難當。”

 “老爺從沒有做過這些事,昨日陡然做了那麼多,今日自然是渾。”

 侍從一聽,頓時放下了心,他是從京城跟著唐英來到這里上任的,要是唐英有事,他的下場也好不了,他想了想,又勸道,

 “老爺,您是督陶,只需命窯廠的工頭們按時按需燒制進貢的瓷即可,何須親自上陣勞作?”

 “此事勿要再提!”

 唐英一擺手,頓了頓,說道,“走吧,扶我去窯廠。”

 侍從無奈,只得上前扶起唐英,慢慢地往窯廠的方向而去。

 在之后的日子里,唐英仿佛忘了自己是督陶,而是一名真正的窯工,開始按部就班地學習起陶瓷工藝來。

 他向拉坯師傅學習如何拉坯,向畫師學習在瓷上畫花鳥蟲魚,在瓷上為青山著,為綠水描魂。

 他畫蓮花牡丹纏枝圖案,畫水祥云紋,因為在宮中時就曾畫過瓷樣本,在景市更是爐火純青。

 他還向吹釉師傅學習如何吹釉,向把樁師傅學習控制火候……

 “杜門謝游,聚會神,苦心竭力,與工匠同食息者三年”。

 唐英足足閉門謝客三年,和工匠同吃同住,也挽起袖口,淘泥、泥、拉坯、捧坯,所以他很快就由一個外行變一個行。

 唐英在景市督陶的前八年,是雍正在位時期。

 這一時期,景市窯在唐英的主持下,創新功了窯變釉,從而使得原來調單一的單釉變得流溢彩,絢麗斑斕。

 唐英督陶真正的輝煌,是在乾隆朝初期的20年間。

 乾隆皇帝,大家是耳能詳了,他這個人,好極其廣泛,不僅喜歡下江南,喜歡書畫,熱衷作詩,而且還很喜歡陶瓷。

 他曾經直接干預宮制瓷事務,不僅對宮的用途、形狀、紋樣等屢屢過問,而且還親自審定畫樣。

 唐英經常竭盡全力,但依舊無法滿足乾隆皇帝的要求,而且還經常被他訓斥。

 比如乾隆一十三年(1748年),《記事檔》有這麼一檔:

 “十一月二十八日,太監胡世杰傳旨與怡親王,德保:此次唐英呈進瓷仍系舊樣,為何不照所發新樣燒造進呈?將這次呈進瓷錢糧不準報銷,著伊賠補。”

 這樣的斥責與罰,讓唐英苦不堪言。

 這一天,唐英剛剛來到窯廠,準備找幾位工頭研究一下釉彩創新事宜,就接到了京城來的急件——

 乾隆皇帝又派人加急送來了瓷的新畫樣!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