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都市爽文 我為國家修文物 第一百九十章 農家樂審美 (二合一章,今日更新完畢)

《我為國家修文物》 第一百九十章 農家樂審美 (二合一章,今日更新完畢)

 在彩陶陳列館里面,向南足足待了一個多小時,這才和錢昊良一起離開。

 在這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里面,他對古陶又有了新的認知。

 在這之前,他一直以為,古陶只不過是古代人類在勞過程中的一個偶然發明而已。

 作為古代人類的一種過渡時期的生活工,它相對于造型更觀、材質更堅的古瓷而言,古陶并沒有發揮到太大的作用。

 在古瓷出現之后,古陶就逐漸地被歷史給淘汰出局了。

 直到今天,向南才發現,實際上,古陶在古代人類的生活和勞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不說其他,就說古陶的紋飾,它不僅現出了古代人類高超的繪畫藝,而且還蘊含著大量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歷史訊息。

 實際上,無論是古陶還是古瓷,他們在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風格表現。

 了解了某一個時代的紋飾特征,這對于向南修復這一時代的古陶瓷,是有很大幫助的。

 從彩陶陳列館出來之后,錢昊良就笑著對向南說道:“怎麼樣?走了這一趟,收獲很大吧?”

 向南點了點頭,一臉地應道:“是收獲很大,最起碼,我對馬家窯文化彩陶的了解,就加深了不。”

 馬家窯文化彩陶,早期以純黑彩繪花紋為主;中期使用純黑彩和黑、紅二彩相間繪制花紋;晚期多以黑、紅二彩并用繪制花紋。

 這一個時期,制陶工藝已開始使用慢修坯,并利用轉繪制同心圓紋、弦紋和平行線等紋飾,表現出了嫻的繪畫技巧。

 實際上,在馬家窯文化之前,距今約7000年左右出現的仰韶文化,才是華夏新石時代彩陶最盛繁華的時期。

Advertisement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藝相當規整,多為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灰陶與黑陶較為見。

 其裝飾以彩繪為主,于上繪花紋,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部分容及藝創作的聰明才智。

 造型的種類有杯、缽、碗、盆、罐、甕、盂、瓶、甑、釜、灶、鼎、蓋和座等,最為突出的是雙耳尖底瓶,線條流暢、勻稱,極

 馬家窯文化彩陶,繼承了仰韶文化爽朗的風格,但表現更為細,形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風格,比仰韶文化有進一步的發展,藝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

 這一趟來京城,意外發現了華夏農業博館里的彩陶陳列館,向南自我覺收獲頗,至以后在修復古陶上,他的把握又增大了不

 文修復,雖然說只是簡單地將破損的文,在不破壞它的歷史風貌的況下,盡最大的可能還原其本來的面目。

 但實際上,如果不懂得這件文當時所的時代特征和歷史風貌,那麼,文修復師有很大的可能都不知道該從何下手。

 它不只是修復那麼簡單,文修復,修復的還有那一段歷史文化。

 兩個人一路閑聊著,很快又回到了酒店門口,錢昊良剛要進去,向南一把拉住了他,說道:“你走錯地方了吧?”

 “啊?”

 錢昊良后退了兩步,抬頭看了看酒店的名字,仰著脖子說道:“沒錯啊,是長城飯店。”

 “我們應該去停車場。”

 向南看著錢昊良,一臉無語地說道,“你不是說還有一件文要帶我去看嗎?”

 “我沒忘,瞧把你急的。”

 錢昊良笑了起來,一邊繼續往酒店大堂里面走,一邊說道,“人有三急嘛,我到里面上個洗手間不行啊?”

Advertisement

 向南:“……”

 我的樣子,看起來很著急嗎?

 幾分鐘后,錢昊良就開車載著向南離開了長城飯店。

 此刻已是下午二點,早已經過了中午上下班的高峰期,一路上來往的車輛雖然多,但并沒有堵車。

 錢昊良車子開得很暢快,向南坐在車里,看著窗外來來往往的車輛,和馬路兩旁高大的建筑,心也很是放松。

 看著看著,向南忽然覺有點不對勁,他回過頭來看著錢昊良,問道:“你這是去京城故宮博院?”

 “對啊,不然去哪兒?”

 錢昊良轉頭瞥了向南一眼,又很快轉了過去,繼續看路,里卻說道,“要看珍貴的文,當然還是博館最多了,你想去哪兒?”

 向南撇了撇,沒有跟他斗

 他現在算是明白過來了,錢昊良是打算帶他去京城故宮博院的陶瓷展廳里,去看古陶瓷。

 故宮博院里的古陶瓷,向南還是知道一些的,尤其是在文博界里傳聞甚廣的“故宮十大珍寶瓷”,更是知之甚深。

 “故宮十大珍寶瓷”,是在故宮館藏的35萬件瓷中,甄選出來的十件國寶重,均為清代時期燒制而

 其中,康熙時期1件,雍正時期4件,乾隆時期獨占5件。

 這十件珍寶瓷,無論是在瓷種、釉料上,還是工藝、型上,均代表了華夏千年陶瓷藝的巔峰水平,其藝價值更是無法衡量。

 在收藏界有一句流行語,“瓷要玩清三代”。

 那麼,什麼才是“清三代”瓷

 實際上,這指的就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瓷

 清代是華夏瓷史上集大的期間,較好地吸收了前幾個朝代領先深的技藝。

 康熙期間,逐漸將瓷都景市的窯廠康復完善,使其產品質量更加好轉,其特點是,渾厚古拙、皮亮釉。

Advertisement

 康熙窯瓷品種繁多,千姿百態,造型普遍古拙,胎比較厚重,同樣大小的,要比清朝其它時期的要重些。

 較大型作品采用分段型整組合的技法,修胎工藝細,不留痕跡。

 康熙時期,窯瓷了嚴謹工的宮廷工藝風格,并呈現出細華的皇家風范,即有朝氣蓬的神采和樸茂華滋的氣韻。

 而到了雍正時期,其窯瓷無論在仿古還是創新方面,均取得卓越就,確立了清代窯瓷的制作方向,即獨特的皇家格調,純粹的皇家風范。

 乾隆窯瓷,則說秉承康熙、雍正窯的風范,繼續發揚大,把皇家工藝發揮到了極致。

 奇巧的造型,華麗的釉彩,以及富而多層次的裝飾風格,這種層次是形乾隆窯風格的關鍵因素。

 不說別的,在藝品市場上各個朝代的瓷量最高的還是清代瓷,而且還屢創高價。

 之前向南還沒有開始學習古陶瓷修復技藝,在京城的修復《千里江山圖》的那段時間里,他也沒有特意去參觀過故宮博院的陶瓷展廳。

 因此,到目前為止,他都還沒見到過這“十大珍寶瓷”。

 也不知道這次專程過去,能不能看得到其中的一兩件?

 要知道,博館里的文,并不是固定陳列的,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更換一批。

 這其中,除了讓前來參觀的游客和文好者,有機會看到更多的國寶文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經過一段時間展出的文,都要送回到文保中心去進行保養維護。

 只有定期對這些文進行心地保養,它們的藝生命才能夠更加長久,也能夠讓更多的人欣賞到它們的優雅與麗。

Advertisement

 車子行駛了半個多小時,就到了目的地。

 錢昊良停好車之后,并沒有前往故宮博院文保中心,而是帶著向南直奔故宮博院文華殿。

 文華殿,在明代是皇太子的東宮,清代時則是舉行經筵的地方。

 如今,文華殿是故宮博院瓷館,專門用來展出瓷國寶文,供游客們參觀與游覽。

 現在雖然不是節假日,但作為首都的京城,從來就不缺游客,故宮里的游人依舊很多,拿著手機自拍的、開直播的,隨可見。

 向南和錢昊良目標明確,從工作人員通道進故宮之后,便一路直奔文華殿而去。

 到了門口,錢昊良忽然停住了腳步,忽然回過頭問向南:“你猜我要帶你看哪件文?”

 “故宮館藏了那麼多古陶瓷,我哪猜得到?”

 向南一臉無語,隨后看到錢昊良一副“你不猜我不讓你進”的模樣,便只好想了想,試探著說道,“清代康熙年間的青花花鳥紋魚尾瓶?”

 清康熙·青花花鳥紋魚尾瓶,是康熙年間唯一一件選了“故宮十大珍寶瓷”的瓷,它完地復現了康熙青花獨有“翠藍”,創下歷代青花藝之冠。

 錢昊良搖了搖頭,笑道:“不是。”

 “雍正年間的斗彩摘枝花紋梅瓶?”

 這件古瓷,也是“故宮十大珍寶瓷”之一,它是歷史上首件突破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工藝的作品,歷史地位極高,釉料配方也是最復雜的。

 “算了,不讓你猜了,再猜不著,估計你要發。”

 錢昊良又搖了搖頭,一臉得意地笑了起來,“我帶你去看的這件文,你肯定聽說過,不止你聽說過,連很多普通人都知道!”

 向南一臉鄙夷,我聽說過的陶瓷文多了去了,誰知道你說的是哪一件?

 錢昊良看到向南一臉不信的模樣,便笑道:“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

 向南一愣,下意識地問道:“你說什麼?”

 “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俗稱的‘瓷母’。”

 錢昊良又說了一遍,一副不可思議的模樣,“你不會真沒聽說過吧?這都在電視上火了,已經了文‘網紅’!”

 “‘瓷母’我當然知道。”

 向南點了點頭,笑道,“不就是網上口口相傳的那件‘土丑審大花瓶’嘛。”

 既然當初決定要學習古陶瓷修復技藝,一些重要的瓷,向南當然不會放過,即使沒有看過真品,也都會通過資料去了解它的各種信息。

 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于清代乾隆年間燒制,其自上而下裝飾的釉、彩達17層之多,標志著華夏古代制瓷工藝的頂峰,有“瓷母”的譽。

 從燒造工藝上看,青花與仿釉、仿汝釉、仿哥釉、窯變釉、青釉、霽藍釉等均屬高溫釉、彩,需先焙燒,而彩、琺瑯彩、金彩及松石綠釉等均屬低溫釉彩,需后焙燒。

 如此復雜的工藝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種釉、彩能的況下才能順利完

 這件“瓷母”,集各種高溫、低溫釉、彩于一,集中現了當時高超的制瓷技藝,其藝價值不可估量。

 2014年10月份,在米國波士頓斯納金舉行的“亞洲藝專拍”專場拍賣會上,出現了第二件“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最終以1.51億元功拍賣。

 有專家認為,米國拍賣會上出現的這件“瓷母”,與故宮“瓷母”應該是一對,不論還是布局,相似度高達99%。

 這件經過國家電視臺的宣傳,為了文“網紅”的“瓷母”,還鬧出了一個真假“李逵”事件來。

 許多公眾號上使用的“瓷母”圖片并非京城故宮博院所藏的真品照片,而是一件有著不差別的“李鬼”瓷瓶,以至于“瓷母”被人稱作為是“農家樂審”。

 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如果地下有知,兩百多年后,他心設計的一件集合了17種釉、彩,前無古人、后不一定有來者的大瓷瓶會被一個仿品代替,為人們口中的“土丑審大花瓶”的話,也不知道會不會氣得活過來?

 “哈哈哈!”

 錢昊良聽了向南的話后,忍不住大笑起來,向南一向嚴肅有余,風趣不足,沒想到偶爾來這麼一句,竟然會這麼有意思,他笑道,

 “連你都知道了,估計這個帽子,乾隆他老人家是摘不下來了。咱們也別在門口站著了,進去看一看吧。”

 “好。”

 向南點了點頭,他也沒見過真品“瓷母”,如今既然提到了它,那肯定是要進去看一看的。

 這一件集合了多達17種釉彩的瓷瓶,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它是在什麼樣的況下燒制而的?

 乾隆皇帝為什麼要燒制這樣一件大瓷瓶?

 這當中又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

 真是——

 好奇啊!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