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潛升任從四品的侍講學士之后,除了隔三差五地給翰林院庶吉士們講學一場之外,便是偶爾為乾隆皇帝和和詩,有了大把的空余時間。
有了空余時間,沈德潛便開始思考一件事。
他早年曾師從葉燮學詩,作為葉燮門人,論詩主“格調”,提倡溫敦厚之詩教。
在詩學一道上,沈德潛很有造詣,為康乾以來擬古主義詩派的代表人。
但想要將“詩教”這種詩詞創作的思想傳揚出去,靠一首首的詩作是不行,必須著書立說,形完整、系統的詩學理論。
如今,他居從四品,可以說是春風得意、功名就了。
作為一位文人,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詩人,他已經有了著書立說的資格。
沈德潛思來想去,最終決定從探尋詩歌之源的方式手,通過選詩、注詩和評詩闡揚“詩教”,倡導“風雅”。
他開始選編《古詩源》。
至于為什麼要選編《古詩源》,沈德潛自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詩至有唐為極盛,然詩之盛,非詩之源也。……則唐詩者,宋、元之上流,而古詩又唐人之發源也。”
意思是,詩歌到了唐代時,已經達到了極為昌盛的地步,因此唐代并不是詩歌的源頭。
宋代、元代的詩歌都不如唐詩,而唐朝以前的詩歌,才算得上是唐詩的發源。
因此,沈德潛需要翻閱大量唐代以前的古詩集,也幸好翰林院后院的藏書庫中有歷朝歷代大量的藏書,這也為他提供了選編《古詩源》的基礎。
就在沈德潛埋首故紙堆里,潛心選編《古詩源》之時,乾隆皇帝又要下江南了。
下江南,也算得上是乾隆皇帝的好之一吧,只比寫詩差了那麼一點點。
作為寵臣,沈德潛當然是乾隆皇帝欽點的隨行人員之一。
乾隆下江南,是大家最耳能詳的橋段了,在電視劇里,他經常帶上三兩個人,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但實際上,乾隆是最好面子,也最講究排場的皇帝,他下江南必然帶著整套的出行儀仗,隨行人員多達兩千多人。
像那種電視劇里,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訪,還被貪污吏關進大牢里的節,純屬扯淡。
浩浩一行人,從紫城南下,來到杭州府時,已經是冬天了。
這一日,乾隆皇帝興致頗高,帶著一幫大臣游西湖。
看到漫天飛舞的雪花時,乾隆皇帝忽然詩興大發,頓時張口就來:
“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
眾大臣站在乾隆皇帝的兩側,正準備等他念完詩后,大聲好呢,結果乾隆皇帝卡殼了!
乾隆皇帝正尷尬著,心想:完犢子,這下子要在臣子們面前丟人了!
眾大臣也一齊發愣:皇上怎麼了?最后一句念下去呀,我們正等著拍龍屁呢。
就在這時,有一個老者巍巍地站出來,贊道:“皇上高才壯采,所作之詩,寓意無窮,回環流轉,暢然不息。令老臣茅塞頓開,詩意頓生。請皇上恩準老臣狗尾續貂——飛梅花都不見。”
這老者不是別人,正是“想皇上之所想,急皇上之所急”的沈德潛!
乾隆這首詩,前三句平淡無奇,加上續上的這第四句,這意境頓時就深遠了起來。
眾大臣這才醒悟過來,原來皇上是卡殼了呀!
于是,連忙紛紛恭賀乾隆皇帝,又作得一首妙詩。
與此同時,眾人心中也在暗自懊惱,自己怎麼就沒這麼激靈呢,續上一句詩又有什麼難的,偏偏自己就沒這個悟,又讓沈德潛搶了先。
乾隆皇帝的龍屁被拍得很舒服,心里對沈德潛更是欣賞。
這老頭,不僅文采斐然,而且察言觀的功夫也很了得啊!
回到紫城之后,沈德潛又重新伏案選編《古詩源》,乾隆皇帝每有詩作,也會命其和詩,每每都能讓他龍心大悅。
乾隆十一年(1746年),沈德潛所選編《古詩源》已經大功告,全書共十四卷,上溯先秦,下迄隋代,錄詩七百余首。
在這部選編作品中,沈德潛崇尚雅正,故尤重作品的風骨,提倡自然,反對雕琢。
他評曹詩“沈雄俊爽,時霸氣”,評左思詩“拔出于眾流之中,骨俊上”,評庚信詩“悲之音,常見風骨”。
這些詩人中,沈德潛最推崇陶淵明的“無意為詩,斯臻至詣”,他說:“陶詩合于自然,不可及,在真在厚;謝(靈運)詩追琢而返于自然,不可及,在新在俊。”
《古詩源》編校完之后,即付刊印。
因沈德潛在朝中高位,詩作又到乾隆皇帝的賞識,常出苑,與乾隆皇帝唱和、論詩,《古詩源》甫一面世,即追捧,一時間竟紙貴。
沈德潛亦是老懷開,喟嘆道:“吾之詩學,能傳揚于世,何其幸也!”
《古詩源》諸事皆畢,沈德潛便向乾隆皇帝乞假歸葬。
乾隆皇帝不僅給他三代都加封典,還賜詩一首,其中有一句是:“我沈德潛,淳風挹古福“。
乾隆皇帝對沈德潛的榮寵眾所周知,但一言不合就表白那也是沒誰了。
在古代,皇帝題詞就不得了,何況還特地寫詩相贈呢?
這件事在當時,就引起了“文藝界”大震,當時歌詠其事的不知凡幾。
乾隆十二年(1747年),沈德潛回朝之后不久,便被任命在尚書房行走,又擢禮部侍郎,正二品大員。
沈德潛一而再,再而三地獲得破格提拔,這讓朝中大臣們頗為微詞。
乾隆皇帝為此還專門頒諭,特別指出,他是因沈德潛誠實謹厚,且憐其晚遇,才特別加恩,以鼓勵老積學之士,并非因進詩而優擢。
但這好像不能服眾,畢竟沈德潛政績平平,如果不是因為詩寫得好,還兢兢業業為乾隆校刊《制詩集》,為詩潤,怎可能此榮寵呢?
一個“槍手”做做到這份上,只怕死了也會笑出豬聲來吧?
八十多歲時,沈德潛因為老邁不堪,辭回故里。
乾隆皇帝頗為不舍,這麼好的一個“槍手”,還沒有給朕寫出更多的詩來呢,怎麼就走了呢?
雖然不舍,乾隆皇帝依舊恩準了。
還為沈德潛加禮部尚書銜,長孫賜舉人,獲準在滄浪亭北面建生祠……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沈德潛壽終正寢。
乾隆皇帝懷不已,追封沈德潛為太子太師,賜謚文愨(què),賢良祠祭祀,乾隆還親自為他寫挽詩,榮極一時。
乾隆皇帝曾說過“朕與德潛,以詩始,以詩終“,也是一語箴。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震驚朝野的《一柱樓詩》案發,詩集作者已故舉人徐述夔被抄家,并被剖棺戮尸,數名校對之人皆被斬。
作為清代四大文字獄之一,此案波連甚廣。
沈德潛曾替徐述夔立傳,并稱他“品行文章皆可法”令乾隆皇帝大怒,下令對沈德潛追奪封銜、仆碑、罷祠、磨平碑文。
雖然治了沈德潛的罪,但乾隆對他的還是很復雜的,乾隆四十四年,做過一系列懷舊詩,仍把沈德潛列為“五詞臣”之一,并寫道“且知余不負德潛,德潛實負余”。
沈德潛前半生蹉跎,后半生榮極一時,死后又被奪銜仆碑,一生可謂是跌宕傳奇。
在他被乾隆皇帝治罪之后,他所編著的《古詩源》由原先的風靡一時,變得無人問津,不消數年,便再也蹤跡難尋。
誰也沒想到,當年蹤跡難尋的《古詩源》,在兩百多年后,竟會出現在京城榮寶齋里!
現代大學狗夏缺,一夢穿越異界,成為‘大夏國,龍淵省,九曲城夏家一低階奴仆’……前途渺茫,生死不由自己……“賊老天,你他媽把老子丟過來,就是為了玩老子的嗎?!!”他憤怒咆哮。最強氪金升級係統,助您登頂最強巔峰!少年,想變強嗎?氪金吧!身懷係統,化身第四天災!瓶頸?沒聽說過!玄器?職業‘神鑄師’瞭解一下?丹藥?奇術?戰技?戰體?功法?……唔,你們大概不懂什麼是商城?且看‘第四天災’,如何在高武異界,攪動風雲!而一直到他站到這個世界的巔峰,他才恍然發現……原來一切,才剛剛開始……
張一鳴的人生,終結在了男人四十一枝花的年齡。再睜眼竟回到三十年前。那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張一鳴將重來的人生過成了詩和遠方,財富和夢想,親情和愛情,他都要。
因為被出賣而身陷死地的方同,毅然選擇了與敵人同歸於盡,但是沒有想到的是,方同一次奇遇得到的寶物,居然帶著自己的靈魂穿越到了一個科技時代,一位家族的廢材三少。不管是為了復仇,還是為了改變現在的生活狀態,那都必將奮起,方同本就不是池中物,不遇風雲也一樣會化龍騰飛。神奇的修真和高科技的結合,會出現什麼?
女兒重病將死之時,孟琰卻被岳父家掃地出門,三年贅婿他盡心盡力,最后換來這種結果,就連孩子的親媽也狠心拋棄,不留半點情面。可自己這賭石之力,豈是爾等陰狠卑賤之人能利用的?破戒賭石后,原石店老板放出百萬年薪,跪求孟琰跟隨自己。前岳母:“孟琰,當初都是媽不好,我狗眼看人低,你就原諒我吧!”前妻:“孟琰,你知道我愛的還是你,何況我們有孩子”孟琰一翻白眼:“呵呵,真是無恥之徒,孩子不認你們,有多遠滾多遠!”
《都市瘋神榜》介紹(連載中): 不作死就不會死,不抽風卻一定會死. 一個貧困窘迫的鄉村小子,在御世神器瘋神榜的逼迫下,開始了一段瘋狂奇妙的成神之旅. 在教室裡向美女老師表白,在女生宿舍調戲大學校花… 帶著全國十大警花去搶劫,帶著索裡馬海盜去扶老奶奶過馬路… 買一百條商業街種蘿蔔土豆,買十支當紅女組合養雞餵豬… 陸經緯:自從被一幅瘋神榜上了身,感覺整個人都瘋瘋噠. 瘋神榜:如果你有什麼想做卻又不敢做,或者做不到的事情,請以抽風任務的形式發佈在書評區,也許明天俺就會把它發佈給陸經緯. 《都市瘋神榜》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都市瘋神榜是一本情節與文筆俱佳的浪漫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