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封城并不是對每個人都很煩惱的。
那些家里有條件燒木炭的人,覺得呆在家里還好的。
吃吃喝喝,什麼都不用做……不,和小姐姐們赤誠相待一番,樂趣翻倍。
但是無論在哪個時代哪個世界,有錢人肯定只是極數的一批人。
大部分的人還是需要為生活奔波。
比如在這大雪一天接著一天下的時候,人們就更要考慮今年過冬的食、過冬的、還有同等重要的過冬的燃料。
今年的大雪下得頗有些瘁不及防。
十一月中旬下了幾天小雪,在人們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忽然就是天降暴雪,然后一路下到了今天。
不知不覺大雪都已經下了十天有余了。
氣溫下降得真是聳人聽聞,沒有穿兩件棉和披上袍子,本沒辦法出門。
這還是說的在城里轉悠。
出城的話那就更不用去想,就憑普通人現在的裝備,都走不出二十里就得凍死在路邊。
也幸好皇帝仁慈,苗大人干練,讓那些本來修繕河道、城墻和道路的工人們,每天都清理大量的積雪,這才讓老百姓能出家門,到去買點東西。
許多人家其實早已經準備好了木頭、木炭或者煤炭。
但看著現在的這個樣子,恐怕大雪還得再下一段時間,到時候家里的這些取暖燃料本就不夠。
不僅僅很多老百姓在發愁,許多居住在城里的軍家屬們也在發愁。
楊二嫂便是虎賁衛一個普通軍的妻子。
大康朝對于州府守備軍可能會苛刻一點,但對于邊軍是極好的,畢竟要靠人家守衛邊疆。
可待遇最好的,還是要屬軍九衛。
他們不但捍衛京畿地區安全,更是帝國主要的野戰部隊。
特別是傳統的軍六衛,不但每年必須要值各大邊疆,而且凡是哪里有風險就會派他們去哪里。
總數不到二十萬的軍九衛,便是帝國武裝力量的基所在。
所以朝廷對他們最大方。
比如楊二嫂的夫君,不過是虎賁衛的普通兵士,但每個月俸祿錢達到了二兩白銀。
除此之外,每個月還發給米一石、鹽一斤、醬菜三斤、春冬鞋各一套,冬天還會額外給予煤炭兩百斤。
軍衛士一個月只休沐四天,平日里吃飯都在軍營里,服也都穿軍飾,所以這些米鹽醬菜和等等,都是家里人了。
沒有最能吃的男人在,基本上這一石米夠得上一家四五口人吃,實在不行去外面買點也不會花多錢。
一年下來,存下十多兩銀子是很容易的。
服這些就更實用了。
連人有時候都能改一改來穿,老人和小孩更是可以。
還有些家里人的,直接把服拿出去賣掉,也能賺得一筆小錢。
現在京城里至有幾十萬人,穿著的都是軍發給的鞋。
比如現在冬天的時候,穿著軍發的鞋就是要暖和不。
軍將領和朝廷其實都知道這事兒,但他們并不管這些蒜皮的東西。
法家學子更是認為,這是人家家屬自己的選擇,只要不是軍用資,朝廷不應該干預。
軍中將領私下里說起,也覺得這些小恩小惠能更好的照顧軍將士的家人,讓他們對軍產生依賴和榮譽,從而更能敦促軍將士們努力表現,得到更多更好的東西。
因為上面所說的,僅僅是最低級的普通軍將士駐扎在京畿地區的收。
一旦他們發生了值,去西北、東北和北方,那麼每個月還有額外的二到五兩銀子補。
平均每兩年會值一年,背井離鄉,說辛苦是辛苦,但能賺這麼多補,大部分軍將士還是滿意的。
就跟粑粑所言一樣,只要你錢給到位了,那麼委屈就了。
另外大家都喜歡去北方值,北方的乞族分上百個部落,互相之間耗嚴重,本威脅不大。
況且北方的大同府、太原府、真定府就在離家不到五百里的地方,基本上和家鄉一個氣候,而且換營駐扎也不用長途跋涉十幾二十天。
哦,對了,西北最遠的嘉峪關、東北最遠的錦州城,最快也得一個多月才到達。
而這兩個地方,也就是一個月拿五兩銀子補助的駐扎場所了。
幸好大康建國百年以來,對軍的素質抓得很嚴,給的待遇又是高人一等,所以即便是去這麼遠的地方,軍們也沒有什麼怨言。
那些發出怨言的,每次回來之后便會被清理出軍的隊伍,直接淪為平民,到時候一家人的生計都了問題。
恩威并施之下,軍六衛的戰斗力稱得上很強。
在草原上不敢說和那些強大的部落平分秋,但他們要是在地防守和軍隊作戰,一般都不會輸。
……
回到楊二嫂的上來。
家里人不,除了公婆之外,還有三個孩子,大的七歲,小的才一歲。
因為這個緣故,家里的開支就必須要注意,不能大手大腳的花,免得坐吃山空。
楊二嫂也是一個勤快的人,平日里公婆幫著帶孩子,就料理家務,雖然不算富裕,可也日子過得順順利利的。
以前每年冬天,都是十二月上旬開始發放煤炭,由自己相公去務府的庫房挑回家。
兩百斤的煤炭雖然不多,可如果節省點用,冬天是不用買多煤炭的。
但今年不一樣,前兩天相公回家的時候并沒有帶回來煤炭,而是帶回了兩百文錢,吩咐自己今天去惠寧東坊大街口購買一百塊蜂窩煤。
相公說,這便是今年朝廷給的冬天燃料,效果很好,比之前的煤炭要好。
稍微麻煩一點的是今年不再發放,而是直接發錢給軍將士們,讓他們自己買。
從來沒有聽說過蜂窩煤的楊二嫂,卻也只能按照吩咐,一大早的便出了門。
和一道出來的,還有幾個街坊鄰居婦人,們都是聽了朝廷衙役們這兩天的解說,想去看看蜂窩煤到底是什麼東西,居然吹噓得那麼好。
還沒走到惠寧東坊大街口,楊二嫂等人便發現了至上千人圍在了一起。
湊近去一瞧,卻是在大街口的沿街商鋪門口,一字排開了二十多個火爐子,每個爐子上面都放著一口大鍋,鍋里正燒著滾燙的熱水。
在這大雪飛舞的天兒里,翻滾的熱氣水霧不斷向上,似乎讓周邊都暖和了一些。
站在火爐子旁邊的是一個個的衙役,他們正在向靠近的民眾們解釋著什麼。
“對啰,這個做蜂窩煤爐,只要買一百塊蜂窩煤,就會免費送給你們一個。這個蜂窩煤爐做工很好,經久耐用,可是裕王府的福利,平日里很難得的!”
楊二嫂幾個人好不容易了到跟前,就聽到一個衙役這麼說道。
“嚇,裕王府?那不是小王爺的家嗎?就是發明了皂,還殺穿了喪盡天良的販賣人口的西邱村的那一個?”旁邊一個男子瞠目道,“他家里的鋪子東西不是很貴嗎?怎麼忽然賣得這麼便宜啊!一塊兩斤重蜂窩煤才兩文錢?”
“這也是咱們圣上仁慈,他便宜的賣給了裕王府煤炭,然后裕王府用煤炭做了蜂窩煤。”衙役不是第一次說這話了,他練的解釋道:“裕王府在城外災民聚集區那邊開了好大一個蜂窩煤工坊,雇了上萬人,每天能生產出幾百萬塊蜂窩煤。
因為是大規模的生產,又有著比較便宜的原材料,所以蜂窩煤的本本來就不高。裕王府的小王爺也說了,冬天取暖是老百姓們生存的必須,所以他本就不賺錢,只要能維持住本錢不虧就可以了。”
“哦,原來是小王爺主導的啊,那倒是可以放心一些。”旁邊幾個婦連連點頭。
們對于這個年齡才十六歲,卻已經名滿京城的小王爺有著天生的信任。
這可也是柳銘淇一步一步耕耘出來的結果。
“上次蝗災的時候,小王爺不也是天天都給我們熬粥喝,還送給我們炸蝗蟲吃麼?”一個年齡大點的人嘻嘻笑道,“其實炸蝗蟲還好吃的,我家孩子就喜歡,每天都要去要一盒。人家裕王府的伙計也不惱他,每次都給。”
楊二嫂旁邊一個人也道:“一斤煤炭還要一文二呢,現在兩斤重的蜂窩煤才兩文,價格是真不貴。”
“就是不知道蜂窩煤燃燒的效果怎麼樣。”楊二嫂自己接了一句。
旁邊有人就笑了,“楊家嫂子,我在這里已經呆了快半個時辰了,他們這邊一直在燒蜂窩煤,爐火可旺著呢!你看那水!翻滾著就沒有停!”
楊二嫂定眼一瞧,卻又是自家的街坊葉大媽。
衙役點點頭,“諸位,小王爺已經保證了,如果在家里燃燒,一塊蜂窩煤燒大火可以燒到大半個時辰、燒小火可以到兩個時辰。不行的話都是假貨,不會是裕王府的蜂窩煤。
今天我們在這邊就是實驗給大家看。這個蜂窩煤爐子是專門拿來燒蜂窩煤的,可以保溫又能最大限度燃燒,外面的鐵皮還不會燙手。的使用方法是……”
衙役一邊解說,一邊順勢把大鍋抬起來,放在一旁,出了里面燒得紅火的蜂窩煤,再按照裕王府教的教程開始了邊換蜂窩煤邊解說。
包括了下面小口的作用和功能,他都講了一遍。
從早上到現在,他都做了幾遍了,作得可謂是行云流水。
要不是為了讓他們看得更加清楚明白,衙役的速度起碼可以加快兩三倍。
楊二嫂認真的看著衙役作,再這麼等著看蜂窩煤的火力效果,不知不覺半個時辰就過去了。
期間旁邊也有別的蜂窩煤爐在更換新的蜂窩煤,也跟著去看。
燒煤炭是個很麻煩的事,但放在了這種蜂窩煤爐里面燒蜂窩煤,看起來又是簡單很多。
無論是引火,還是燃燒、添加新的蜂窩煤,都是通俗易懂。
而且蜂窩煤爐方便搬運,睡覺的時候還能放進屋里。
和幾個街坊鄰居商量了一番,楊二嫂便和大家一塊兒去隔壁一個臨時的棚子錢買蜂窩煤了。
大家都是一個想法,肯定最也要買一百塊蜂窩煤的,這樣白白得一個爐子,有什麼不好?
但楊二嫂還有別的想***到時,問道:“是每買一百個蜂窩煤,就能送一個蜂窩煤爐嗎?”
掌柜的笑了,“當然,你買兩百塊就是兩個爐子,三百塊就是三個。今天買幾百塊的可不,大家都很喜歡這個蜂窩煤爐。”
“好,那我要兩百塊蜂窩煤!”
楊二嫂隨即掏出了四百文的銅錢。
掌柜的給開了票,“你拿著這個去隔壁,找人給你標識好地方,最遲下午就會把蜂窩煤和爐子送到家里。”
楊二嫂正在發愁怎麼運回家呢,見狀大喜,“謝謝,謝謝!你們想得可真周到!”
楊二嫂可不是貪便宜,而是想給家里老人一個、自家和孩子一個,不然晚上兩間屋子誰用蜂窩煤爐子啊?
稍微浪費一點也就浪費吧,冬天能保暖不生病才是最重要的。
到了的啟發,旁邊不排隊的人也恍然大悟,連連開始了多買模式。
管它能不能用那麼多蜂窩煤呢,反正多得一個這麼好的蜂窩煤爐,恐怕就已經回本了吧?
楊二嫂走出棚子時,大雪似乎越下越大,天氣也越來越冷。
這邊已經排起了一條長龍,大家都充滿著期待和歡喜的眼神,似乎一點都覺不到寒冷。
要是蜂窩煤和蜂窩煤爐真的像是剛才自己看到的那樣,裕王府小王爺還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兒呢!
……
注:宋代之前,士兵都是沒有俸祿的,一般只發糧食。宋代軍的待遇直接有了很大提升,上等軍月俸1貫,中等500-700文,另外還像以前一樣食住都是軍營包了,史載“月請米一石五斗或一石八斗,鹽一斤半或錢三百耳。”
但宋代軍有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人多而不經打,從太宗被打得屁滾尿流開始,宋真宗更是差點直接葬送了國運,提前滅國。
所以設定大康軍比大宋軍能打,且因為財政收更多,所以比宋朝增加1兩銀子的月俸,應該理之中。
至于說我大明的鐵戚家軍,雖然包吃包住,但年俸不過8-10兩白銀。這當然只是基本的。遇到打仗,斬殺一個倭寇,朝廷獎賞3兩銀子、附近鄉紳州府也會獎賞3-5兩銀子,還有額外糧食服等送上,所以戚家軍總收很高的。
武朝末年,天下紛亂。 現代農大研究生魂穿而來,成為一個家徒四壁的農三代。 什麼,飯都吃不飽,還要養活童養媳?什麼,稅都交不起,還要服徭役?什麼,匪都剿不完,異族還要來搗亂?你們都別逼我,逼急了要你們好看! 本書又名《這個農家子明明很強卻不講武德》、《穿越亂世開局一個童養媳》、《回到古代的農大研究生》、《穿越亂世從種田開始》、《這不是水滸》……好看,很好看,30章后如果覺得不好看,請將作者吊打! 警告:書中反派智商普遍較高,邏輯性較強,喜歡看無腦爽的朋友謹慎入坑!
秦天德穿越至南宋初年,面對著外有強敵虎視眈眈,內有奸臣把持朝政內憂外患的南宋朝廷,他從一個地主家的惡霸少爺一步步走上南宋朝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位置,最終成爲了大宋歷史上唯一的國師!
坐美無數,田地萬頃,制酒廠、產小麥、種大米,詩詞歌賦樣樣精通,紈絝到了極致便是偶像。 一覺醒來穿越大唐,沈長卿開始了敗家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