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軍事歷史 我在大康的咸魚生活 第一百九十二章 怡王府的秘密生意【第三更!求訂閱!求月票!】21/47

《我在大康的咸魚生活》 第一百九十二章 怡王府的秘密生意【第三更!求訂閱!求月票!】21/47

 西北邊疆,銅德府城。

 作為黃河水域中最靠近黃河源頭的一個重鎮,銅德府是位于大康朝西部偏中一點的位置。

 站在城墻上眺,便能看到黃河水滾滾流來,而且還是比較清澈的。

 從這里出去,便是進了回鶻的地盤。

 大康周邊有很多的國家和部落,大部分對大康都有窺視之心。

 許多還和大康打過好幾次大型的戰爭。

 其中最惹人討厭的,便是非回鶻族莫屬了。

 回鶻并不是一個完整的國家,當然西羌和室韋同樣不是。

 不過后面這兩個人家已經有了城市,已經初步形了一個國家的雛形。

 回鶻卻一直沒有城市,而是沿襲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帳篷遷徙為主。

 這一點和正北方的乞族差不多。

 但他們卻比和一個族群都要兇狠,不但四搶劫掠奪資源,搶了大康不說,還去搶西羌的小部落,甚至于在西部高原上的那些窮困潦倒的部落都要搶。

 搶了不說,他們經常還要殺人,在西北這個區域的名聲非常臭,大家都不喜歡他們。

 可是回鶻族同時又很窮困,打他們的話,所得不多卻又耗費太大,像是攪屎一樣,頗有點惡心人。

 西部高原區域,除了主的回鶻族之外,還有上百個附庸小部落分散在廣闊的西中北高原上。

 好一點的水草盛的地方都被回鶻族占領了,這些和他們有點姻親關系,或者是有點緣羈絆的附庸小部落,就在周邊討飯吃。

 平日里回鶻缺糧食人口了,倒數第二的選擇是越過這些小部落,去更南方的西部高原上搶。

 如實在是沒有辦法,他們最后一個選擇就是搶這些自己附庸小部落。

 正因為他們連底線都沒有,故而所有人都不喜歡他們。

Advertisement

 但人家回鶻族武力強大,能打的又不想打這個攪屎,想打他們的卻又打不過,所以只能低頭裝孫子。

 當然了,裝孫子的部落里面,也有日子過得比較好的一群人。

 比如說經常和怡王府易的那群小部落聯盟。

 他們發源于距離銅德府差不多一千里的扎棱湖和鄂棱湖周圍,可惜近百年以來,回鶻族占領了那一片的水域草原,他們只能被迫東遷,到了距離銅德府兩百里的丘陵和山林地帶聚居。

 這里的地形非常復雜,不過水源和牧場倒也還不錯,勉強夠得上他們用度。

 可關鍵現在又沒有什麼計劃生育,這些小部落人口越來越多,逐漸的就不夠吃喝了。

 沒有辦法之下,這些人只能選擇進大康的領土進行各種買賣易。

 邊疆地帶都是有邊市存在的。

 銅德府也有,他們也因此繁華了起來。

 在這種況下,偶然的一次機會中,怡王府的商隊便和這些小部落搭上了線,和他們做起了生意。

 一開始他們只敢賣點牛羊、牛羊皮、草藥、滋補品什麼的。

 到了后來,隨著雙方每年都在做生意,悉了以后,這些小部落的產出就漸漸的跟不上了需求了。

 大康朝的東西好啊。

 除了好吃的大米和面之外,還有可以解膩方便排泄的茶葉,還有甜甜的蔗糖,還有漂亮的服鞋子等等用品。

 和這些好東西比起來,他們賣出的東西都比較廉價。

 牛羊倒是很好,但問題是牛羊得運到京城、運到江南才值錢啊,邊疆地帶本就不缺牛羊。

 而這麼一路數千里路運送過去,牛羊本吃不消,十頭就得死掉八頭,這個本怎麼劃得來?

 所以,一方面是他們想要的東西買不起,另一方面是怡王府商隊膽子特別大,干脆答應要賣鐵鍋給他們,這下子小部落更是轟了,完全忍不住的興

Advertisement

 為什麼?

 草原是非常缺鐵的。

 連我大清剛剛開始跟著遼東李梁總兵做先鋒的時候,百分之七十的人用的都是石斧、石錘!

 所以普通人能有一口鍋,那絕對是不敢想象的事

 通常只有族里的族長和一些長老才有,即便是很多頭人們也沒有一口鐵鍋。

 他們吃東西只能是火烤或者是放在石鍋里面煮。

 現在怡王府居然愿意跟他們易鐵鍋,天降大喜之下,他們幾乎是什麼都不顧了。

 結果怡王府就說了,需要用駿馬來換。

 十匹駿馬一口鐵鍋,每次最多只能換一百口大燒湯鐵鍋,且不能要閹割過的公馬。

 這樣的價格絕對是天價,但草原人卻不得不買。

 因為商人們尋常本不敢帶鐵鍋過來,生怕被發現后直接抄家發配。

 像是這樣每年固定一百口大燒湯鐵鍋的機會,是從來都沒有過的豪爽,錯過這個機會就不會再來。

 再則說了,他們的鐵鍋如果用不完,完全可以賣給別人啊,轉一手還能轉一些,何樂而不為?

 大康境沒有什麼草原,每年為了供應軍九衛的馬匹就已經傷了腦筋,偏偏草原上無論哪家賣駿馬給大康,必然是賣騸割過的公馬。

 如果哪個小部落被發現了賣沒有騸割的馬給大康,直接就會被大部落給滅族。

 所以大康想盡了辦法,讓那些去草原上賣東西的商人能帶一些馬匹回來,但一年大康能買到正常的公馬還是很,都不到一百頭。

 這樣的數量,加上馬兒的漫長懷孕和生長周期,又不斷有老馬不適合作戰,導致了大康的駿馬數量一直上不來。

 在這種況下,怡王府商隊才采用釣魚的方式,想要得到這些貧窮小部落的駿馬。

Advertisement

 開始他們肯定是不同意的。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

 直到第五年的時候,因為一場干旱席卷草原,小部落都快要死了,他們才只能著頭皮賣了一千匹駿馬給怡王府。

 有了一就有了二。

 第六年,怡王府增加了茶葉、糖、綢、瓷等的供應,糧食更是管夠,小部落群便賣了兩千匹駿馬。

 第七年怡王府收到了三千匹駿馬。

 然后小部落們便沒有再敢增加易數量了。

 他們加起來駿馬數量不過三萬多匹,每年易三千匹已經是傷筋骨,需要不斷的跟別的部落買才能補充。

 要是再賣得多了,很容易被人看出破綻來。

 幸好的是,他們有著源源不斷的怡王府的貨,拿了多余的賣給更深遠的高原部落,倒是還能賺回不的牛馬羊。

 一來二去之間,這些部落這些年發展得順風順水,人口居然繁到了十來萬,為了周邊一不小的勢力。

 ……

 規模龐大的馬車隊順著黃河往西面兒走,大約走了三十里路,翻過了兩座不高的山丘,還過了一個樹林,便看到了前方數百匹駿馬飛馳而來。

 隊伍的前面,打著悉的黑旗旗號。

 怡王府二管家龔楚信若有所思。

 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易,從小部落聯盟手里已經買了兩萬一千匹駿馬,可這些馬兒相對于整個大康來說,本就是杯水車薪。

 大康有十幾二十個行省,需要有邊疆防的是西南、東北、西北,不過因為西南多山,所以西北和東北才是用騎兵的大戶。

 可事實上,兩地共十幾個邊境城池,去年總共才能得到差不多兩萬匹駿馬的補充。

 軍九衛要多一些,一年能總共補充兩萬匹駿馬上下。

Advertisement

 然后帝國所有其它的邊軍、守備軍,包括遍布全國的驛站,共得兩萬匹。

 是不是以為這樣一年幾萬匹、兩年十來萬匹……三五年之就能湊一支騎兵大軍,直接沖進草原找那些蠻子算賬?

 有這種想法的人太天真了。

 他們忘記了馬匹還是有損耗的。

 年齡大了不能服役,年齡小了不能過度使用,訓練也會傷,出任務的時候還是有損傷……等等。

 基本上每年補充的馬匹,只能說略比需要剔除的馬匹多一

 一就是六千匹。

 可別小看了這麼六千匹,這還是大康努力了十幾二十年才得到的果。

 在這其中,怡王府每年帶回來的三千匹駿馬功不可沒。

 如若不是它們的質強健,繁衍出來的馬匹也同樣健康長,大康的軍用駿馬絕對不會增長得這麼快。

 當然這些駿馬也不是說就宰掉吃了,它們還可以在普通的政務之中發揮作用,在民間發揮運輸作用。

 這些駿馬賣出去的收,倒是能反過來補一番馬政花費的巨大財力。

 但是,無論是軍中還是民間,駿馬的缺口還是巨大的。

 毫不夸張的說,一口氣買一百萬匹駿馬,分到帝國的各個行業角落,也是轉眼就會被吸收干凈,本不會形任何的浪費。

 就拿軍中來講,現在唯一能實現一騎雙馬的,只有皇帝的親軍羽林衛。

 羽林衛自從上一次栽了大跟頭,兩千人損失殆盡后,他們發瘋一樣的自我訓練,素質遠超其它軍將士,所以才能在朝中公議的時候得到了一騎雙馬的殊榮。

 換了別的野戰軍六衛,平均也僅僅只有一萬左右的騎兵,才一萬匹馬。

 每年還不到三千匹駿馬的補充,最多能讓他們擁有一千來匹的機額度,以備不時之需。

 就這樣的馬匹儲備,大家平日里訓練的時候都小心翼翼,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毀了馬兒,到時候補充不上來,自己只能淪為步兵。

 面對這種局面,皇帝和幾位丞相已經好幾次的找了怡王,希他們能盡快有所突破,以便能打造更多更優秀的騎兵隊伍。

 可是……

 龔楚信嘆了一口氣。

 想要引進更多的駿馬,又談何容易呀!

 ……

 注:據高壽仙先生《明朝萬歷年間京城(替換)的價和工資》一書中,萬歷年,京城里,口徑2尺的鐵鍋價格約為0.25兩銀子一口,口徑4尺的燒湯大鐵鍋是0.5兩一口。

 考慮到京城的日常用品從來都不是最貴,大鐵鍋到了西北邊遠鐵地區賣到2兩一個也不為過——畢竟明朝245個鐵礦之中,南方就占據了175個,再除去山東、河南、河北等地,西北鐵礦產出幾乎忽略不算,別人運鐵鍋過來賣,沿途耗費、人員薪酬、利潤算計等加在一起,2兩銀子不貴。

 如果再翻到草原上,攜帶這樣的違品還冒殺頭風險,價格漲價兩1口鐵鍋,應該不是什麼天方夜譚。

 同理,草原上的駿馬在邊境馬市和中原朝廷易的時候是5-7兩銀子一匹,這個價格同樣是對外的,他們自己部落之間在草原上易的價格遠遠要低不,2-3兩不算離譜。

 故而以上述兩種商品價格和易地點,設定10匹駿馬換1口鐵鍋,且是在可以換100口鐵鍋的前提下,合理推論來源于此,敬請諸公知曉。(后面會詳細說一下馬價。)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