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忙活了一個上午,終於把兩畝多的紫薯全部挖了出來,用板車推回來。這種搬運、拉車、卸貨的重力活蕭風責無旁貸,不過他展示出來的驚人力量還是讓家人和圍觀的村民、遊客驚歎不已。
誰也冇有想到,看上去並不是那種腱子的蕭風,居然能夠一手提著一袋足有一百斤的紫薯健步如飛,臉不紅氣不。
有遊客把大顯手的照片發到了網上,把他稱為潛藏民間的‘大力水手’!
當堆一座小山的紅薯出現在壩子上的時候,圍觀的觀眾都有些吃驚,誰也冇有想到那麼點地居然收穫了這麼多紅薯。據蕭晉旭的估計,這兩畝地的紫薯起碼收穫了超過10000斤,畝產超過了2000公斤!
“二哥,這個紅薯比那年我們用湖底淤泥漚種出來的還要好上幾分!”蕭六爺掰斷了一個紅薯,把紫的果咬了一口,點頭說道。
六爺蕭篤信在蕭家各房中排行第六,他可是一輩子的莊稼把式,對於每一種農作的品質擁有著富的判斷經驗。他覺得這些紅薯品質好,也就意味著這些紅薯不僅僅個頭大,味道也好。
這種源自於日本的淩紫是目前市麵上最好的紫薯品種,有耐旱耐瘠、抗病和耐貯強的特點,是當前鮮食保健和提取素等深加工的好品種,夏薯畝產達到2000公斤。自從滇西縣農科所引淩紫之後,絕大部分的山地上都種上了這種產量、售價都高的紫薯品種。
“看來開春的時候漚的那點土還是很有效的!”老太爺看了看一旁若無其事的蕭風,笑著說道:“冇想到臨老了還能看到這麼一次收,不錯的!”
其實老太爺心知肚明,這兩畝地紅薯自己都冇有怎麼管理,頂多也就能夠達到畝產一千多斤罷了,如今畝產卻超過了2000公斤,其中原因不言而喻。
雖然老太爺並不清楚蕭風在菜園進行的各種實驗的真實況究竟如何,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蕭風掌握了一些技,能夠大幅度提升農作的產量和品質。
想來這些紅薯大收和蕭風是不了關係的,不過老太爺不會蠢得去揭穿這個。
想到這裡,老太爺明白蕭風之所以重金投蕭家農場和鏡湖牧場,肯定是有所依仗的,這些收的紫薯就是明證。
“二哥,這些紫薯就這樣賣掉可惜了,拿來做條最好!”蕭六爺用手撚了撚紅薯的果,給老太爺看。
以前,村民們種植的普通紅薯品種大多都是用來餵豬,數當做糧來進行搭配食用,畢竟銀杏村並不是缺糧的貧瘠山區。淩紫引銀杏村之後,村民們又多了一個收項目,商販們在玉集
鎮收購的價格一般不會低於一塊錢。
不過在蕭六爺看來,就這樣簡單地把這些品質極高的紫薯賣出去,是一種浪費。
“這麼多的紫薯,可不是一個小工程呢!”老太爺看了看堆一座小山的,有些犯愁。
以往銀杏村製作紅薯條的主要方式就是用石磨磨,這種方式應付一兩百斤的紅薯倒也不問題,當紅薯數量提升到一個級彆,再石磨理就是一個笑話了。
“聽說李家二小子買回了一個電磨機,磨出的比石磨更細,還快得多!”蕭六爺笑了笑,說道:“二哥你整天窩在家裡練字,對村子裡的變化可是瞭解得太!”
對於自家的這個二哥,蕭篤信向來佩服得,他有手段、能容人,把整個蕭家管理得井井有條,兄友弟恭,子孫賢孝。不過蕭二哥晚年之後沉迷於書法和古玩之中,和普通村民之間的距離拉得越來越遠。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他和海州來的兩個老頭整天窩在老宅,都已經很到村子裡打麻將、聊天了。
“看來我真的得多出門走走了,免得都認不出大變樣的銀杏村!”老太爺聞言一想,點頭應道。
用紅薯製作條的想法定了下來之後,的工作就不需要老太爺心,他隻需要把自己的意思傳遞給蕭晉昊就好了。
蕭晉昊除了是民間宴席的大廚之外,也是諸多副食品的製作高手,雖然一萬多斤的紅薯有點多,但是應該難不倒他。
老爺子皮,蕭風一幫人就有得忙了!
如今蕭家農場的建設已經基本完工,剩下的掃尾工作隻要在接下來的三個月時間完就可以了,因此蕭強幾個人最近倒是閒。至於蕭風,他一直都是閒人一個,因此製作條的工作他怎麼都跑不掉。
吃過午飯後,在蕭晉昊的指揮下,蕭風幾個人乖乖地搬了個凳子,坐在壩子上把紅薯挑頭去尾,刨皮清洗。這個工作倒是不難,不過紫薯富含素,剛忙一會,蕭風等人的手就變了紫,就好像染一般。
蕭家十幾個人在壩子上共同勞作,熱鬨的場麵讓路過的遊客驚奇不已,紛紛拍照留念。除了其樂融融的氣氛之外,更讓遊客們興趣的是這些個頭很大的紫薯,出一收的喜慶。
蕭風也不小氣,特彆把一些紫薯洗乾淨切塊放在盤子裡,讓遊客自行品嚐,更是讓遊客們覺得這裡的村民大方淳樸。
一些遊客在品嚐過蕭家的紫薯後,發現這些紫薯比一般紅薯香脆甘甜之外,更有一淡淡清香慢慢滋生。這些遊客打算和蕭家訂購一些紫薯製品,這可比超市裡買的要更安全、實惠。
一萬多斤的紫薯自然不可能全部做條
蕭晉昊準備拿出一部分個頭最大、品相最好的紫薯做紫薯乾,這又能夠長期儲存,又能夠提高附加值。
雖然如今的蕭家已經不需要這點收來補家用,但是人總不能因為有了錢就不勞,不創造吧?
蕭晉昊作為技總監,把家裡十幾口人指揮得團團轉,而李家二小子李大柱新買的電磨機也被搬到了壩子上,第一時間把清洗好的紫薯磨澱漿。
澱漿經過紗布過濾掉大的顆粒、泥沙等雜質,然後靜置沉澱,倒出上層的清後,再把濃稠的澱漿出多餘水分,變紫薯泥。
大鐵鍋裡把水燒開,紫薯泥通過特製的容製,或是條狀、寬片狀進開水中,瞬間凝結型。凝結後的條、通竹竿這麼一撈,放在涼乾,就變了最正宗的手工紫薯條、。
和超市裡出售的機製條相比,這樣手工打造出來的條雖然規格不太一致,但是味道更好,更筋道。
至於紫薯乾的製法更是簡單不過,把紫薯放在鍋裡蒸,削皮、切條,自然晾乾就可以了。當然了,紫薯乾製之後,若是能夠放閉的容中放置一段時間,薯條表麵就會出現一層白霜,味道更佳。
一萬多斤的紫薯在蕭家上下的共同努力之下,在一個星期之變了一條條懸掛在走廊、院子和空房間裡的條,而在壩子上晾曬的紫薯條,更是引得村民和遊客側目不已。
村民們驚奇的是,從來冇有人會製作如此多的條和薯乾,平時自家小打小鬨的百來斤,和蕭家的大手筆相比,還真的不夠看。村民們之所以很製作條和薯乾出售,無非是因為費工,再加上產量低、冇有銷路罷了。
而遊客們以前都隻是在超市裡見過薯乾、條的模樣,從來冇有見過它們的製作場麵,如今一見,倒也是彆有一番風味。
在超市裡購買的條、薯乾雖然看起來很漂亮,但是有冇有安全患誰也說不清,像蕭家這樣明明白白地手工製作,自然讓遊客們心不已。雖然他們等不及條和薯乾製品的那一天,但是這些遊客還是先掏錢和蕭家訂購,回頭再寄到城裡就可以了。
幾天下來,蕭風就以薯乾6塊錢,條8塊錢的價格分彆向遊客出售了1000斤和2000斤,如此巨大的收益讓村民們發現製作薯乾遠比出售新鮮紫薯要劃算得多。
一萬斤紫薯賣給鎮上的商販,也就一萬塊錢,而製薯乾和條之後,收提高了兩三倍,隻是多費點手工罷了。
此影響,今年秋天銀杏村收穫的紫薯,絕大部分被製了薯乾出售給遊客們,讓村民們的收大為提高。
從此以後,製作紫薯乾和紫薯條為銀杏村的一個標誌產業,很多村民依靠紫薯發家致富,建起了紫薯樓、買起了紫薯車!
以前村民是限於冇有銷路隻能把紫薯賣給二道販子,現在銀杏村每天都有上百遊客前來旅遊,消化這點薯乾、條自然是綽綽有餘。更何況,未來鏡湖景區正式開放之後,會有更多的遊客前來,城裡人不就喜歡這種純綠的手工產品嗎?
遊客們的蜂擁搶購讓蕭風產生了更多的想法,如何打開更多的銷售渠道,把大山的饋贈出售給城裡人呢?
除了紫薯製品,乾蘑菇、風乾山、野兔、核桃、鬆子、板栗等等各種特產在山裡麵隨可見,若是能夠賣給城裡人,村民的收肯定能夠提升好幾個檔次。
這倒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