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英明的君主統治時,專·制不會輸給自由,制度不是一切。
只是君主制限于君主個人的能力,總上肯定比民主制更差。民主制就算左手倒右手,也好歹能換個人,換個思路執政。
胤礽能趁著大清還擁有英明君主的時候,把雙方國力拉開。這樣就算后來中華大地仍舊會重燃戰火,厚不怕掉,恢復也快。
這糧食期貨,我炒定了!
圣誕節是所有信仰上帝的教派的圣誕節。
這個充滿宗教意味的節日,胤礽拒絕了所有貴族的邀請,乖乖待在家里編譯經濟學書籍。
那些貴族都表示了理解。
大清不攙和任何西方宗教的斗爭,自然也不會參加任何宗教的聚會。
如果是其他國家,他們可能會群起攻之。但對于強大的大清,大清兩不相幫是他們 最希看到的局面。
當然,若一方徹底倒另一方,他們就要開始討伐大清這個“異端”了。
這段時間,胤礽也沒有一直待在莊園。
他也有派人出去,繼續尋訪人才。這次他尋訪的不是科技人才,而是文藝人才了。
當然,只是名義上尋訪文藝人才。其實……科學家大多是全才,懂的都懂。
大清禮儀之邦,也是禮樂之邦。
禮和樂從來不分家。
那麼大清人尋訪西方的音樂家,很合理對不對?
琴棋書畫都是大清人的雅事,那麼大清人去尋訪畫家詩人作家也很正常對不對?
胤礽抱著自己的一點小心思,讓人大肆購買已經去世的、自己認識的一些大音樂家大詩人大作家的手稿,甚至把對方產席卷一空。
他用的借口是,很心痛歐洲居然沒有重視這些人才。如果是大清,這些人已經是人人追捧的大師,并且被授了。
他決定把這些快被貧困潦倒的后代們賣掉的珍貴手稿和帶回大清,為這些人建立一座博館。
“我們大清是重視歷史的國度。”
胤礽如此誠懇,一些大師的后人抱著長輩的主來訪,希免費送給胤礽,將先輩的輝煌留在大清保存。
現代意義的博館,是在十七世紀后期出現。直到1753年大英博館立,才有了第一座面向公眾開放的公立博館。
所以胤礽這個理念,在當事人看來高尚到簡直可以被稱為冤大頭了。
而胤礽是大清皇太子,這些手稿在當時又并不珍貴,甚至非常廉價,和廢紙沒差別。一個強大帝國的皇太子搜集一堆廢紙,能圖你什麼?圖你廢紙好屁嗎?
大清皇太子當然是出于純粹高尚的,才會做這些事了。
胤禔:“博館?我們大清有這東西?”
大清眾臣:“……”
胤禔:“罷了,弟弟說有,回去本王就給他建一個。”
大清眾臣點頭。他們認為這個很有道理,可以建造。
先把自家文搜集起來展覽!我們的歷史當然算第一位的!
胤禔:“音樂書畫文章寫得好就能當,大清有這事?”
大清眾臣:“……”
胤禔:“罷了。弟弟喜歡哪個,給個還不容易嗎?皇父不允許,本王的王府也有位置。”
大清眾臣點頭。皇帝、太子、王爺喜歡的人,當多正常。那個高士奇不就是這樣的大臣嗎?
胤禔慨:“本王的弟弟真是太厲害了。”
大清眾臣紛紛點頭。
胤禔問道:“你們點什麼頭?你們知道他這一手怎麼厲害嗎?”
大清眾臣沉默。
半晌,陳廷敬才道:“承載歷史的除了史書,就是文章、書畫和音樂。現在都已經很出名的大師,將來他們的作品會更加有名。”
和有錢。陳廷敬在心里補充道。
“現在太子殿下將這些珍貴的東西運回國,以后西方人想要看自己的歷史痕跡,就只能來我們大清。”
甚至對方的歷史研究,都要依仗我們還未開建的博館。
“從最庸俗的金錢來講。如果他們有朝一日發現了這些東西的重要……”
陳廷敬是個君子,所以剩下半截話他沒有說出來。
胤禔掃視眾臣,道:“陳師傅能為本王和太子的師傅,這就是原因。你們好好學。”
眾臣俯首,又向陳廷敬作揖。
此刻,有一只胤礽小太子路過。
他不好意思的了鼻子。
如果我說我只是有囤積癖,沒想這麼多,你們信嗎?
都回到這個時代,來到這些大師的國度了,哪個穿越者不搜集他們的東西當傳家寶?!你們本不懂穿越者的心思!
胤礽又了鼻子,帶著高深莫測的微笑溜走了。
他已經累了,不想再被當無所不能的太子了。搜集這些東西,他真的只是為了個人好,沒想其他啊!
十三年後,科考落榜的少年郎李臨拿著一塊玉佩上門來求娶晉寧侯府的千金貴女。帝城轟動,紛紛在猜想晉寧侯府哪個千金倒了八輩子的黴,要嫁給這個癩蛤蟆。穿書的蘇莞暗搓搓地想,大伯家的嫡女是重生的,二伯家庶女是穿越的,她這個開局第一場就被炮灰掉的小砲灰,要智商沒智商,要情商沒情商,算了,鹹魚點,保命要緊。可是萬萬沒想到,她嫁的這個,才是真大佬。
三皇子自小與鎮安侯府的裴小娘子青梅竹馬,坦坦蕩蕩,直到有一天——從前受傷吃苦不眨眼的三皇子,偏要命人將他抬進鎮安侯府,在裴二小姐麵前半死不活的喊:“綰綰,我好難受……”親衛:你誰?我們家冷酷冷漠冷颼颼的三皇子呢?皇後娘娘要為三皇子選妃,還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將裴二小姐請了過來。沒想到裴二小姐還在看天氣,反倒三皇子先急了,三皇子:我恨你是塊木頭!開竅前的三皇子:裴綰綰,你再跟我吵試試?開竅後的三皇子:裴綰綰,叫聲哥哥來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