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開荒不覺得服從有什麼不對,但這次的功讓他有些迷,那就是:如果將來明軍出現了同樣的問題,如果有一隊清軍利用繳獲的印信在明軍境大肆破壞怎麼辦?以往的規矩就是,一旦印信丟失就要立刻上報,以最快的速度重鑄新印並通報新的規格。以前周開荒認爲這樣理就已經足夠,但現在他親眼看到這樣是不夠的,而且是遠遠不夠的。以前沒有人這樣迅速地利用繳獲的印信發起攻擊,並且是連續不斷的攻擊。更甚者,對於一支經驗富的小分隊——比如他們現在的這種,就是沒有印信,也能利用對的瞭解給敵軍造重大的損失。
“需要有一支部隊,專門檢查印信的真假,還有兵份的真假。”周開荒提出的疑問馬上引起了激烈的討論,看來這些日子所有的衛士都考慮過類似的問題。
“怎麼可能知道所有將領的印信?怎麼可能到都有這種檢查印信的部隊?”
“或者說只有一支特別的部隊可以決定生死。”又有人說道。
“這更不可能了,難道這支部隊還能管到別人的家丁和親兵裡面去嗎?是不是該死難道不是由上峰說了算,反倒由這支部隊說了算麼?誰會同意?”反對者覺得這個想法太不切合實際,因爲明顯地涉及到了軍的固有權利,侵犯了“大小相制”的慣例,侵犯了傳統的封建權利。
鄧名有些茫然地放下筆,他約約地覺道,這些部下現在正在討論的那支特別的部隊,好像有點類似未來的憲兵部隊,而他們的討論似乎還涉及到了一些現代軍隊的制。
討論雖然熱烈,但沒有任何結果。
臨睡前鄧名算算天數,若是劉晉戈過去了,這個時候他和袁象也差不多該開始返回建昌了。
……
此時,狄三喜帶著三百士兵,千多輔兵、一些糧食和無限的悲壯離開了建昌。
昨天,狄三喜用出城搜索鄧名的行蹤爲理由,向馮雙禮告辭。後者凝視了他很久,最後艱難地點點頭:“天下沒有不散的宴會。取酒來!你我二人今日要痛飲一番。”
好不容易,狄三喜才讓馮雙禮相信他不是要畏罪潛逃。是的,狄三喜不願意被殺掉,但他也不想做一條喪家之犬;狄三喜更不會去吳三桂那裡,沒有了奉獻建昌這個功勞,他去了也不會到禮遇,說不定還會被遷怒,命運未必就比逃亡荒郊強。
雖然解釋了很久,但今天出城前,馮雙禮和一些往日好的同僚還是送來了一些金銀——狄三喜怒不可遏:我不是要逃亡,不需要這些盤纏。
當發現狄三喜出城時沒帶家眷,軍們和士兵們的臉上出現了掩飾不住的驚訝之。狄三喜按下心中的煩躁,沒有去和他們計較,因爲這麼想的人太多了。幾個忠心耿耿的衛士聽狄三喜說要出發去找鄧名後,首先提出的要求是多給點時間,讓他們能搬運家小一起離開建昌。
至於那些點頭之,此刻全都站得遠遠的,看到他們躲躲閃閃的樣子,狄三喜心中生出了一個猜測:或許大家都暗暗慶幸狄三喜出走呢,而且盼著他再不要回來,這樣就可以把所有的罪名都推到他的上,不但不用擔心他魚死網破到奉節去胡說八道,而且放狄三喜一馬還有助於同謀們獲得良心上的安。
“去東川!”出城後,狄三喜看了看忠心耿耿的家丁和親兵們,說出了此行真實的目的地。
狄三喜猜測鄧名不會就此放棄建昌返回奉節,但即便鄧名真的沒有如他所想的去東川,那狄三喜也要拚上命去東川一搏——自己赤膊上陣去搞一通破壞,來挽回自己的形象:我不是大白臉而是忠臣;我不是白鼻樑而是有勇有謀的良將!
親衛們都默默地點頭,一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氣概。
主角蘇辰為了20萬的彩禮,被瘋博士坑,帶著神級軍團系統穿越到了秦末風雲變幻的年代。 始皇是他堂伯,公子扶蘇是他堂哥,他爹是長寧侯,他媽是襄武郡主,而他年紀輕輕就是大將軍蒙恬麾下的副將軍,他是泱泱大秦根正苗紅的「小侯爺。 開局:蘇辰就擁有了200年的功力。 徵召各種頂級兵種,打造秦末天下最強軍團,改寫公子扶蘇的命運,戰匈奴,平天下,征伐六國聯軍,書寫大秦新盛世。 一代神話,秦王蘇辰。
簡介:大明弘治末年,土地兼並嚴重,王朝矛盾集聚。內部傾軋如火如荼,外敵犯邊烽煙四起。內憂外患,一觸即發。一名現代人穿越成為大明頂級外戚,本以為能安安穩穩的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誰知等待他的命運將是被未來的嘉靖皇帝‘斬於西市’。不甘引頸受戮的命運,奮起抗爭才是正途。且看他如何輾轉騰挪扭轉乾坤。成就一番輝煌大業,留下一段大明風流。